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英语新课标解读

2011版英语新课标解读

2011版英语新课标解读(一)2011年12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修订后的各学科课标跟十年前的实验稿(2001)相比,总体特点概括为四点:一凸显德育修养、二强调能力本位、三体现内容创新、四落实调控减负。

具体到英语学科,义教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后,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方面,基本延续原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变化不大。

较明显的变化有四点:一是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六至九级),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的内容。

二是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三是增加了小学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明确范围,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四是对课程试验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整,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一、“前言”部分修订版课标中,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

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一段内容。

二、“课程性质”部分删去实验稿课标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一段有关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内容;保留了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发展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三、“基本理念”部分调整各项基本理念的顺序,使六条基本理念更紧凑、连贯。

原基本理念中的(二)(五)(六)条基本内容未变;另外的(一)(三)(四)条有微调,具体变化如下:(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一项中,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有关情感、兴趣、自信心、实践精神等表述,保留了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等要点,增加了跨文化意识、心智发展等要点。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用“渐进性”和“持续性”代替了原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删去了原“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一段以及“能够用语言做事情”等表述。

(四)原第四项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修改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为“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四、“课程设计”部分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将原来的“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改为“各地区可以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给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实施和教学安排预留了更大空间。

2.语言知识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方面。

(1)语音从“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从强调语音知识转为语音能力。

对要求学生了解的语音语调现象,明确提出了句子重读、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具体内容(原初中三级的要求)。

对关注度很高的音标教学问题,此次修订仍未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学习进程设计上存在断层,留了点儿遗憾。

从过去十年实际情况看,多数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的中音标教学很难完全绕开。

如果小学阶段不做具体要求,多数初中教材又不安排音标教学,那“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的技能要求,在什么阶段,通过什么办法让学生掌握呢?(2)词汇修订课标首次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词汇表,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423个核心词汇。

这样,日常教学和评价检测等就都有了更明确的依据。

另外小学阶段还要学习接触300个左右的词,这些扩充的词,课标中未规定具体词表,各地可根据所选用的教材和实际教学需要拟定,相关建议可参阅“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答问”(《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2年第三期)。

词汇教学途径方面,修订课标强调要在具体语境中结合音、义、形进行教学。

(3)语法原实验稿课标对语法教学无明确说明,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很难把握。

有的认为小学不需要教语法,于是干脆不教;有的把教材中见到的语法现象都给学生讲,结果学生吃不消,催生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导致厌学和分化。

修订课标明确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①名词的单复数形式;②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③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四种时态;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⑤简单句的基本形式。

有了这个范围之后,小学语法教学就有了基本依据,有利于减少教学中的各种极端做法,比如完全忽视语法,或者把语法讲得太多太深等。

由于语法教学一直是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再罗嗦几句。

虽然修订课标圈定了小学语法教学的五项内容,但具体学哪些、学到什么程度,还得由老师们自己来把握。

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语法也要以理解意义为主,捎带关注一下词和句的结构和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

不宜离开词句的意思、离开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讲结构形式的条条框框。

那不叫语法教学,更不适合小学生。

二是要控制内容的量和深度。

不必在教材中见到所谓的“纲内语法”就一个都不放过。

如果能把中教材中出现较多的、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常用的语法现象,结合具体语境去学习理解掌握,那就很好了。

确实需要分析讲解语法规则的时候,也要立足意义,点到为止,不宜搬出语法工具书,把很多不适合小学的内容拿出来给学生“加餐”,那样会导致孩子们“消化不良”。

(4)(5)功能和话题修订后的条目数量有变化,功能由原来的6个调整为11个,话题由原来的15个调整为11个,实际要求变化并不大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作者:骆唯唯 (小学英语青海海北小学英语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5 / 671 发表日期:2012-10-22 09:48:042011版课标修订情况介绍1.明确了一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育的首要地位,把行程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作为课程目的的中要组成部分。

2001版《实验稿》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1.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以往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主的目标体系,把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整合进来,构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1.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目标,使中小学课程犹记得衔接起来。

1.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用英语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教学、也产生了很多好的教学模式…10年英语课改的主要成就1.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为语言学习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学生的课堂自主意识加强。

1.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教师的备课改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的教学设计,把教学的重心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

教师角色的变化;课堂互动模式的变化;教学资源和媒体利用方面的变化。

1.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材的变革1978-1992年是统编教材(人教社);1992-2000年是一纲多本(一人教社为主,中英合作编写);2001至今全国英语教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2012年英语教材的修订变化(链接教研室的博客)心得体会往哪发,怎么发。

1.课程标准带来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三多,评价机制多元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1.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自主发展的概念替代了以往的继续教育,有效地教学反思是自主发展的有效机制。

组织课例研究,校本教研等都逐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经过两年实验后,教育部于2003年在实验区就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内容涉及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

同时启动修改工作,并进行了部分修改。

2007年,对课改实验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研,征求一线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意见,此次调研涉及人达11万多人次。

在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经过长达8年的时间,2011年4月修订工作完成。

2012年2月颁布,2012年9月份实施。

一、引言关于三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的说明200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内容。

2003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只涉及高中阶段内容,代替2001年版本中的高中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只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内容。

(一)《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1.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2.巩固和深化十年来课程改革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3.力求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有利于解决课程改革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基准,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保持《标准》总体结构和目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具体目标要求,降低难度,调整话题和语法项目兼顾城乡差异(能模仿范例写词句)以更好地反映全国广大地区的教学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需求。

充分反映各地在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参与调研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提高《标准》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加强小学的指导,提供二级词汇表,增设小学教学的专门内容,提供分学段的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二)修订的主要方面由于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所以修订后的标准保留了实验稿的总体框架、坚持核心理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