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5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5


文学院
崔大江
关于古文的见解综合起来是: 情——情感. 气——道德精神修养. 才——才性的培养. —— 辞——语言.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第二节 皎然
〔明〕胡震亨: 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 一,取境 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自然风流.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诗情缘境发. 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 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Emall: cuidj@
谨供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上兵部李侍郎书》) 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
文学院
崔大江
韩愈所明之"道": 古圣人教给人民的相生相养之道; 圣人所制定的礼乐刑政制度和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统治与被 统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见《原道》).
文学院
崔大江
韩愈学文经历的三种境界:
Emall: cuidj@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其观于人,不知非笑之为非笑也.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黑白分矣. 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汨然 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 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 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以上 见《答李翊书》)
唐代古文理论概况 唐代,主要在中唐,是中国古文理论(散文理论) 创立的时期. 古文理论的完全成熟是在中唐,其杰出的代表人 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文以载道"的主张 上. 柳宗元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相呼应,明 确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他强调"道 之及,及乎物而已耳".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 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 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 于道,则居众妙之门,崇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 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 冥奥之思 . 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 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 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 等,可以对虚,亦可以对实.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第三节 韩愈
一,文以明道
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 然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 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 论》)
二,自然 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直用事第三,有事无事第四, 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 曹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作不由意,气格自高". 谢灵运:"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 然." 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 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阀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 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 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 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 高手也.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杜甫: 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 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 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 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 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或曰: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于天真.此甚不然. 固须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 奥之思.夫希世之珠,必出骊龙之颔,况通幽含变 之文哉?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 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古诗以讽兴为宗,直而不俗,丽而不朽,格高而词 温,语近而意远,情浮于语,偶象则发,不以力制, 故皆合于语,而生自然.建安三祖,七子,五言始 盛,风裁爽朗,莫之与京,然终伤用气使才,违于 天真,虽忘从容,而露造迹.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不平则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 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 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 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 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 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 抑其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 不幸邪?
文学院 崔大江
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 山川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 于作用.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势腾飞,合沓 相属.
Emall: cuidj@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 状.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三,复变 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 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 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 又复变二门,复忌太过,诗人呼为膏盲之疾,安 可治也?…夫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苟不失正, 亦何咎哉?如陈子昂复多而变少,沈,宋复少而 变多……后辈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 沮.何则?夫不工剑术,而欲弹抚干将太阿之铗, 必有伤手之患,宜其戒之哉!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中唐诗歌批评
两种不同的诗论倾向:一是以皎然为代表的偏重 于探讨诗的艺术规律的诗论,二是以元,白为代 表的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的诗论. 晚唐诗论: 最有理论价值的是司空图的诗论.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王昌龄: 是故诗者,书身心之行李,序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 心事或不达,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 皆为心中不快,众不我知. 韩愈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 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吊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 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 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 终其身而名后世.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中唐时期
盛唐: 批判华靡诗风,大力提倡风骨 . 重视立意取境,重视清静相兼和兴象. 文质兼顾,博取众长.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王昌龄: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之诗,则张泉石 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 的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 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 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三,气盛言宜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 古之立言者耶?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 而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 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 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 之人,其言蔼如也.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 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 有余. (《答尉迟生书》 )
文学院
崔大江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 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 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 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 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Emall: cuidj@
Emall:cuidj@
第三编 唐宋宋金元文论
第一章 唐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 唐代文学批评概述
唐代文学批评的变化: 一,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在诗论和文论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三, 以政教为中心和以审美为中心的文学理论都发展 到了新的高度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主要倾向是确立思想内容和艺术 方面的新标准,追求汉魏风骨. 陈子昂(659—700)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 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 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 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 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忧郁.不图正 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 曰:"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之比肩."仆亦 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作制,作《修竹诗》一篇,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世俗陵靡,不及古昔,盖圣人之道废弛之所为也 . 今天下资於生者,咸备圣人之器用;至于人情,则 溺乎异学,而不由乎圣人之道.使君臣父子夫妇朋 友之义沉於世,而邦家继乱,固仁人之所痛也.
Emall: cuidj@
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文学院
崔大江
求贤——国家树根本之道; 为师——严以有礼,扶善遏过,益明上下 之分,以躬先之,恂恂恺悌,得师之道; 从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交友——不苟毁誉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