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案例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案例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
本质和规律。 不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 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除了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 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当人 们问:知觉还是寓存于一个物质的 实体中,还是寓存于一个非物质的 (精神的)实体中时,我们甚至不 懂得这个问题的含义,那么如何还 可能加以答复呢?” ——休谟:《人性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特点: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它把认识的主体看成是一 种消极的生物性的存在物,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人 脑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过程,并且 认为这一过程是简单的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过程。 从古代哲学的“流射说”、“影像说”、 “蜡块 说”,一直到近代哲学的“白板论”、“感觉论” 等都属于这种反映论。
1、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包括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两种形式。 (1)认识的种系发生 认识的种系发生亦称认识的系统发生或认识的原始 发生,是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随着人类脱离动物 界,人类的反映形式最终摆脱动物的心理反映形式,而形 成专属于人的高级的反映形式。即人类认识的发生。(参 见意识的起源) (2)认识的个体发生 认识的个体发生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 在其出生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接受教 育、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等等,所经历的从儿童的前 认识水平发展到成人的认识水平的过程。
射电望远镜
第三,实践不断推动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
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 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 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 改造世界。” ——毛泽东
儿童认识能力的发生
阶 段 特 点 动作–感知思维阶段(0—2岁) 儿童没有掌握语言和符号, 只能思考自己动作所触动的 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想象–具体思维阶段(前运算 相对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 阶段)(3岁后) 性,缺乏守恒结构;自我中 心性。 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 的事物支持。 符号–运算思 (7 – 11岁) 维阶段 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 (7 – 15岁) 形式运算阶段 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 (12 – 15岁) 在头脑中想象、重建事物和 过程来解决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和彻底的科学的可 知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 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方面,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把实践当作 了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将辩证法贯穿在了反映论之中。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可知论及旧唯物主 义的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可知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科学的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一,缺乏实践的观点,即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被动 地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认识的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 的社会性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人的消极直观的对象,而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具有认识关系,而没有看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首先 具有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 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 正是由于缺乏实践的观点,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抹煞 了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成为消极、直观的反映 论。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内容: •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 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 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 一种东西”
孟轲: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而 知者,其良知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
• 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 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 隐。” ——《传习录》上。
先验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认识是人的头脑里固有 的,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 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如孟轲、王阳明。 •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某种客观精神
赋予的。如柏拉图。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夸大了主体 的能动性,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将认识看 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提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是指导作用。从 指导结果来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有两 种: 第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 第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误导和 阻碍作用。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二, 缺乏辩证的观点,即离开辩证法来 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它不能辩证地看待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只强 调物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认识对物质 的能动反作用;它将认识过程看成是机械的、一 次完成的过程,而没有看到认识过程是包含着主 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等的矛盾运 动过程,是复杂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由原子构成的物体表面有一些流射物
(从物体中流溢出的自由原子),统称为影
像,影像从物体飞出,透过空气,并促使相 近的空气改变其分子的排列,进而又使相邻 的空间产生同样的过程,如此递进,只达感 官。感官为什么可以接受物体的影像呢?因 为感官具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外物的影像若 瞳孔道相结合,则形成感觉,不合则不能接 受影像,也就无从感知。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 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第二,实践不断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物
质手段和条件。
光谱分析仪
宇 宙 探 测 器
• “即使我们能够把我们这一直 观提升到最高程度的清晰性, 我们也不能借此而进一步知悉 自在对象本身的性状。” • “自在的对象本身会是什么, 这决不会通过对它们那惟一被 给予了我们的现象的最清晰的 知识而被我们知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它把人的感觉或知觉当作了客观事物与人的认识 之间的屏障,并在客观事物和人的感觉或知觉之 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它不理解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 证统一,从而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 否认了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怀疑认识的 可靠性。
(2)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包括三层涵义: 其一,认识的唯一对象和来源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没有客观世界这 一被反映者,就没有认识。 其二,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象。 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主要内容: •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揭示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1)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认识本质的界定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感觉到物”
Hale Waihona Puke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来 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荀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牛顿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归根结 底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宝贵经验。
(3)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关系 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具有“重演”关 系,即认识的个体发生以简略、概括、浓 缩的形式再现了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这 种关系表明:认识的种系发生对认识的个 体发生在方向和过程上具有制约和决定作 用。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迫切需要,使认识的 发生成为必要 实践需要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认识产生 天文学、历法 数学 力学 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感觉经验而存在的东西。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 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 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 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 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 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 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 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 忆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