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2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的绘制,汽车加速度曲线的绘制,汽车的加速度倒数曲线的绘制,汽车的加速时间曲线的绘制,汽车爬坡度曲线的绘制,汽车动力特性图的绘制。
主要内容:§1-3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1-4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教学重点: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及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动力因数,动力特性图及利用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 教学难点:动力特性图及利用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教学过程:§1—3 汽车行驶的驱动与附着条件一、汽车行驶的驱动与附着条件:1、驱动条件—首先得有劲δm du dt = F t – (F f + F W + F i ) ≥ 0F t ≥F f +F W +F i2、附着条件—有劲还得使得上用F φ表示轮胎切向反力的极限,在硬路面上它与驱动轮所受的法向反力成正比:(φ为附着系数)(1)驱动轮的附着力:前轮驱动汽车: F φ1 = F Z1φ后轮驱动汽车: F φ2 = F Z2φ全轮驱动汽车: F φ1 = F Z1φ F φ2 = F Z2φ(2)汽车的附着力:前轮驱动汽车: F φ = F Z1φ后轮驱动汽车: F φ = F Z2φ全轮驱动汽车: F φ = F Z φ = F Z1φ+F Z1φ对前驱动轮 F x1 ≤ F Z1φ前驱动轮的附着率: C φ1 = F X1F Z1则要求 C φ1 ≤φ对后驱动轮Fx2 ≤ FZ2φ后驱动轮的附着率: Cφ2 =F X2 F Z2则要求Cφ2 ≤φ∴F t≤F Z2(f+φ)∵f<<φ∴F t≤F Z2φ一般形式F t ≤F Zφφ3、驱动与附着条件:F f+F W+F i≤F t≤F Zφφ二、汽车的附着力:Fφ1、汽车附着力——在车轮与路面没有相对滑动的情况下,路面对车轮提供的切向反力的极限值。
Fφ=F ZφφFφ取决于:①在硬路面上——可以是最大的静摩擦力,主要取决于路面与轮胎的性质;②在软路面上——取决于土壤的剪切强度和车轮与土壤的结合强度2、Fφ的影响因素:⑴载重量:增加驱动轮的法向反力X2,有利于驱动。
例:越野车由货车的F Z2↗(F Z2+F Z1),使Fφ↗⑵轮胎结构:深大花纹——在松软路面上,使土壤与车轮的结合强度提高;松软路上放气P↘——胎面接地面积大,嵌入土壤的花纹数多,抓地能力强,且沉陷量小,土壤阻力小;⑶附着系数:φ取决于路面种类与状况、轮胎结构(花纹、材料等)及u a等因素。
三、驱动轮的法向反作用力——汽车行驶时重量再分配1、根据受力图列方程:将作用在汽车上的各力对前、后轮接地面中心取矩,则得:F Z1 = GL(bcosα- h g sinα)–1L(mh gdudt+∑T j)- F ZW1-1L∑T fF Z2 = GL(acosα+ h g sinα)+1L(mh gdudt+∑T j)- F ZW2+1L∑T f式中,∑T j = T jW1+T jW2 ,∑T f = T f1+T f2忽略旋转质量的惯性阻力偶矩和滚动阻力偶矩:F Z1 = F ZS1–mh gLdudt- F ZW1F Z2 = F ZS2 + mh gLdudt- F ZW2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前轮驱动:F X1 = F f2 + F W + F i + m du dt后轮驱动:F X2 = F f1 + F W + F i + m du dt低挡加速或爬坡时,后轮驱动汽车的后轮附着率:C φ2 = F X2F Z2 = F i + m du dt F ZS2 + mh g L du dt = L(i + 1gcos αdu dt ) a + h g (i + 1gcos αdu dt ) 令等效坡度 q = i + 1gcos αdu dt 则 C φ2 = Lq a + h g q 在附着系数为φ的路面上能通过的最大等效坡度为:q = φa L - φh g低挡加速或爬坡时,前轮驱动汽车的前轮附着率:C φ1 = Lq b - h g q 在附着系数为φ的路面上能通过的最大等效坡度为:q = φb L + φh g对于四轮驱动汽车,定义后轴转矩分配系数为Ψ:Ψ = T t2T t1 + T t2则后轴转矩分配系数为(1-Ψ) C φ1 = L(1-Ψ)q b - h g q C φ2 = L Ψq a + h g q C φ1 > C φ2时: q = φb L(1-Ψ) + φh gC φ1 < C φ2时: q = φa L Ψ - φh g分析:①与汽车静止时地面法向反力比较:F Z1 =G b L F Z2 = G a L上式中第一项为汽车静止不动时前后轴上的静载荷;第二项为行驶中产生的动载荷。
动载荷的绝对值随坡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汽车行驶时:Z 1↘,Z 2↗,即:重量再分配现象。
∴汽车多后轮驱动。
例题:一全轮驶动的汽车,总重G=30000N ,在φ=0.7,f=0.02,α=20°的坡度上行驶,该车可否爬上此坡?(M e =150Nm ,r=0.4m ,i g1=6,i 0=5,ηt =0.8,sin α=0.34,cos α=0.94,F W ≈0,Fj ≈0)解:先校核附着条件:F t <F φF t = T tq i g i 0ηt r=150·6·5·0.8/0.4=9000NF φ=Gcos αφ=30000·0.94·0.7=19740NF t <F φ,满足附着条件;再校核驱动条件: F t ≥F f +F W +F IF f +F W +F I = Gcos αφ+Gsin α=30000·0.94·0.02+3000·0.34=10764NF t <F f +F W +F I ,不满足驱动条件;综上所述,该车爬不上此坡。
§1—4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用图解法解行驶方程式:T tq i g i 0ηt r = Gcos αf + C D Au a 221.15 + Gsin α +δm du dt一、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1、作图:在F t —u a 图上加上(F f +F W )--u a 图。
2、图解法求解:⑴ 最高车速:u amaxF t 与F f +F W 的交点对应的车速;⑵ 以任一车速行驶:u a松油门,F t 的部分负荷曲线(虚线)与F f +F W 曲线的交点对应的车速; ⑶ 爬坡度:F j =0以任一车速行驶时,不松油门,用F t 剩余部分来爬坡。
F i = F t -(F f +F W )sin α = F t –(F f +F w )Gα =arcsin F t –(F f +F w )Gi= tg α当坡度很小时,i = F t –(F f +F w )G档位越低,i 越大。
i max ——一档;i 0max –直接档 ⑷ 加速度:F i =0F j =F t -(F f +F W )du dt = 1δm [F t –(F f +F w )]∵ a j = du dt∴ t = ⎠⎛0t dt = ⎠⎜⎛u 1u 21a j dt 加速时间t :即为1/a j —u a 图曲线下的面积。
二、动力特性图:不同汽车,参数不同(G 、A 、C D 等不同),无法在F t --ua 图上比较动力性。
动力因数,D——单位车重的驱动力与空气阻力之差。
D = F t – F w G (定义式)D = f + i + δg du dt (行驶方程式)1、作动力特性图:2、图解法求解:⑴ 最高车速:D 与f 的交点,D=f⑵ 最大爬坡度:du dt =0,D=f+i i=D-f∵一档的D 为D 1max∴i max =D 1max -f⑶ 加速度: i=0D = f + δg du dtdu dt = g δ(D-f) ⑷ 平均技术速度直接档的D 0max 对平均技术速度有很大影响。
汽车常挂直接档行驶,若D 0max 过小,遇小坡就得减档,影响平均技术速度 例题:1、某车总重G=80000N ,D 1max =0.36。
若改装为总重G ‘=90000N 后,对D 有何影响?(其它结构不变)解:D = F t – F w G∵F t -F W 不变∴D 1max ·G=D ‘1max ·G ‘0.36 ×80000=D ‘1max ×90000D ‘Imax =0.322、某车D 0max =0.06⑴ 若在f=0.02的道路上行驶,用直接档能爬上多大的坡度; ⑵若将上述动力用来加速,δ=1时,可获得多大的加速度? 解:⑴ i=D-f=0.06-0.02=0.04=4%⑵du dt = g δ(D-f) =9.8(0.06-0.02)=0.392m/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