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思路柯天明(福建省漳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漳州 363000)摘 要 福建省漳州市食用菌产业经历40多年的发展,在生产、加工规模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栽培的品种达20余种,2007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为470公顷,生产总量达到19 4万吨,总产值为46 95亿元,产品出口量占全国40%。
分析漳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优势:基本形成产业链群、国内外食用菌产销基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种植加工营销专业人才,食用菌成为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指出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是:现有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在看待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表现出欠理性;对产业的投入力度不够。
并提出了出台加快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标准化生产等9项发展对策。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经济;现状;优势;问题;发展思路1 漳州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优势福建省漳州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温、光、水、气等条件特别适宜种植食用菌。
漳州食用菌产业始于1966年,台湾业界人士十分看好漳州食用菌资源和发展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台商带技术、资金、设备、市场订单到漳州投资办厂,漳台合作,促进了漳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006年以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将食用菌从蔬菜产业中剥离出来,形成单独特色产业,并成立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调工作小组和食用菌产业协会,兴办漳州闽台农业合作食用菌产业园区,举办中国蘑菇节,推出一系列有利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 1 种植情况 漳州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尤其是近几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生产,立足本市气候、技术优势,引进台湾墙体式栽培模式等,坚持以绿色、生态、无公害为原则的生产,积极稳妥地发展双孢蘑菇、白背木耳、草菇等的规模生产,大力发展珍稀菌类和反季节栽培,实现常年生产。
目前,漳州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蘑菇、白背木耳、草菇、秀珍菇、鲍鱼菇、杏鲍菇、金针菇、大杯蕈菇、金福姑、平菇、茶树菇、榆黄菇、大球盖菇、真姬菇、大棕菇、猴头菇、姬菇、鸡腿菇、姬松茸、白灵菇等20余种。
据统计,2007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为470公顷,同比增长57 53%;总产值(包括种植、加工出口)46 95亿元,同比增长17 43%;生产总量达到19 4万吨,同比增长9 79%,占全省的30 01%,占全国的20%,出口量占全国40%,其中白背毛木耳、双孢蘑菇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90%和80%。
2008年,全市食用菌生产总量21 33万吨,同比增长9 9%。
迄止2008年12月,漳州已建成投产的杏鲍菇工厂生产车间,累计投资额达1 3亿元,日产杏鲍菇已超过40吨,年产能力达1 5万吨,年产值1 5亿元,部分工厂化生产能力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 2 产业链群已基本形成 漳州食用菌加工能力大,现有盐水菇、脱水菇加工企业202家,罐头企业52家,速冻企业26家,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企业20多家,食用菌机械厂3家。
服务配套,漳州食用菌所需原料有一批公司专门营销,搭建菇房大棚有专业施工队伍,食用菌机械有专门生产厂家,产品销售有一支营销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芗城区兴宝和黑宝两家食用菌机械厂所生产的搅拌机、装袋机、装瓶机、接种机、洗耳机、切丝机、切片机、菇床等机械设备40%远销欧美,是全国闻名的食用菌机械厂。
13 形成国内外食用菌产销基地 目前漳州已形成世界性的蘑菇罐头、盐渍、烘干产品和白背木耳品市Zhejiang Shiyongjun 2009,17(4):8~11场及物流集散地。
据统计,2007年,全市蘑菇栽培面积1700万平方米,产量18 7万吨,产值9 35亿元;白背木耳16590万袋,产量7 466万吨,产值1 49亿元;珍稀菌类1 853亿袋,产量4 67万吨,产值3 31亿元;食用菌罐头、盐渍蘑菇、速冻蘑菇出口总量34 8万吨,货值4 08亿美元。
漳州珍稀菇类菌包销往美国、日本,受到客户好评。
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的客商也来人或邀请漳州菇农到其国考察,并达成菌包供销意向。
在交通工具方面,有汽车、飞机、火车等。
汽车主要由云霄县123车队承运,每日定时发往深圳、广州、东莞、香港等地;飞机主要由厦门宏鑫空运有限公司,发往沈阳、西安、成都、昆明等地;火车主要发往南昌、杭州、上海、北京等地。
漳州食用菌鲜品及加工品,经由这些地方再销往其他城市乃至国外。
漳州已初步形成食用菌 货销天下 的良好市场局面。
1 4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食用菌种植加工营销专业人才 漳州食用菌经过40年的摸爬滚打,锤炼出一支食用菌专家队伍。
他们中既有吴淑珍、林光华等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和其它院校培养出来的专家,也有杨加金、涂改临等一批自学成才的土专家,还有市农科所的技术骨干。
40年的食用菌发展历程,造就了数以千计熟练的技术员。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闽台蕈业合作,在漳州培养造就了一批珍稀食用菌栽培的技术员队伍。
漳州市的技术力量,为我国南菇北移做出了杰出贡献,出现了 哪里有蘑菇生产,那里就有漳州技术员 ,从而使漳州饮誉我国食用菌界。
据统计,漳州市现有1000多名技术人员被聘请到山东、河南、四川、广西、宁夏、山西、江西、上海、江苏、吉林、辽宁、云南、广东、湖南、湖北等15个省市当技术专家,有的还被台商聘请到越南当专家。
自学成才的涂改临,1983年创办 九湖食用菌研究所 ,1984年创办 食用菌信息报 ,在为广大菇农提供食用菌技术和信息服务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1 5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原辅材料是农作物秸秆、蔗渣、棉籽壳、玉米芯、家俱加工厂锯木屑等废品下脚料,以及畜牧饲养废料。
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年产秸秆类废料6亿吨、林业废料1亿吨、畜牧业废料3亿吨等,可供生产鲜食用菌3~5亿吨,而现有生产量仅为1360多万吨,其有效资源利用率只占2 72%~4 53%,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发展食用菌产业,既是解决农林牧业废料再利用,又是保护生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前景看好。
1 6 漳州菌业名闻天下 漳州食用菌产量最大的是双孢蘑菇,其次是白背木耳。
蘑菇产量全国第一,白背木耳、大杯蕈菇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文件指出,漳州市是 全国最大的双孢蘑菇、白背木耳和蘑菇罐头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
我国著名菌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卯晓岚,考察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后感触颇深,欣然题词: 漳州蕈菌名城 ,副题为 福建漳州菌业名闻天下 。
2007年,漳州在第九届花博会期间,同时举办了 2007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论坛 和 首届中国蘑菇节暨食用菌产品订货会 ,海内外客商云集,盛况空前,反映热烈。
会议期间,漳州与国内外160多家食用菌进出口企业签下15 6亿元购销订单,其中食用菌鲜品1万吨,货值0 9亿元人民币;蘑菇罐头14万吨,货值14 7亿人民币,来自荷兰的一位客商当即签下1万吨蘑菇罐头,总货值达1亿元人民币的购销订单;食用菌栽培袋、机械订单也不菲,仅食用菌栽培袋订购量就达2000万个,大型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20多台,充分展示了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风采,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好评。
2 漳州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2 1 现有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现有的农村经营模式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在这种模式下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条件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受资金和自身条件所限,先进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和设备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和采用。
2 2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食用菌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作物,对培植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包括自然因素中的气温、水分等。
大多数食用菌必须在特定的温度下才能良好地成长。
2007年1月份我国遭受罕见的低温大气,使漳州市的食用菌培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食用菌生产基地因为设施不完善,菌丝在低温阴雨天气下生长缓慢,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价格随之受影响。
9 柯天明:漳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思路2 3 理性看待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2007年,漳州市农产品的价格增幅较大,其中也包括食用菌。
我们应该看到2006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在长期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的恢复性上涨,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补贴、扶持政策以后的生产恢复和价格回升。
而这种现象非属正常,难能持久;同时,随着农用物资价格大幅上涨,食用菌培植成本增加,带动价格上涨。
特别是受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收益的增长势头是否具备持续的潜力,还需拭目以待。
2 4 食用菌产业投入力度不够 近年来,漳州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虽然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但对食用菌科技、环保、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比重不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仍然不大,很多农民仍然应用比较落后的场所、设备和技术种植食用菌,加工和环保环节尚薄弱;农用资金的筹集问题依然是没有完全解决,农业生产贷款由于起步较晚,手续繁琐,数额又小,加上农民不够熟悉而未能广泛推广。
3 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食用菌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开放创业为动力,以项目带动为突破,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建设现代化食用菌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壮大食用菌产业经营规模,转变食用菌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3 1 出台加快产业发展政策 建议漳州市政府尽快出台扶持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协会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企业(菇农)运作,共同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格局,促使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重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支持推进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基地水、电、土地等以农业标准的使用收费,吸引、鼓励海内外大型食用菌菌种供应、生产、加工、物流、科研、机械、包装、物料、策划企业或机构到基地安家落户,投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3 2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导功能,适时规划编制相关配套的分领域规划,形成食用菌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制定相关领域的年度实施计划,做好规范实施及中后期的评估、调整,形成规划组织实施、评估检查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3 3 建设食用菌批发大市场 建设食用菌批发大市场,配套现代物流业,培育营销队伍,内联全国各大城市,外连五大洲,形成国际性菌物交流中心。
走 绿色 加 特色 的路子,积极构建漳州区域性食用菌物流配送中心,开展专业化产品配送。
建立完善食用菌营销网站,推行食用菌网上交易。
鼓励企业将自营物流整合为社会化物流,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动,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整合。
加强对外招商,加大物流载体,鼓励种植大户、营销大户与物流企业 联姻 ,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食用菌产业的档次和水平,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