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广告翻译

中英广告翻译

中英广告翻译
目录
一.关于广告
1.广告的定义
2.广告的起源
3.广告文化
二.广告语言
1.关于广告英语
2广告翻译的文化差异分析
3.广告翻译的注意事项
三.中英广告语互译
1.背景及其现状
2.翻译案例及其分析
四.心得体会及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
一.关于广告
1.广告的定义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

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效应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沟通信息的手段,或是企业占领市场,推销商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

2.广告的起源
广告一词,据考证是外来语。

首先源于拉丁文“ADAverture”其意思是吸引人注意。

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人注意到某件事”。

“商品广告”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社会广告”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广告主要分为社会广告和商业广告。

最常见的就是商业广告,直到十七世纪末,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这时,广告一词被广泛地流行。

此时的广告,不单指一则广告,而是一系列的广告活动。

3.广告文化
广告是从事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同时包含商品文化及营销文化。

商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文化通过商品传播,商品通过文化而增值。

在中国,通过商品传播文化早在丝绸之路时代,丝绸之路带给西域的不仅仅是丝绸,还以丝绸为载体,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古老的文化。

广告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一定的文化传统和信仰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商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从而影响各国的广告活动。

国际广告就是跨国际的跨文化的商品营销的宣传形式。

在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广告语言
1.关于广告英语
广告英语就是用英语来表达信息,但是有别于普通英语,它的词汇简洁别致又富于创新。

在翻译广告英语时要注意英汉在各方面的区别,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来翻译
2.广告翻译的文化差异分析
(1语音差异
不同的发音激发人们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或柔和,或清脆,或苍劲,或凝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发音会引起不同的意义以及反应。

如中国外销的一种口红品牌“芳芳”,在汉语中,这个名字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就像
一位少女翩翩走来,但是如果直接译为拼音“fangfang”英语读者会有恐惧,害怕之感,因为在英语词汇中,“fang”有“a snake poison tooth”之意,因此,fangfang 给外国人的联想不是美妙的少女。

而是致命的毒蛇,结果可想而知。

(2)语义差异
广告词中引用的成语,谚语。

名人名言,构成翻译的语义空缺和抵触。

给翻译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对于一些广告词,如果不考虑文化,政治,风俗等因素,结果将有悖于西方文化。

这种现象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
A.译名不符合英美文化
如“白翎”牌钢笔,英译成white feather 后无人问津,原因在于英语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有“临阵逃脱”的意思。

B译名有政治隐喻
如“大鹏牌帆布,”被译成ROC大鹏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

ROC也为英语神话中的巨鸟,此翻译无可厚非,只是,这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缩写,无疑有所不妥。

C译文不雅
如cock在英文中喻人体器官,如果任何广告中带的“鸡”字,如“金鸡”直接译成cock则将有损商品形象,给人一种粗俗的印象
D译名既是汉语拼音又是英语词汇
汉语拼音是由拉丁字母组成,英语也是有拉丁字母组成,有些广告词中的汉语拼音可能碰巧就是某个英文单词,如“puke”(扑克的汉语拼音)正好是英语“呕吐”的意思。

(3)文字形式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的文字不同,对某些文字的偏好厌恶也大相径庭。

译者要充分发挥发音和文化的影响,尽量使用译入语中人们所能欣赏的文字来进行源语言的对等转换。

显而易见,将pepsi翻译成“百事”要比翻译成“白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观念。

(4)修辞差异
英语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表述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或使主要词语突出鲜明,加强语言效果,引起公众的注意并帮助公众记忆。

因此,译者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言修辞特征,努力翻译出朗朗上口的广告语。

3.广告翻译的注意事项
A.了解商品的特点
商品的特点包括商品的价格,性能,质量和文化情调,还要了解商品的广告市场,如目标市场受众的性别,年龄,还要考虑广告所包含的信息,广告的媒体活动以及经费评估,掌握商品的特点是做好广告的前提。

B.了解传统文化
我们尊重各国,民族的忌讳,对于他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予以尊重,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如,北非的一些国家忌讳绘有狗的图案,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忌讳绘有猪和狗的图案的商品,所以广告在翻译中应注意到这些问题。

C灵活恰当的转换
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同样的商品,就要在翻译上对其进行恰当的转换,如将“coco-cola”译成“可口可乐”这样翻译既利用了谐音,又将喝可乐酣畅淋漓的感觉表现了出来,同时,可乐在中国文化中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这些积极正确的信息,激发人们购买商品的欲望。

D.再创造型翻译
再创造指的是脱离翻译范畴的重新创造,在我们生活中,有些广告深入人心,有中英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在字面上很少有相似之处,但是绝对是两个版本的翻译,这就是再创造翻译,例如,诺基亚的广告“connect people”翻译成科技以人为本,雀巢咖啡的广告“good to the last drop”翻译成“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些广告就是再创造的精品,意义深远。

三.中英广告语互译
1.背景及其现状
广告活动的国际化倾向不可逆转,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社会化大生产达到空前的规模,许多商业活动及其产品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产物,出现了大量的国际间的广告。

从八十年代开始,国际上一些享有盛誉的广告公司就打进了中国的市场,例如沃奇,沃尔玛,电通等,1993年,在中国注册的外国广告公司共有280多个,我国拥有75家成员公司的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和全球四大传播传媒集团之一的美国天高广告公司(BBDO)合资建立了天联广告公司,国际广告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协作,促进了广告业的国际化倾向。

“全球广告”的悄然兴起是广告业国际倾向的又一标志。

这是一种塑造国际性统一形象的广告策略。

美国李奥贝纳国际公司董事长费力龙对此对此解释说:”世界越来越小,品牌一致性就相当的重要,以免消费者从一市场到另一个市场时会搞混”
2.翻译案例与技巧分析
不同风格的广告语翻译典例:
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劳斯莱斯汽车)
译文:时速60英里的这种新式“劳斯莱斯”轿车最响的噪音是来自车内的电钟。

这则广告的标题是美国撰稿人David Ogily 的成名之作。

广告质朴无华,但构思独特。

既保持了原文的特点,又优美流畅。

再看以下的例子
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 and play, 这就是Mars 巧克力糖的广告。

它的成功在于针对儿童的特点,巧妙的套用了英语中两个家喻户晓的谚语,即“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和“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整句话的弦外之意是Mars 巧克力功效非凡,每天一颗既保健又益智。

这给闹巧克力吃的小朋友提供了正当理由,广告既押韵,节奏感又强,琅琅上口,当让会对促销产生好的作用。

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句式层面上的转换。

如果不能掌握英文的规律,使用地道的语言来转换,那么即使意思准确无误,也不能够造就出色的广告译文。

四.心得体会与结论
广告的这一独特特征,即体现在它的功能和表现上,区别于其他的文体,更具有吸引力和张力。

广告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它又强调文学的美感,但是比文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力,表现力和说服力,而且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销,广告翻译的目的也是吸引人的眼球,创造商业价值。

打动消费者,促成购买行为。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及目的性很强的实用性问题。

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广告翻译更要在广告国际化中发挥独特魅力和说服力,更好的促销商品,宣传理念。

参考文献
【1】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
【2】曹智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98-104 【3】崔刚,广告英语300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105-110 【4】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5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