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中的关帝信仰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5日来源:不详作者:张国超赵冠豪社会学视野中的关帝信仰张国超赵冠豪摘要:关帝信仰是中国民众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信仰的大宗,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普及于都市和乡村并且走向世界的人神信仰。
在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的栽培下,由于官方的支持、佛道两教的推崇、儒兵二家的称扬以及文学艺术的渲染,关帝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角色转变,并且在世俗社会之圣贤群体和宗教社会之神灵系统当中的地位异军突起。
伴随着人为改造而发生的职能多元分化,关帝受到各社会阶层的普遍崇拜。
关帝地位变迁的背后是宋代以来各朝各级统治者实施社会控制、实现国家治理而采取的社会设置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众深层社会心理的集中反映。
文章旨在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探求关帝信仰在社会中的变迁历程,并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分析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帝信仰;社会控制;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现代意义一关帝信仰是中国民众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信仰的大宗,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普及于都市和乡村并且走向世界的人神信仰。
历史上的关帝,只是三国时期的一员武将,但由于官方的支持、佛道两教的推崇、儒兵二家的称扬以及文学艺术的渲染,关帝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角色转变,并且在世俗社会之圣贤群体和宗教社会之神灵系统当中的地位异军突起。
伴随着人为改造而发生的职能多元分化,关帝受到各社会阶层的普遍崇拜,超越儒释道三教各位神圣,成为民间信仰和官方信仰的主神之一。
这其中,官方的推崇为关帝地位的变迁提供推波助澜的强大动力。
通过历史的考察关帝角色的变化对于认识关帝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形成是不无裨益的。
民间所说关帝,又称关公、关王、关爷、关圣、关夫子、关老爷,三国时期蜀汉武将。
其生辰于正史中无从考查。
比较、查证各种资料和民传,较为可信的是,关帝本名关羽,字云长,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生于河东郡解县常平里,即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
史书记载:关羽亡奔涿郡.和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协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建安二十四(219)年,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拒降而遭杀害,享年59岁。
关羽殁后,并非一路走红,而是几代之后,经过历朝加封,才显威名。
曹操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封关羽“汉寿亭侯”。
在其殁后的41年,即蜀汉景耀三年(公元260年,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
一般认为,从魏至唐,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不算太大。
唐时间或见于传,称关三郎,为人鬼之流。
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
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但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
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祀的位置。
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
至宣和五年(1123),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
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各朝各代的许多皇帝都曾为关羽进封。
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
在神格上,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影响较大。
或被道教说为张天师弟子,或被佛教认定为护法菩萨。
在人格上,则主要体现在儒家的观念的界定上。
本质上,宋朝包括元朝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依旧可以用“儒家化”来概括。
因此,在唐代官方崇拜与民间崇拜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和关系;从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官方崇拜受到了佛教化和道教化关羽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官方崇拜与民间崇拜都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影响。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官方和民间的各个角落。
明朝对关羽的崇拜开始升温,关羽始封为帝。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月,朱翊钧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尊为护国佑民之神,据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记载:(宫室中)宝善门、思善门、乾清门、仁德门、平台之西室及皇城各门。
皆供关圣之像。
清代统治者也极为崇信关羽。
入关前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声言“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
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
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关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
文宗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追封关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
德宗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追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伴随着官方的推崇,关于在民间也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受到各领域的顶礼膜拜。
历史上,应该说,在中华民族风云变幻大鼓迭起的历史长河里,关羽是极其普通的一个人物。
客观上分析,无论在三国时代还是以后的历史过程中,其战绩和名气尚不如各朝各代的许多文官武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物,在包括官方学士、三教九流、文学艺术、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渲染支持下,却逐渐演化成声威赫赫、香火绵延、万人崇仰的“关圣大帝”。
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作为武将在历史上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地位的变迁和形象的演化,使关帝成了受到社会阶层普遍崇拜的万能神。
二中国对圣贤和神灵的崇拜是理性实用主义的,这种实用理性的神灵观的另一产物则是神祗职能的普泛化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倾向,这在关羽身上得到十分集中的表现。
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涂尔干认为,宗教在功能上是和个人在社会分层中所处的地位相关联的;真正的宗教信仰总是某个特定群体的共同信仰,这个群体不仅公开宣称要忠于自己的信仰,而且还要奉行于信仰有关的意识活动。
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均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挖掘作为神灵的关羽的身上的有用之点,甚至牵强附会,为关羽平添各式各样的神职。
于是,统治者尊其为忠义之神、战神和统一之神,以网络天下豪杰效力朝廷,号召英勇杀敌,维护国家统一;商人、手工业者尊其为财神、保护神,祈求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农民尊其为人间善神、正义之神,祈求降雨消灾、战妖伏魔、主持公道;文人士子奉其为文教神,祈请功名利禄;佛道两教奉其为护法神,借其“亘古精灵”以“怵伏群邪”、弘扬教义;江湖帮派则奉其为结义之神、勇武之神,以敛内御外,标举生死与共、祸福同当的团结精神和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武圣、战神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演进都有着它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因素。
对于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也必须从历史方面去寻找根源;事实上,关羽被神化这一现象,既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和造人神的传统,有造人神的思想理论基础,对关羽的信仰崇拜亦是这种传统作用下的结果。
按历代的惯例,凡以德施民、以劳定国、以死勤事者,则祀之,有的入祀综合性的祠宇如昭忠祠、乡贤祠、名宦祠等,有的独辟专祠祀之。
关羽被奉为武圣、战神是其神化的初始阶段。
他以“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形象而奉为武圣、战神,仍属人格化并非神圣化,这应当是最初关帝信仰的核心,儒家武圣。
就历史文化流传而论,凡立言、立论可以不朽。
孔子的著作,由其弟子们整理,成为儒家学说,被封为至圣先师,列为国家典祀,县以上州府建立文庙。
孔子讲学时,弟子三千,贤者七二,其学说以孟子参修最着,亦只得了个亚圣之称,陪祀于文庙之份。
之后,认同者多在文士行列,将其推行于当世者寥寥。
儒家认为,关羽独得《春秋》真谛,深明义理,并以之为毕生奋斗的准则。
正应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格言,身体力行践兴了儒家伦理。
其身教影响的形象性与广泛性,涵盖着数千年来中华道德精神的各个主要方面。
儒家将其尊为“武圣”,因“圣”而与“文圣”孔子并肩而列,享受殊荣。
兵家武圣。
关羽的一生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故兵家对其都很推崇。
统帅领兵治军,将校率卒打仗,凡争战之事,不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都希望自己的将校兵卒武艺高强,英勇顽强,关羽便被以“武而威镇华夏”树为榜样而尊为武圣。
战神角色与武圣一脉相承。
三国时期,关公追随刘备东征西讨,独镇荆州,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文丑,降于禁,杀庞德,战曹仁,威震华夏,的的确确是名至实归的“武圣”。
在他死后,人们把他作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来加以祭奉,也就十分自然了。
从宋代追封关公为“武安王”以来,几百年的时间中,历代累加追奉,各地关庙成百上千,为人敬仰。
各地大建关庙,供奉战神关公,关公也就大显神威来平寇护国,成为统治者认同的护国大神。
(二)财神财神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为掌管钱财之神。
在中国神灵系统中,有赵公元帅、范蠡、比干、五路财神、增福财神、财帛星君、关帝、刘海蟾等多位财神。
其中,赵公元帅和关帝被奉为武财神;范蠡、比干为文财神。
本来,武圣、战神关公与使人生财致富的财神没有关系,历史上所描绘的关羽可说是对财钱视作粪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却被世人尊为武财神。
商人敬奉关羽始于明代末期,其成为财神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据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其为会计专才,能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方能发财致富,所以奉为商业神。
再者,保护神的庇佑心态。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度,“农为本,商为末”,商人处于“四民”(士农工商)之最底层,是一个弱势群体,备受歧视。
随着商品经济的勃兴,商界为了凸显本阶层的地位而需要树立一位保护神,而骁勇善战、能“起死回生”的关羽成了首要选择。
最后,关羽代表了诚信的昭示与承诺。
早期,聚于一地的同籍客商为了在异地站稳脚跟,信义是不可或缺的品格。
而关公身上折射出的“忠义仁勇”正迎合了商家所需,成为他们向世人彰显诚信的一面镜子。
时至今日,这种昭示与承诺的力量成为众多商家、企业、政府尊奉关公的最重要的原因。
更有甚者,在有些地区,不奉关公即被视为不忠不信,致其无法立足。
尊关圣即是尊诚信已经深入人心。
在这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关羽由武圣、战神进一步演变而成为兼具多重角色的商业保护神,最后定格为与其他财神性质不同的特殊财神。
(三)佛道两家护法神,民间驱邪神中国佛教许多寺院尊关公为护法神,称为伽蓝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