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隆昌地域传统文化
肃庆德政坊
• 隆昌东接荣昌,常受“八面刀” 等大盗的危害而难以惩治, 肃庆在查获确凿证据和线索后,亲自带兵越境将大盗捕获, 审问 查实案情后,将罪恶滔滔的8名盗匪毙于杖下,自此, 隆昌县百姓得以安宁。为此,隆昌百姓无不对肃庆感恩戴德, 在向朝廷请旨后,隆昌百姓自行捐钱为肃庆建起了牌坊。牌 坊上通体刻满象征、比喻肃庆“德政”功绩的各种图案,以 象征称颂在肃庆治理下隆昌的一派生平祥和景象。在牌坊明 间南北两面的匾额上镌刻有“政在养民”、“子惠困穷”八 个大字,以称颂肃庆的德政。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这块 “子 惠困穷”匾额后来还曾发生过一件趣闻。
节孝坊(一)
• 节孝总坊(一):是为朝 廷旌表的188名节孝妇女于 清咸丰五年“1855年”修 建的,为全国唯一的一座 多人节孝坊,被旌表的妇 女的事迹大同小异,都是 青年丧夫后守节不嫁,孝 敬公婆慈养子女,善良简 朴、吃苦耐劳。
•
节孝坊(二)
• 为朝廷旌表节孝妇女,贞 女、烈妇、孝子共164人, 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 建造。为多人而且男女同 坊,系中国牌坊建筑中的 特例。其中孝子彭志仁为 男性,却屈居侧匾,在男 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也属 罕见。
肃庆德政坊
•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一个原住万县下川东地区名叫杨森、 字子惠的北洋军阀,一次带兵打到隆昌县城。经过道观坪, 他看到肃庆德政坊上的 “子惠困穷”匾额时猛然吃了一惊, 心想,我字“子惠”,这“子惠困穷”不是在暗示我要在此 被围困吗?于是急令部队绕开牌坊改道退兵荣昌,然而迟了 一步,被滇军团团围困在隆昌 县城半个月,几乎弹尽粮绝。 最后,不得已装了十几麻袋银元在马驮子上,马尾挂上鞭炮, 然后将点燃鞭炮、割破麻袋的马从东门放出,趁着马儿四处 奔逃,麻袋里银元滚滚落地,围 城的滇军只顾抢银元乱作一 团之机,杨森才仓皇带着部队打出东“子惠困穷”德政坊,就 更加声名远扬了。
肃庆德政坊
• 肃庆德政坊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肃庆系满族, 属那拉 氏,长白山人,字攸田,名肃庆,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 至九年(1859年)任隆昌知县,这座牌坊是肃庆上任不到一 年且在任上,隆昌县内绅耆士民为他建立的,据《隆昌县志》 记载,肃庆上任后,适逢是年隆昌大旱,禾苗枯萎,庄稼无 收,米价腾贵,百姓无以为生。肃庆一方面带领农民开井找 水,抗旱保苗,一方面平抑米价,打击奸商。还带头捐出自 己的俸禄赈灾。为防止奸商捣鬼,他毎天亲到各售粮店检查 升斗、粮价,并且他还冒着没有钦令开仓要被杀头的危险, 毅然开仓放粮1888石,灾民得救于水火之中,领到粮食无不 感涕皇恩浩荡,在肃庆的带领下,民众得以度过灾年。
• 在明清年间﹐隆昌的孝子牌坊﹑功德牌坊﹑德政牌坊﹑百 寿牌坊等个性突出的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
模﹑工艺﹑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云 顶 寨
云顶寨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68 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 245亩,寨墙总长1640米,墙高7.4米, 有庄院48座(现存13座),是隆昌最 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四川乃至西南 都具有唯一性。
• 隆昌石牌坊是一部立体史书,是千年古驿道文化、隆 昌青石文化的重要人文历史遗存。它以6条古驿道为 存在环境,以县产青石为载体,蕴含深刻的社会内容 、丰富的文化内涵,纯朴的哲学理念,独特的审美创 意,精美的建筑工艺,表述着明清两代巴蜀人文演化 的历史进程,立体见证隆昌“以站(驿站)置县、以 道(驿道)兴城”的县城发展历史;隆昌石牌坊既集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工艺技法之大成,又具有非常鲜明 的地方个性特点;隆昌石牌坊沉淀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力学、建筑学、文化 艺术精粹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 、很珍贵的历史、艺术、文物科学价值。
德政坊——质朴民众的情感凝聚
• 这座石牌坊是为颂扬知县觉罗国欢的德政,本县绅奢士民 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造.在全国石牌坊中独一无二的 是:在牌坊顶部的正中有一个双面裸体的公猴头顶官印, 因此在本地被称之为“猴子牌坊”,其构思取材于隆昌民 间传说题材,取意“公候百带”,以表达对觉罗国欢知县 的良好颂祝。在一般应该雕刻“圣旨”的地方也雕刻了 “德政”大字,下面的匾额为“民悦无疆”,两侧有“节 用”、“爱人”。背面匾额为“宣慈惠和”。两侧有“神 父”、“慈君”大字。
1、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模﹑工艺 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2、高﹐牌坊有气势﹑并有高大胜人之感
3.精, 雕刻工艺精到﹑独特且用石讲究﹔
4.理﹐是牌坊上刻写的文字颇具深邃的思 想内涵﹑有高深的文化﹑生活哲理。
TOP1:
南关 石牌坊群
TOP2:
TOP3:
TOP4:
北关石牌坊群
1、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模﹑工艺 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一座石牌坊不仅反映出隆昌当时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而且反映了隆昌文化、艺术状况和 当地民风民俗,积淀和蕴涵着华夏文明精髓, 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 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粹,具有很 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郭王氏节孝坊
• 该坊建于清道光十八年 (公元1838年),隆昌石 牌坊的修造是及其精美的, 大到牌坊的气势、篆刻, 小到每个细节都极其完美。 这便是郭王氏节孝牌坊的 一个局部。它讲的是郭王 氏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 哺育成人,两个儿子不负 母亲愿望,奋发读书,双 双中举的故事。这个局部 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花鸟、 动植物等图案造型讲究、 雕工精美,书法刚劲有力, 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政通人和,除暴安良”
• 这座牌坊是隆昌县绅奢士民及诸山僧为颂扬知县李吉寿 的德政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造。其主政时,正当 洪秀全定都天京,势力已及17个省,四川虽然地处偏远, 但仍有歹徒乘机作乱,李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 措施,维护了一方安宁,深受县民称颂。此处又有两座 高大的石碑,分别刻有“政通人和”、“除暴安良”。 立于清同治十年,估计也是为某位大人歌功颂德的。
以古寨为依托的云顶场被誉为
“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集市交
易形成了独特神秘的“夜半相聚,鸡 鸣则散”的半夜市场,俗称“鬼市”
隆昌县夏布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 唐宋以来隆昌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明末 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 验,与隆昌本地生产技术融汇交流,历经数辈 祖传,工艺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改进。
刘光第德政坊
• 刘光第德政坊建于清道光 二十六年( 1846年)。牌坊的形制、 高、宽与牛树梅德政坊相同,牌坊明间正背两面匾额上分别 题书有“仁心善政”、“政成化洽”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正 是刘光第“德政”的集中体现。刘光第任隆昌县令后,亲自 带领部下与潜入本县南部屡屡伤害百姓的盗贼展开枪械大战, 最终击败猛盗,保护了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刘光第4次出 任隆昌县令,前后累计达12年之久。他为官清,对百姓的疾 苦极为关心,看到隆昌街头乞丐甚众,便带头捐出半年俸禄, 向全县发出倡议修建栖流所,收容乞丐,进而他又请来石匠、 木匠、泥瓦匠、弹花匠等师傅,教这些乞丐中有劳力的人学 手艺,使他们有了自力更生谋生的手段。在被收容的乞丐养 好身体后,他又发给路费送回原籍。
夏布是由苎麻纱经手工织成的一种平纹布,生 产主要通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 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 精心织就。在明清时隆昌夏布成为宫廷贡品, 并开始销往海外,成为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
夏 布
苎麻 夏布的原材料是什么?
zhù má
夏 布
石牌坊
石牌坊之乡
历史上的
隆昌
南关
牛树梅
•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牛树梅任隆昌知县。他仁心 宽厚,惠泽百姓,支持创办“恤嫠会”,使孤苦穷困无助 的寡妇孤儿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整顿吏治,端正作 风,经常轻车简从到乡间明察暗访,所有费用皆拿自己薪 俸开支。同时,对官吏私贪腐败、衙役敲诈勒索等行为, 坚决查处不留情面,并立下了“勤听断,少臆断,不枉断, 公而断,断必公”的办案规矩,从而被隆昌百姓誉为“牛 青天”。在牛树梅的治理下,一时隆昌吏风大治,官风日 扬,民心大振,出现了“匪踪敛迹,人归乡里,安堵无虞” 的良好局面。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隆昌绅耆百姓在县城 北关为离任知县牛树梅立德政牌坊,百姓在牌坊的西面正 上匾镌刻“民之父母”以感谢牛树梅的恩泽。
石牌坊
北关
石牌坊
隆昌石牌坊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昌石牌坊坐落在隆昌县城南、北 两关的千年古驿道上,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 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 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隆昌石牌坊现存17座, 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 驿道隆昌县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其余4座则散布于县 内响石、石燕桥及渔箭三镇。隆昌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 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 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牌坊沉淀和蕴涵华夏文明 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 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 观赏价值。隆昌县2005年3月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 “中国石牌坊之乡”。
中国传统文化
石牌坊之乡最美隆昌
主讲人:黄永秀
隆昌概况
“重被发成 处地建
川庆誉达渝 在处县
渝直为的经 中四于
合辖“区济 国川明
作后川域带 经盆朝
的,南,中 济地隆
桥隆门 经增南庆
头昌户 济长部元
堡成” 较地,年
”为, 为
,
历史上的隆昌
• 据隆昌市志记载﹐古代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来﹐隆昌县因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吏或当地颇有建树的名流﹐为了 给后人留下「万古美名」或「扬善除恶」的理念﹐纷纷竖 牌立坊。一些商人名儒也极力效仿﹐拿出金银立下一座座 「孝道」﹑「善美」﹑「清廉」牌坊。
世上难逢
• 此坊是本地官绅士民为百岁老人舒承湜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修建的。由于有了丁宝桢(贵州省织金人、 四川总督)的题字,牌坊虽然不算高大,却是隆昌县石 牌坊中题词官员级别最高。旁边有人牵马的雕塑,稍远 还有石拱桥。为表现当年马帮北赶自贡,进货贡井食盐; 南走滇海,运回云南春茶;西上成都,运回云顶春兰; 东走湖广,驮走隆昌夏布的敬业吃苦耐劳和重商思变的 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