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二模语文一、选择。
(共12分。
每小题2分)1.A2.D3.B4.B5.C6.A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粗犷.(ɡuǎnɡ)哺.育(bǔ)呜咽.(yè)牵强.附会(qiǎng)B.暂.时(zàn)细菌.(jǔn)琐屑.(xiè)厚此薄.彼(bó)C.广袤.(mào)炫.耀(xuàn)狭隘.(ài)轩然大波.(pō)D.恣.意(zì)脸颊.(xiá)嗤.笑(chī)断壁残垣.(yuán)2.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蔼——心平气和.解释:“和”有“平和、和缓”的意思。
判断:“和蔼”指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心平气和”指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B.举.措——举.一反三解释:“举”有“举动;提出”的意思。
判断:“举措”指举动、措施;“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情就可类推而知其他许多事理。
C.当.之无愧——锐不可当.解释:“当”有“承当、承受;阻挡、抵挡”的意思。
判断:“当之无愧”指承当某种称号或荣誉,能够当得起,不用感到惭愧;“锐不可当”指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D.左顾.右盼——三顾.茅庐解释:“顾”有“拜访;转过头看、看”的意思。
判断:“左顾右盼”指拜访朋友时,盼望早点见到;“三顾茅庐”指三次到草庐中去看望他,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
3.在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一项是A.这个年轻人,因为生活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作品难免幼稚,可能会贻笑大方....;但其中蕴涵的朝气却是最宝贵的。
B.端午节,我国南方盛行赛龙舟。
竞赛时,各个竞赛队在浪花里随波逐流....,奋勇前进。
C.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激励优秀青年要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D.刚参加工作的李明,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他积极参加了单位的业务学习。
4.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部2012年3月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家长委员会。
B.本市今年25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传来捷报:截至5月1日,全市植树突破万株,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的74%,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C.南京长江大桥远看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这种设计符合新的审美观吗?我们对这两个问题,不宜笼统地提问,也不能笼统地答复。
D.“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5.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风格表现出富有戏剧性的审美追求。
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比,它时尚前卫的半椭圆形建筑造型,让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感到很新奇,;它的屋面前后两侧有两个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开裂”地暴露出部分内堂,“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发出人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它四周环绕人工湖,其倒影与湖水的波光交相辉映,湖下有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连接演出大厅,,这些独特的设计创意让国家大剧院显得“浑身是戏”。
①这就很有戏剧那欲言又止地设置情节的特点②这就很有戏剧那幕幕推进以达高潮的特点③这就很有戏剧那营造冲突的重要特征A.①②③B. ②③①C. ③①②D. ③②①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时,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当刚钻出地面的麦苗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时,我们知道冬天来了!在冬季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家人们亲切地聚集一堂,围炉而坐,有足够的时间聊天、看电视,从容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A.选段中把“阳光”比喻成“璀璨的钻石”,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明亮耀眼。
B.选段中把“麦苗”拟人化,用它们“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形象地写出了麦苗在冬雪的保护下,安静而舒适地生长的样子。
C.选段中运用“当……时”的排比句式,语气连贯地写出各种景物的变化,表明了冬天到来时的美好情状。
D.“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地写出了家人们围炉而坐,欢度冬夜时那发自内心的快乐。
二、填空(共8分)7.(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两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名著阅读(3分)《论语》和《孟子》都是我国儒家经典,学习它们,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启示。
如孔子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他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启发我们学习时要注重①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孟子在我们所学的《②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③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
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为打造“书香北京”,北京市政府决定于2012年4月至6月举办第二届“市民阅读季”活动,你所在的学校也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9.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是走上街头号召市民积极阅读,为了做好准备工作,请你根据同学们搜集的材料,概括出当前北京市民阅读情况的三个特点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四个优势。
(5分)【材料一】北京市民阅读情况调查表阅读情况年份市民整体阅读率图书、报刊等传统方式阅读率网络、手机等数字化方式阅读率2009年72.1% 50.1% 24.6% 2010年77.1% 52.2% 32.8% 2011年82.5% 54.9% 44.7%【材料二】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书籍已经超过27万种,文学、历史、经济、教育、社会等门类可以说无所不包。
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图书可供选择,但资料显示,在2011年“北京市民最喜爱的图书”调查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以明显优势位居前4位。
【材料三】用网络手机阅读,可以让人们拥有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获得更多的信息。
同时,也方便人们更高效地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地阅读。
此外,还减少了印刷、物流仓储和批发零售等环节,降低了出版发行、营销的成本。
特点:(1)近年来,北京市民整体阅读率逐年增长。
(2)近年来,北京市民数字化方式阅读率增长幅度远高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
(或:近年来,北京市民数字化方式阅读率增长迅速,但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始终占主要地位。
或:北京市民传统方式阅读率与数字化方式阅读率三年来均逐年增长)(3)北京市民最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或: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最受北京市民欢迎)优势:(1)信息量大(限6字内)(2)时间利用率高(或:零碎时间可用)(限6字内)(3)方便阅读(或:阅读便捷)(限4字内)(4)降低阅读成本(或:省了买书钱)(限7字内) 10.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随机采访。
请你根据采访记录说明不同人群的阅读目的分别是什么。
(3分)采访记录一:一个中学生说:“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太重了,考试压力又大,所以空闲时最爱看一些轻松幽默的漫画或小说,就想借此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调整一下紧张的心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采访记录二:一位大学生说:“我在课余时主要还是读一些所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另外我也经常看些关于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书。
我想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人生方向更明确,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访记录三:一位退休老人说:“从前工作忙,现在退下来了,我经常会读点儿自己喜欢的古典名著和花草养植类书籍,这样不仅不觉得退休生活空虚乏味,反而从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答:(1)中学生:放松神经,调整心情,更好地投入学习。
(2)大学生: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人生方向更明确。
(或: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3)老年人:使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或:排遣退休生活的空虚乏味,找到乐趣)(共3分。
共3类人群,每类人群1分)11. 为了配合附近社区“推进社区阅读计划”的开展,班级要为社区居民出一期板报,标题为“经典名著人物谈”。
请你完成一份板报稿件提纲。
(3分) 要求:写出一部名著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对该人物的主要性格作出点评;写出一个相关的精彩情节。
(注:可以从下面作品中选取人物:《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人物:《水浒传》中的鲁达主要性格点评:他好打抱不平,疾恶如仇,粗中有细。
一个相关的精彩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第12—14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居.十日居:停,过(2)不治将益.深益:更加(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4)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翻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2)臣是以无请也翻译: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我因此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1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扁鹊第一次和第四次见蔡桓公时分别有怎样的动作?他做出这些动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答:(1)第一次的动作:第一次的动作:立有间(或:站了一会儿)第四次的动作:望桓侯而还走(或:远远地看见桓侯转身就跑)(2)第一次的原因:第一次的原因:仔细观察并判断桓侯的病情。
第四次的原因:认为桓侯的病已无法救治了,又害怕桓侯找他治病。
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萍水相逢之美》,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萍水相逢①之美陈霁①搬到这个小区已经一年多了,却至今也没有为我增加一个真正的熟人,更不用说朋友。
就是邻居,有时同乘电梯上楼,也只是点点头,给出一个微笑而已。
这个微笑就礼貌地拒绝了接下来的一切可能。
待各自进了各自的家,那扇沉重厚实的防盗门就把我们彻底隔开,里面的一切都成为秘密,被它严严实实地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