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的由来

龙的由来

龙的由来篇一:关于龙的来历关于龙的来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古代原始部落的图腾,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关于这个图腾形象的由来其实非常简单,非常单纯。

在中华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分布着很多部落,各个部落都有自已崇拜的图腾,这些图腾基本上都是动物,比如:鹰、马、蛇、鹿等等,各个部落为了生存资源经常发生战争,最后黄帝部落在战争中统一了各个部落,当时黄帝部落为了让统一后的其他部落人都能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了生存与自然而战,不让被统一的部落人有一种被打败、被统治、被吞并的感觉,因此,黄帝下令,废除各个部落原有的图腾,包括黄帝部落的图腾也一并废除,重新创造一种新的图腾,这种图腾包括所有原来被统一的部落图腾的一部分,让所有人认为这是新创建的部落,不是谁吞并了谁的部落,因此新的图腾就包括了马脸、鹿角、鹰爪、蛇身等,因此龙图腾诞生了。

篇二:龙的起源龙的起源一、蟒蛇说有一种大蛇名为“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二、鳄鱼说扬子鳄除了没有角之外,面容酷似龙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

处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

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

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的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

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

有角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

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

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的模拟音。

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

”的记载,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

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章炳麟在一文中声称:他考察古书,稽按地域和音讯,并且参考马来人的捕鳄实况,认为龙就是扬子鳄。

王笠荃一文认为龙的原型是扬子鳄、湾鳄。

尚民杰三、蜥蜴说四、恐龙说五、马说六、河马说七、闪电说厦门大学教授朱天顺在中说:“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

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关于龙的神话和迷信中,就其自然作用来看,主要跟降雨和洪水有关系。

春、夏、秋之间,晴空中电闪雷鸣之后就一阵大雨,这种现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雨是雷电带来的,并促使人们去幻想带来雨的闪电,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样,人们就依据闪电的作用和形状,把它幻想为一条行素很快,身子很长,曲折前进的动物。

”1、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空中变幻莫测的闪电,他们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动物,而闪电带来的风雨交加,和人们的农业耕种息息相关,所以古人把闪电造字为“龙”,并顶礼膜拜。

2、“龙”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有好几种,所谓“龙无常形”,都有“头”有“爪”,但如果把“头”和“爪”去掉,就会发现剩余的形状和天空中的闪电形状非常相似,“头”和“爪”不过是古人误认为“闪电”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而人为添加上去的。

3、“龙”的读音一直是“隆”,闪电过后,通常都是“隆隆”的雷声,古人雷电不分,想当然地把“隆隆”的雷声认为是“龙”飞过而发出的声音,所以“龙”读为“隆”。

甲骨文的“电”本字为“申”,字形为中间一个“S”型,象征“电弧”,“S”的两个开口处各有一个“口”型,大概象征“云”。

4、平常的天空中是看不见闪电的,只有下雨天才有机会看见。

所以古人也想当然地认为龙和水有关,认为龙是平常住在水里,下雨天才飞上天空行云布雨的。

5、古人认为龙会喷火,而闪电会点燃森林。

6、古人总是以“龙”指代“真命天子”,地下的“爬行动物”是无法享受这份殊荣的,只有那飞扬跋扈、神威莫测的闪电,才有机会享受这份待遇。

闪电,本来就是“天”之“子”。

7、“图腾”,指的是一种原始崇拜,是古人对某种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却又无法战胜的自然力的敬畏。

草原民族主业是畜牧,无法战胜的天敌是草原上的狼群,所以产生了“狼图腾”;而中原的华夏族主业是农耕,无法战胜的天敌是自然界的风雨,而自然界的风雨中最神威莫测的是闪电,所以闪电被幻化为“龙”,并被顶礼膜拜,这就是“龙图腾”的由来。

甲骨文中的“虹”字,是一条“两头龙”的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都是“两头龙”形象。

甲骨文“虹”字左右各一个“龙头”,中间是个拱桥状的“龙身”。

“虹”字中的“龙头”形状,和“龙”字中的“龙头”形状完全一致,可见古人认为“龙”和天空中的彩虹是密切相关的。

把“虹”字的“龙头”去掉,剩下的拱桥状的“龙身”和天空中的彩虹完全象形;把“龙”字的“龙头”和“龙爪”去掉,剩下的弯弯曲曲的形状也和天空中的闪电完全象形。

为何古人把“两头龙”定义为彩虹?里没有现成答案,我的看法是,彩虹是暴雨之后才会产生的,而暴雨中闪电的次数也不止一次,所以“虹”字中的两个“龙头”象征的是“多次闪电”,即古人认为“多次闪电”是彩虹产生的必要条件。

“两头龙”的“虹”字,间接证明了“龙”的字源含义是“闪电之神”!汉代王充“盛夏之时,雷电击折破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

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

龙见,雷取以升天。

”为什么崇拜雷电第一,雷电的一个重要的功绩是制造化肥第二,雷电还能促进生物生长。

第三,雷电能制造负氧离子。

在雷雨后,空气中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使得空气格外清新,人们感觉心旷神怡。

赵天吏在一文中认为龙常见于雷电发时,其声如雷,光为电,行为龙,三位一体。

周国荣在一文中推断认为龙之原型是电闪胡学琛一文认为龙是先民根据闪电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自然神李炳海一文认为龙蛇图腾源自于雷图腾八、云神说九、自然景观说十、树神说十一、大鲵说十二、星象说闻一多先生在考证六龙时,得出了一个十分新颖而又富有说服力的结论,他说:言龙者六,(内九四“或跃在渊”虽未明言龙,而实指龙)皆谓东方苍龙之星,故曰“时乘六龙而御天”也。

引“龙星右角为天田。

”九二“见龙在田”田即天田也。

“龙……春分而登天,秋分日潜渊,”亦谓龙星。

九五“飞龙在天”,春分之龙也,初九“潜龙勿用”,九四“或跃在渊”,秋分之龙也。

(,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冯时在中将此观点加以发挥,使之更加具体、严密:苍龙星宿在完成了回天运动的过程之后,又会重新走到太阳附近,此时它的主体星宿与太阳同出同入,这在古代叫“日躔”。

由于太阳的亮度太强,此时人们看不到龙星,于是古人将这种天象称为“潜龙”,意思是潜伏在深渊中的龙。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浮之后,龙星重新升上天空,这时人们最先看到的是龙角与天田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古人就把这种天象叫做“见龙在田”。

此后龙星继续升高,终于有一天,苍龙星宿全部现出了地平线,这时古人则形象地称之为“或跃在渊”。

重新升起的龙星在天空中运行,逐渐处于横跨南中天的位置,古人称这种天象为“飞龙在天”。

苍龙运行过中天,龙体开始西斜,这时的天象又叫做“亢龙”。

(,第3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冯时先生进一步认为,“甲骨文及金文的?龙?字本身就是一幅星图”,即认为古文字中“龙”字的形体来源于天上的苍龙星宿。

他说: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时代最早的发现于不同地点的龙都表现了某种实物,但形象并不一致,而甲骨文及金文“龙”字所反映的龙的特征又无法归结,甚至联想到某一种事物,这些都意味着简单地类比龙为何物其实并不切实际。

我们理解,龙的世俗形象,也可以说它的艺术形象乃是多种形象逐渐杂糅的综合体,而它原始的真实形象则来源于星象。

殷周古文字的“龙”字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我们把殷周古文字中龙形象与东宫七宿星图比较之后发现,如果我们以房宿距星(π Scorpio)作为连接点而把七宿诸星依次连缀的话,那么,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连缀方式,所呈现的形象都与甲骨文及金文“龙”字的形象完全相同。

这种一致性所暗示的事实是清楚的,不仅商周古文字的“龙”字取象于东宫七宿,甚至龙的形象也源自于此。

(第415页“四象起源考?龙星原始”)下面是冯时先生所依据的甲骨文字形:此说则似是而非。

冯氏对甲骨文“龙”字甚至龙的形象取象于东宫七宿之说,有以下疑点:其一,其他三宫白虎、朱雀、玄武(据考证最早为鹿)均取象于人们熟悉的动物,那么东宫苍龙也应该如此,即,古人心目中一定是先有了这些动物的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天上的某些恒星的连线想象成这些动物,而不可能像冯先生认为的那样正好相反(古今中外的所有类似的想象都是这个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