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调研报告农民工进城务工原因调查姓名:学号:班级:摘要:农民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和不断发展,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农民工、农村、制度、保障我在7月20日在我们村进行了有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调查,经过我的调查,我们村有92个人,共有34个人进城打工,超过三分之一。
这个比例很大,由此可见,现在进城务工很普遍,这是什么原因呢?农民为什么要进城?我认为其基本原因在于提高收入。
中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发展中的二元经济,即同时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部门。
那么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伴随大量的农民工进城的现象?因为农业部门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而农业的性质决定在土地在生产要素中作为一种投入品,其投入数量是很难改变的(拓荒或者填海对土地数量的增加影响并不大)。
在土地给定的情况,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
在城市经济中,土地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且其增长是无限的。
这就决定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是农业劳动力通过结构转换进入城市并以此提高自己收入的唯一途径。
农民进城能够提高收入的另一个原因,除了既有的发展经济中的二元结构,决定只有城市才能提高收入这一基本道理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即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机制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而且其提高幅度与城市规模有很大关系。
我今天讨论的很多问题的立论,根据新经济地理学(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研究领域)的总结,城市规模经济的来源主要有三:即分享(sharing)、匹配(matching)、学习(learning)。
分享指,经济发展中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发展中总是存在固定的投资,如果规模越大,那么初始的固定投资就越被平摊。
在城市发展里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也有这样的性质。
例如投资建厂需要平整土地,提供基本水电,建造厂房,如果生成规模越大,那初始投资就被摊薄。
从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来讲,上海地铁线路不断增加,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地铁总长度最长的城市。
为什么我们建这么多地铁?其一是因为十多年前我们没有钱,另一原因在于现在上海的人口规模,分摊了地铁的建设成本。
当地铁达到这样的密度(城市市中心500米内必有地铁站),人的生活方式就会改变,人们很少开车,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发展也更加便利。
匹配既出现在生成部门,也出现在消费部门。
从消费部门来说,生活在上海,只要你有钱,天南海北的菜,都能吃到。
比如复旦周围就存在墨西哥菜。
但如果生活在中小城市,就不一定能吃到墨西哥菜,即使有开墨西哥菜餐馆的老板,也不敢单一做墨西哥菜,而选择做些混合的东西,这样就会导致不专业。
因此最高品质的服务,一定在最大规模的城市,因为每个生产者可以专业化,可以与消费者品味的多样性匹配。
我刚才讲第三个方面是Learning(学习),Learning里面又有两个小的道理。
你去看一个现象,现在,我们都说大学生找工作很难。
的确,大学生找工作很难,但是,你问问大学生,“他毕业后找工作想找到哪”,大家还是想找到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几个少数大城市。
为什么?你甚至告诉他(她),“你毕业后在大城市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块(元),房租都要花掉一千块(元)”,他(她)还是要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因为在大城市,他(她)预期到自己的收入增长的很快。
所以,他(她)的决策从整个一生的收入来考虑的。
那么,为什么大城市收入增长会比较快呢?你问大学生,大学生会告诉你“因为机会多”。
什么叫机会多啊?因为你收入增长了,你可以找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你可以找不同的学习机会,你可以吸收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和技能,所以,你收入增长的就快!那么,这个就叫什么呢?这在我们经济学中,就称之为“干中学”,用英文来讲呢,就是“Learning by Doing”。
因为市场规模大了以后呢,做业务的机会就增加了。
所以,对农民来讲,他进城的出路,首先也是考虑要进大城市。
因为这里收入更高,机会更多。
这就是我要讲的农民要进城的第一个原因。
刚才我讲的是收入,第二个原因在那里呢?其实,就是为公共服务。
中国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有一个特征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大量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是在地方财政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财政对地方公共品的投入比重实际上是比较低的。
特别是在发达的地方,因为财政是可以自给的,所以,公共品的提供是以地方财政为主。
那么,这就造成中国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均等。
到了大城市以后,农民工可以分享这种服务。
那么,现在中国公共服务的提供,有一部分是与户籍挂钩的,比如说,教育和医疗,但是,仍然有很多公共服务无法与户籍挂钩,比如说,地铁、城市的绿地、绿化。
所以呢,在大城市里,由于公共服务的分享,也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
那么,第三个角度来谈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呢?我就要针对现在认识上存在的、我认为是误区的一些地方,也是大家现在讨论到农民工未来出路和中国城市化路径的时候经常会举出来的一些——我认为有误区的一些论证。
我一个一个来讲。
第一个,很多人认为,“改善农民生活,就要靠新农村建设”。
对于这个问题、这个观点的反驳,我是这样看的:新农村建设要搞,因为过去我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太不够了,所以,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当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出农村的时候,农村在养老、医疗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这方面,的确有缺失。
所以,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我认为这是对的。
但是,根据前面我讲的那些经济学道理,这不是解决农业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农业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还是要进城,要通过城市的发展来解决农村的问题,要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来解决农业的问题。
由于相关的道理,我已经讲过了,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就经常用来阻碍农民工进城的说法是:“农民工现在进城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你看房子这么贵,不用说农民了,就连普通白领都买不起房。
”这件事情,不是说没有办法了,也不是说农民不要进城的道理。
因为中国今天的现状与很多具体的政策的失误有关系,是与公共政策的缺失有关系。
比如说,为什么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管理如此之严?为什么这种严格的程度是在东部,特别是在大城市,显得尤其的严?(土地供给管理)越严,大家越是预期房价要上涨,于是房价涨的就越快。
与此同时,政府在土地在转让过程中获得的大量财政收入,有没有投入相应的住房的提供?如果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能够投入相应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当然,这里插一句,我个人不太赞成提供经济适用房,应该提供公租房,市场价的公租房,或者是低于市场价的廉租房。
如果政府土地财政大量的投入这种租赁房的话,那么,买房子的需求就会相应的下来,房价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如果今天的许多公共服务不是跟户籍挂钩,特别是不是跟户籍的落户的地地方挂钩的话,比如说,教育,上小学、中学、幼儿园,搞个按片划分,你租房是没有用的,并且是把户籍落入你买的那个房子里的时候,你才能就近入学。
这些因素都是推高房价的。
再加上今天所实施的廉租房的制度,其实是不能被外地人所享有的,哪怕你在上海已经生活了十年了,其实你已经是上海认了,只要你没有上海户籍,你就不能分享这个廉租房的服务。
是因为这些原因,农民工在进城这个问题上才遇到很大的障碍。
所以,一旦到结婚的时候,就觉得在城市里呆不下去了,就要回家。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农民在农村里面所拥有的宅基地的使用权,到目前为止,是没有一个市场机制来客观评价其市场价值的。
如果存在宅基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来充分体现其价值,当农民工进城时,如果他决定这辈子我不再回农村了,就可以把这个宅基地得到的价值在城市里面安居——哪怕是买个小房子也好,租个房子也好。
我讲所有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公共服务没有覆盖到农民,才使得他们进城的成本如此之高。
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是解决这些政策上的障碍,而不是就以此为借口说:农民不让进城。
第三个问题,就是很多人认为,而且凭直觉这句话肯定是对的,“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每年新增人口都在20-30万之间,这样庞大的人口进来,上海当前已经如此拥挤,污染又严重”。
大家想一想啊!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尽善尽美的。
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在城市发展、收入水平上升过程中,居然没有拥挤问题,居然没有污染问题。
只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拥挤了、污染了,再通过一定的政策去缓解拥挤问题、污染问题,而且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说,我前面讲到的,人越来越多了,就造路、造地铁。
当然,交通拥堵缓解了,人就又进来了,所以拥堵问题在大城市是难以得到彻底解决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看到上海现在马路上开车都不堵车了,那你就更进来了吗!第四个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制定农业政策的官员经常讲的一句话,那就是“土地是社会保障”。
土地是社会保障,是在政策出问题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有的一个选择。
如果当农民进城以后,在城市里面获得就业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的话,那他们为何还要拿土地当社会保障呢?所以,是制度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有很多人还认为,土地是社会保障,农民是不能失去土地的。
相应的一个推论就是,土地是不能作为一个资产来抵押的。
直到今天,在农村里面,土地不能被抵押的政策还没有得到突破,土地的使用权也不能当作一个抵押品。
我曾针对这个问题与农民探讨过他们的想法。
我到农村去调研,我问农民,你们现在觉得土地是应该可以抵押的,但是中央高层认为如果这样,你们把土地抵押之后就流离失所了,没有社会保障,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但是农民回答说,城里人也可能做生意做输,导致没地方住,为什么他们就可以拿他们买的房子去抵押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我们都把农民都当作智力有问题的人了,以为他们都不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资产,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资产,大大方方的交给他们,让他们去管理呢?即便农民真在管理这个资产的能力上有问题,我们也可以去建设这个能力而不是像现在是通过制度、政策的扭曲来表明,农民不能拥有这个资产。
我认为今天这个政策的潜台词恐怕不是农民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资产,而是政府不愿意让农民拥有这样的资产。
据我所知,很多地方政府在做农民的工作的时候,都会说:“你要注意啊,你不是土地的主人啊!”所以,大家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的那些流行的说法,恐怕都不是正确的,而是错误的,甚至是个借口。
第五个问题,很多人说,农民大量进城,城市失业就会很严重。
各位想想,是城市失业严重,还是农村失业严重?是大城市失业严重,还是中小城市失业严重?就算是城市有失业问题,我们把农民工限制在城市之外了,城市失业问题就解决了吗?我们一到春节,农民工大量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