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平衡(复习课)

生态平衡(复习课)

课题 生态平衡 (复习课)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黄惠涛
一、高考能力目标:
1、理解生态平衡原理及生态平衡的维持;
2、应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3、人工新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原理分析。

二、方法:运用习题,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形式使学生达到以上能力要求。

三、主线:(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过程:
实物投影仪打出复习题:
图示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关系。

据图回答:
提问:①图示中A 、B 、C 、D 、E 各表示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 ②用字母表示出图中的食物链,D 处于第 营养级。

③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 ④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C ”循环的主要过程?如能,①②表示的主要生理过程是什么?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怎么理解?让学生回答(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概念
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平衡的破坏
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
维持
治理 建立新的
生态平衡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强化)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乱砍滥伐 乱捕滥杀 过度放牧等 工业上“三废”的排放 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构和功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并能抵抗一定的外来干扰,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假如上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B 表示草,C 表示鼠,D 表示狐,请画出达到平衡时鼠和狐的数量变化曲线,并进行解释,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动态平衡(原因是内部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也就是对外来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来的状态。

分析下图: 如图所示:X 河流经某工业城市Y 市。

其中a 处在上游,d 处在下游。

根据2000年市环保局监测站对X 河水质检测结果,绘制成简图如图右所示。

请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X 河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最可能分布在( )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bd 段 (2)列举造成X 河污染的三种可能的污染源。

(3)d 处的污染程度明显降低,请从物理、化学、生物学三方面简单分析其原因。

自然界生态系统纷繁复杂,自动调节也比较复杂,能力有大有小,以下三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按自动调节能力由大到小排列,说明原因。

所以要提高某一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是:
A 、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
B 、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C 、减少最高消费者的数目
D 、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那么破坏生态平衡的外来干扰(因素)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往往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通常是人为因素强化了自然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例如:由于人为破坏植被而造成的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干旱,风沙灾害等,已经成为当前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重要表现。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请学生回答):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食物链破坏。

列举现象:长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北方的沙尘暴等;如前面讲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我们无节制地大肆捕杀草原上的狐,黄鼬等肉食动物,会导致什么结果?(请学生回答)使鼠类数量猛增,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沙化,让学生继续完成曲线图。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主要由什么造成?(请学生回答)工业上“三废”的排放,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所以在这里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人类常常获得征服自然的胜利,但是自然界已经开始对我们人类进行报复。

请看下面两组材料: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Y 市市区范围 左 Y 市市区范围 a b c d X
右 污染程度
不同河段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给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1)砍伐森林,导致水患。

请说明森林在防止水患方面的作用。

(2)湖泊面积减少,也是造成水灾的重要原因,湖泊在防止水灾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
(3)灾害的发生,说明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大自然已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

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当明白一个什么原理?
二、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A•Smith1872年最先提出的,一般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

材料一:酸雨会腐蚀植物叶面。

某地一场较大范围的酸雨导致西瓜大面积绝产。

材料二:酸雨会使阳离子从叶表面析出,使镁、铁、钙等离子从土壤中迅速损失。

材料三:铝是对生物有害的元素,在土壤中以氧化铝存在,pH为5.6时几乎不溶,pH为4.6时溶解度增加100倍,并转化成硫酸铝。

四川某林场因此致使96%的华山松死亡。

(1)酸雨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矿质燃料燃烧使空气中SO2增加,与降水结合产生的。

SO2主要影响人体呼吸全过程的环节。

(2)酸雨腐蚀叶面,使农作物大量绝产。

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属于()
A、自然因素
B、食物链的破坏
C、环境污染
D、植被的破坏
(3)酸雨使铁从土壤中损失。

植物缺铁时,幼嫩叶子呈淡黄色或柠檬色,老叶则仍是绿色,其原因是()
A、幼嫩部位生长旺盛,需铁比老叶多
B、铁容易移动,由幼叶部位移向老叶
C、铁形成难溶的化合物,不能再度利用
D、幼叶细胞吸收铁的能力比老叶弱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因此,硫酸铝等引起植物的大量死亡,将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所以我们应当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必须进行治理。

(接一)国家重视环保工作,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在长江中上游一律停止砍伐森林,封山育林,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作出安排,并在全国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活动。

(4)治山与治水是什么关系?这事实说明一个什么哲学原理?
(5)在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你将做出怎样的力所能及的贡献?
(接二)(5)根据你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治酸雨的合理化建议。

因此,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具备明确的生态观点,必须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维持持久稳定的经济效益;只有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才能合理地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环境。

当然,保持生态平衡,并不只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

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课后思考题:
1、下图是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

请据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 ,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 来源,各类生物要 。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 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 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

蚕粪中的氨经过 作用,形成 ,被植物吸收。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 。

2、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今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1)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2)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3、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

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

(3)近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沙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

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 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 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时间(年) 面
积(万
公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