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建设论文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研究摘要:黄石市具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空间等各种要素的制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实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措施为: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黄石;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引言作为中国重要的矿冶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湖北省黄石市经历了先有厂矿后有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过程。
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城市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道路选择和成功的关键。
一、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黄石依山傍水,襟江怀湖,素有“江南明珠”之美称,是一座不可多得的风光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
黄石市是武汉“8+1”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她毗邻长江,环绕磁湖、青山湖,倚靠西塞山,远眺东方山;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景色怡人,建设宜居城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自然生态条件。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境内水系众多,河流湖泊纵横,山地、平原、湖区、溶岩、山间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并存,形成黄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地貌特点,依山襟江、内嵌湖泊,景色秀丽。
黄石风光绮丽,景致优美,最为著名的当属“黄石八景”(西塞山怀古、东方览胜、磁湖夕照、山洞飞云、鹿獐朝晖、挹江听涛、铜都鎏金等)和“黄石三台”(天台、云台、宫台)等风景名胜。
2.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条件。
为塑造黄石特色园林绿化新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加快园林绿化景点建设,建成了团城叠翠、名园三趣、磁湖睡美、澄月瀛州、鱼跃鸢飞、栈桥望月、长虹卧波、东楚一曲、飞云异景、铜都迎宾等十大城市新景观。
同时,加大公园景点设施配套,改造团城山、西塞山、飞云公园以及东方山风景区等一批重点公园景点,形成江南名园、森林公园、佛教名山的不同特色。
对新建的广场、绿地、景点,突出山水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植物造景特色。
占地15公顷的人民广场,其山径休闲区依山而筑,滨水休憩区临湖而建,融自然山水与园林建设于一体,显示出自然朴实而又不失高雅的格调。
另外注重山体的保护,加大荒山绿化和矿山废石场的复垦工作,全面关闭了28个开山塘口并进行植被。
大冶铁矿在百亩废石场上植起了郁郁葱葱的树林,被国家授予“矿山复垦先进单位”称号。
3.历史文化条件。
黄石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已发现的铜录山古矿冶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堪称人类矿冶史上的奇观,悠久的冶炼历史更使之著称于世。
黄石东方山被誉为“三楚第一山”。
因西汉著名文学家、汉武帝近臣东方朔曾在此结庐读书、修道炼丹而得名。
东方山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05年)的弘化禅寺,历经千载,香火旺盛,高僧辈出,以弘化禅寺为中心的22座大小寺庙,散落于群山峰壑之间。
东方山峰峦叠嶂,山睿纵横,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已成为集佛教文化和风景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黄石不仅在历史上是华夏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近代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和水泥故乡,在战争年代也是红色革命根据地。
黄石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1.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使黄石的污染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近年来,黄石通过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建设了一批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工业企业,但全市仍以冶炼、电力、建材等重工业为主,这些行业污染治理难度较大。
2007年这三大行业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97.67%、89.69%、99.4%,其排放的废水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93.9%。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主要污染物新增量还将不断攀升,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2.环境质量改善困难较多。
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虽总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接近二级标准限值下限的天数较多。
水环境质量方面,长江黄石段虽然总体水质较好,2008年长江黄石段水质Ⅲ类水质达标率为99.5%,但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扩大,污染趋势在扩大。
大冶湖污染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保安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磁湖、青山湖水质在短时间内难以明显改善。
大冶作为资源型城市虽然经过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但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由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3.环境保护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
少数地方和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仍然意识不强,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有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重污染行业和淘汰产业仍被少数地方引进。
有的在引进项目时,不履行建设项目环保“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使环保工作防不胜防,堵不胜堵,增加环保的成本和难度。
三、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措施1.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要努力恢复市区山体、水体生态功能,严格禁止对市区山体、水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严厉打击开山填湖行为。
加强人工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湿地、湖泊保护与生态恢复。
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重点加强黄荆山、大冶铁矿等受破坏山体的生态修复,构建草、藤及乔木组成的多层次、立体的植被体系,完成地表的重新覆盖和生态功能的重新启动。
对青山湖、磁湖、青港湖进行截污清淤泥,并疏浚清通磁湖与青山湖连通渠、磁湖与长江连通渠(胜阳港),形成通江连湖的活水系统,定期进行水体更新。
在清掏底泥的基础上,在青山湖、磁湖种养高等水生植物,在湖泊沿岸恢复自然生态驳岸带。
在关闭现有各人工渔场的基础上,适当放养藻食性鱼类,重构两湖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黄石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力,积极扶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
市中心区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业、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严禁新上传统工业项目。
黄金山新区要在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深加工、劳动密集型、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类项目。
农业原生态发展区以限制开发为主,坚持保护优先,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风景开发区,除发展现代旅游业外,不能搞不符合规划的商业开发活动。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黄石应该大力推进“三园一带”建设,实施大园区战略。
大园区的区域范围是指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工业园(“三园”)以及黄石沿江经济带(“一带”,涵盖以西塞山工业园、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黄石港工业园为支撑点的临港临江经济带)。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
以实施“洁绿亮美”工程为手段,努力打造优美良好的城市环境。
建设环磁湖、青山湖和沿江绿化景观带,加快城市公园和道路绿地建设,广泛开展社会绿化,普遍推广立体绿化,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要提高标准抓洁化,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推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重点加快滨水景观建设,通过整体重构、园林护堤、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城市水系的复合功能和生态系统,充分展现其生态美、意境美、和谐美。
改变传统的驳岸处理模式,大力推广驳石护岸、木桩护岸等方法,稳定河床,装点环境。
同时要多植树,植大树,植乡土树,丰富植物景观。
并注重生物多样性,努力营造“城湖共生”的生物群落景观特色。
4.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点是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具体做法是积极推进“三园一带”建设,即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和黄石沿江经济带。
“三园一带”紧邻长江,位于黄石市区与大冶、阳新结合部,具有无法替代的区位优势,实施“三园一带”建设可最终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结合黄石及大冶城区空间地域特点,落实两城市原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构想,实施黄石——大冶城市对接战略,构筑空间形态、功能组织、市政设施一体化的大黄石城市格局。
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自然山水园林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1]游志远,董晓峰,王莉.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模式分析[J].城市,2007,(12).[2]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北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城市[J].决策研究,2007,(1).[3]罗家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J].生态建设,2007,(8).[4]潘安敏,郭冬梅.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对策[J].城市,2007,(1).[5]李丽萍.城市人居环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周志田,王海燕,杨多贵.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