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文化(上)
2013-09-26
网络
世界都市iTalk《甄嬛传》中各位小主的服饰、头饰都别具一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剧中各位小主的宫廷服饰。
…秀女甄嬛:荷塘春色寓少女情怀此时甄嬛待字闺中,对爱情对未来心怀憧憬。
清代满汉妇女服饰分制,从这张定妆照看,汉军旗出身的甄嬛,虽是旗籍,但在家时穿的服装却与汉族女子类似:上身舒袖小袄,下着马面裙。
与今天的女性常服相比,这种款式将女性的身体曲线弱化了很多,女性身体凸显性感的部分,也都被遮蔽住。
这种服装审美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
袄子的渐变色印花,似是荷塘春色的图案。
少女情怀以一种含蓄清雅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暗喻了甄嬛官家小姐的身份。
而马面裙上的如意纹路,与葡萄硕果累累的图案,则可能有祝福的意思在里边。
也暗示了甄嬛今后多子多福的好命。
入宫后避宠于碎玉轩的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窦初开甄嬛穿得鲜艳活泼,可是脸上似有几分落寞:原来是她等待的那个人失约。
无论是头上垂下一排碧玺珠子的粉色碧玺玫瑰花簪子,还是同色系的杏花天影印花旗装,都暗示了她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小嫔妃,而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女子。
值得一提的是她脖子上的那
条白绢。
这种装饰我们经常在清装戏中看到,这条白绢当然不叫“围巾”,有一个气度高华的名字:“龙华”。
清代传统服饰没有领子,或者衣领分开。
因此在着装时,尤其是冬季,都需要这样一条龙华围在脖子上,一头夹在大腋下,一头垂在胸前。
既保暖,也美观。
后期随着领子的出现,这种龙华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获得盛宠的甄嬛:精致点翠低调华丽
获得皇上宠爱的甄嬛,果然春风满面。
上图中的甄嬛和避宠时期相比,发型基本一致,除了发饰更为复杂以外,还多出一道流苏来。
发饰的变化,表明她身份与地位的提高。
不过甄嬛很懂得掩盖锋芒,首饰不太招摇,主打镶红宝石,攒珍珠粒的银簪,两把头两侧,则攒满银质、碧玺、绢质的栀子花装饰物,皇上见了这样华丽而不流俗的打扮,也会眼前一亮。
下图中值得赞叹的是甄嬛所梳两把头上装饰的点翠。
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工艺,是一项国粹:将翠鸟羽毛粘贴在金银制成的底托上,形成富贵吉祥的图案,常见的就有甄嬛头上的各色花朵、还有福禄寿喜字样、蝴蝶、蜻蜓、蝙蝠等。
点翠工艺广泛应用于簪子、结子、钿子、耳坠、耳环等首饰中。
现如今,一方面是传统手工艺的式微,一方面是环保生活理念的兴起,点翠工艺已经逐渐从现代女性的首饰盒中消失。
复宠时期的甄嬛:碧玺宝石钿子显露地位甄娘娘头上这满载珠玉的“簸箕”精致非凡。
这个学名当然不叫“簸箕”,叫钿子。
钿子指的就是甄嬛头上这一组令人眼花缭乱
的装饰,及固定它们的类似于帽子的容器。
一般宫廷女性内梳两把头来集中头发,并且固定这种钿子。
甄嬛佩戴的这个钿子有一种不规则的美,左侧比右侧多出一截,而右侧则用珍珠流苏来平衡。
复宠后的甄嬛,即便在宫中权势熏天,也不会打扮得像华妃那样高调。
她的发饰种类更多样,有点翠,有碧玺,有红宝石,还有金银和翡翠,样样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平和的美,一如甄嬛的处事风格:善于制衡各方力量,平心静气的处理各种矛盾。
甄嬛两身吉服:大红色龙腾刺绣尽显“荣极”甄嬛身穿的两套吉服,前一身是出宫之前,后一身是在回宫以后。
她身穿这套绿服,第一次见到了她的真正所爱之人十七爷。
这个剧情出现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美中不足,因为这样的颜色不符合甄嬛的年龄,也彰显不出她活泼可爱的一面。
当然问题不在于此:在元明清三代,青、碧、绿等色彩为“贱”色,不是甄嬛这样的宫廷贵妇应该穿的色彩,出现在吉服中,更是一个较大的错误。
下图是甄嬛回宫后的穿的吉服,从大红色龙腾刺绣以及精致繁复的黄色镶领来看,此刻甄嬛在后宫中已经达到了“荣极”的地位。
而大拉翅上装饰的赤金流苏以及灿黄色纯金镂空雕花尽显
甄嬛的雍容华贵之态。
太后时期的甄嬛:明黄吉服不怒自威按照清代后妃服制规定,太后,皇后和皇贵妃,可穿明黄。
这三位,是整个王朝地位最高的女性。
此刻的甄嬛登上太后之位,身着明黄吉服,头戴镶嵌凤凰步摇的钿子,不怒自威。
可是,正如正像张爱玲所言:生命是华丽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青春岁月,与纯洁的小女儿情态,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