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石牌坊介绍
花牌坊——不经意间成经典
• 建于清光绪年间这座嵌瓷 玩赏花牌坊是当时一黄姓 大地主为炫耀富足、宴后 娱宾而修建的观赏型牌坊。 牌坊通高10米,面阔7米, 楼阁式营造,各级楼盖均 作飞檐庑殿式,屋顶琉璃 筒瓦,瓦当滴水齐全,檐 下饰青瓷碎片嵌塑斗拱, 坊体彩塑“罗汉戏狮”、 “渔童捕鱼”、“仙鹤望 月”等各式精美图案,各 种动植物造型栩栩如生, 形态逼真
功德坊——今生之功 后世之德
• 这位被“加地进律”的牌 坊主人姓郭名玉峦,是隆 昌云顶寨巨富。其主要功 德是捐资创兴郭氏义馆, 使族中贫不能读书者均能 上学念书,六十年不辍, 并捐千金但是置栖流所、 捡验亭于南北二关外,收 留无家可归的流民。此外, 修道路、刻善书、恤孤寡, 凡能办之事无不慷慨为之 。
郭陈氏节孝坊——不复得闻的铃铃声
• 郭陈氏节孝坊是现存隆昌 牌坊群中最为高大、最为 精美的座。该坊建于清道 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 通高为15米,面阔9.5米,形 制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 水仿木石质结构,牌坊三 层尖顶呈火焰状。最妙之 处在于,当年修建时三重 檐十二鳌尖均悬挂铜铃, 民间因此俗称其为“铃铃 儿牌坊”。传闻每当清风 的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天 际,其厚重之思,又如从 高阔幽深的庙宇中飘出朴民众的情感凝聚
• 建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 1846年)的刘光第德政坊, 位于县城北关道观坪街, 是绅耆士民为表彰曾任隆 昌知县的刘光第而建。刘 光第在任期间,民众称他 “性宽平,不矜才,不任 法。爱抚百姓,和蔼可 亲”,“抚我黎元,惠我 兆庶,不徇不阿,以忠以 恕,德洽舆情”。故而牌 坊下匾又镌刻了“民说”、 “怀之”字样以示缅怀。
1、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模﹑工艺 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2、高﹐牌坊有气势﹑并有高大胜人之感
3.精, 雕刻工艺精到﹑独特且用石讲究﹔
4.理﹐是牌坊上刻写的文字颇具深邃的思想 内涵﹑有高深的文化﹑生活哲理。
TOP1:
南关 石牌坊群
TOP 2:
TOP3:
TOP4:
节孝坊——石碑写就在伦理
• 节孝总坊:同一个牌坊上 供着188名节孝妇(其中节 孝妇187名,孝妇1名)! 188名节孝妇皆是孝顺老人、 教育子女的楷模。节孝坊 上雕刻的戏剧故事大多取 材于《二十四孝》,以卷 草纹、蝴蝶、蝙蝠、金瓜 等图案象征福禄寿喜和贞 洁,以牡丹、松柏图案象 征冰清志坚、而琴、棋、 书、剑的图案则代表着一 种高雅闲适。象征性的图 案,融洽的氛围,都洪托 着节孝总坊的“节孝”主 题。
石牌坊之乡 最美隆昌
第2小组
石牌坊之乡
历史上的
隆昌
南关
石牌坊
北关
石牌坊
历史上的隆昌
• 据隆昌县志记载﹐古代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来﹐隆昌县因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吏或当地颇有建树的名流﹐为了 给后人留下「万古美名」或「扬善除恶」的理念﹐纷纷竖 牌立坊。一些商人名儒也极力效仿﹐拿出金银立下一座座 「孝道」﹑「善美」﹑「清廉」牌坊。
• 在明清年间﹐隆昌的孝子牌坊﹑功德牌坊﹑德政牌坊﹑百 寿牌坊等个性突出的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模
﹑工艺﹑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隆昌石牌坊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昌石牌坊坐落在隆昌县城南、北 两关的千年古驿道上,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 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 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隆昌石牌坊现存17座, 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 驿道隆昌县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其余4座则散布于县 内响石、石燕桥及渔箭三镇。隆昌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 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米, 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牌坊沉淀和蕴涵华夏文明精髓, 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为一 体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 值。隆昌县2005年3月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石 牌坊之乡”。
谢谢观赏~
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