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第一本书解析

我的第一本书解析

我的第一本书解析一、整体把握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

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

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

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8段,从第3~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

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

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

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

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

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

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

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

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

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

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

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

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

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

”——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

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重点把握:《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第一本书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第一本书中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之间的友情、童年的乐趣。

当我们朗读全文时,会发觉字里行间除了有淡淡的忧愁之外,其中也隐藏了含而不露的乐趣。

(一)乐在对话课文中第三段是父亲、我、祖母对话的部分。

父亲放假回来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听了一喜,并欣慰地夸奖我“不错”。

事情到此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谁知作者笔锋一转,插入祖母的话:“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第三名是二黄毛”给正沉浸在欢喜中的父亲当头一棒,父亲原本灿烂的脸阴沉了下来。

父亲明白了在三个人的班级中我并不优秀,只不过比连指头都数不清的二黄毛好强一点。

就这样作者用平缓而朴实的语言、轻松欢快的笔调,把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写得扣人心弦,使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情感大起大落的变化,让人在不经意中让人偷偷一笑,读后回味无穷。

(二)乐在童趣在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能给孩子们增添乐趣的事物稀少,唯一能给小孩带欢乐生机的就是狗。

因为书本中的第一课是狗,所以有意地带上狗,在老师上课时来了一个窗外、室内人狗合演“双簧戏”。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给恶劣的学习环境,窘迫的生活处境吹来一缕春风。

其实“弄不成”的音调长、沙哑,狗根本无法理会,理会的是人。

当主人一声令下,大狗便心领意会,在外汪汪地叫。

这种人与狗之间默契,不仅只体现在“双簧戏”上而且还“陪背”上。

欢乐时共同享受,受罚时共同承担。

我罚背,它陪背,大有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气慨。

这哪里是在写狗,分明是把狗赋予了人的性格、情感,把狗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自觉行为。

当我们读到此处便会被作者童年时代的那份童真童趣所感动。

(三)乐在取名经济极度贫困落后的乡村,一辈子只能在生存底线上挣扎的人,又能有多少学问。

冯百成的学问,可想而知也只能够应付浅显易懂的知识。

虽然村里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但冯百成唯一能让村里乡亲相信的是为人忠厚,不会教坏孩子。

既然没有什么学问上的本事,冯百成的本名也就是虚有其表,不如干脆来一点实际的,从名字反面取义叫“弄不成”,这样更直接。

村里人把原本一个有意义大气的名字冯百成改成一个庸俗无能的“弄不成”。

在百成与不成的对比中,一好一坏、一优一劣,一眼就能辨分晓。

在褒贬的落差中趣味横生。

三、问题研究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迫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底线上托儿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这里的“枉”字可以理解: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中国,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这里的“它”指代第一本书,这第一本书值得作者“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因为这第一本书带给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会和独特感悟。

这第一本书的故事,和与这本书有关而引发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