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袁锡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指一种针对病源体的对症治疗方法,对于机体能力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身体可以通过免疫获得性感染(痊愈或无临床症状的感染)或接种疫苗来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调节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的反应类型,发挥抗过敏作用[1]。
SIT的方法繁多,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例如肿瘤免疫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SIT依靠自身免生物来杀死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不像以往手术、靶向治疗和化疗,SIT是针对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而不是肿瘤细胞和组织[2]。
因此,本文通过在过敏性疾病中采用SIT的作用开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182.02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由于先天性过敏性体质对环境尘螨等过敏原的耐受力较差导致,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严重的皮损,甚至皮源性感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因此,目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脱敏和远离变应原,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针对过敏原,及时脱敏,使患者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对于所接触过的过敏原,增加对其耐受力,以避免病情加重,逐渐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缓解其临床症状[4]。
1 过敏性免疫治疗1.1 过敏性免疫机制临床将脱敏疗法又称为SIT。
SIT是指通过测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来制备过敏原提取物并配制成各种浓度的制剂,经反复注射、舌下给药或重复给药,通过其它给药途径将药液与患者反复接触,调节浓度和剂量,从低到高,从大到小,在达到维持剂量后,维持疾病进程,从而增加患者对变应原的耐受性[5]。
当再次暴露于此种变应原时,过敏现象就会被减轻或不再引起过敏现象,并且它通过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等脱敏治疗,临床上常见脱敏治疗根据给药方式而有所不同有:注射脱敏、舌下含服脱敏、脱敏贴等[6]。
1.2 AD病因AD与遗传因素,过敏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
AD的多数患者湿疹是由婴儿时期反复发作迁延而成,其中70%患者家族中有过敏、哮喘或者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史。
因此,临床也将其称之为异位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
AD是一种具有慢性、瘙痒性特点的皮肤病,常常与寒冷刺激和衣物的摩擦等成为特应性皮炎的诱发因素[7]。
1.3 发病相关因素主要发病因素可能与以下内容有关,例如内源性因素(1)年龄:儿童与青少年患病几率较高,因体内抗体较为薄弱,容易发生感染刺激,导致过敏性疾病[8]。
(2)抗体成分:抗原特异性成分通过淋巴细胞传递到IgE型浆细胞,产生反应素(IgE抗体),IgE抗体附着于肥大细胞后,引起过敏性疾病[9]。
(3)自身体质:当过敏原再次侵入人体后,经过反复变化,一系列酶活性被激活,使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源,引发过敏性疾病[10]。
外源性因素(1)空气或食物:常见于成年人,致敏原多来源于患者体内,有呼吸道感染,对吸入的粉尘、花粉或者食入鱼虾等产生过敏性反应,引发过敏性疾病[11]。
2 SIT临床应用在过敏性疾病开始治疗之前,应充分评估过AD患者,以确定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过敏原,使用相应抗原进行脱敏治疗,以达治疗目的[12-14]。
而在SIT中传统脱敏方法,就是经皮下注射,但此种操作方法,对于儿童或部分成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除了患者自己对注射的恐惧之外,注射脱敏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剂量维持过少,不仅耽误疾病治疗,还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在为年龄较小患儿实施脱敏疗法时,找寻到新的治疗方式,舌下脱敏可以有效治疗花粉过敏和其他过敏原患者,并且可以实现多次皮下托名而无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15-16]。
3 小 结SIT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表明,SIT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无痛治疗途径,还提升了疾病预后效果,但因过敏性疾病中发病因素影响,极易引起变应原的变化,导致治疗无效,加重患者痛苦,故为了防止过敏性疾病进一步恶化,积极使用SIT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7-18]。
因此,不管是AD,还是其它过敏性疾病,使用SIT均能够减少患儿用药,减轻过敏性疾病症状[19]。
目前临床对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方式均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有不足之处,例如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病程较长,过敏原的剂量问题和尚未明确的特异性脱敏免疫机制,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为治疗过敏性疾病获得可靠方法[20]。
参考文献[1] 常欣悦,窦侠,马刚.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41(3):178-180. [2] 郭远,蔡羽恬,郭宁宁,李遇梅.特应性皮炎的免疫机制及Dupilumab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02): 125-128.[3] 龙玲珑,姚煦,杨雪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2):65-68.[3] 宋志强.特应性皮炎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下转184页)DOI:10.16281/ki.jocml.2019.02.127版),2018,12(4):336-338.[2] 王勇,胡俊,张冬生,等.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期切除的临床研究[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5,4(6):653-655. [3] 朱一平,黄超杰,牟一平.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J/CD].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6,5(1):1-3.[4] Tranchart H, Dagher 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a review[J].JVisc Surg,2014,151(2):107-115.[5] 姚宏伟,姚响芸,孙涛,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同期腹腔镜或开腹肝大部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分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2):128-134.[6] Hatwell C,Bretagnol F,Farges O,et paroscopic resection ofcolorectal cancer facilitates simultaneous surgery of 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J].Colorectal Dis,2013,15(1):e21-28.[7] Abu Hilal M,Di Fabio F,Teng MJ,et al.Single-centre comparativestudy of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right hepatectomy[J].J Gastrointest Surg,2011,15(5):818-823.[8] Machado MA, Makidissi FF,Surjan RC.Totally laparoscopicA L P P S i s f e a s i b l e a n d m a y b e w o r t h w h i l e[J].A n nSurg,2012,256(3):13.[9] 余元龙,孙强.腹腔镜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J/CD].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5,4(1):6-8.[10] Allard MA,Cunha AS,Gayet B,et al.Early and long-termoncological outcomes after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a propensity score-based analysis[J].Annals of Surgery,2015,262(5):794-802.[1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腔镜/机器人同期联合切除技术指南(2017 修订)[J/CD].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0(6):324-326.[12] Ito T,Kushida T,Sakurada M,et al.Two cases of laparoscopicsimultaneous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 in elderly patients[J].Int J Surg Case Rep,2016,26:134-137.[13] Tranchart H,Fucks D,Vigano L, et paroscopic simultaneous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rimary tumor and liver metastases: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J].Surg Endosc,2016,30(5):1853-1862.本文编辑:赵小龙(皮肤科学),2016,33(02):180-183+91.[4] 余昊,张伟.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8, 8(01):136-138+148.[5] 黄晓婉,张珏.血清特异性IgG和IgE联合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1):129-131. [6] 王玲,张楠楠,王慧.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价值评估[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1):129-130.[7] 薛呈毅,范松燕,薛桃龙.2468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7,33(11):680-682.[8] 彭戈,韩秀萍.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08):602-604.[9] 张晓梅,张慧敏,赖宇,胡冰,夏小明.血清特异性IgE和总IgE测定在过敏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7,35(02):231-233.[10] 王璐.过敏性皮肤病42例过敏原检测结果总结[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6):3031-3032.[11] 刘欣欣,陈立新,王莹,管志伟,毕田田,高西波,宫泽琨,李钦峰.特异性免疫治疗对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11):1112-1115+1141.[12] 魏若尧,赵作涛,陈天成,刁颖,李挚,高虹,孙劲旅.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免疫机制[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6,10(03):255-263.[13] 周美钦.3681例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3):1850-1851.[14] 杜静,朱天川,周薇,陆红,晏耀明,唐晖,杨超.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性过敏原IgE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1):1537-1539.[15] 戴建英.急诊过敏性皮炎27例诊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3):151-152.[16] 陈煦,陈长城,李巍.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免疫机制[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33(02):110-113+85.[17] 郑义辉,陈广源,欧阳小容.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1):3165-3166.[18] 王娜.探析小儿过敏性疾病变应原脱敏治疗效果与护理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4):137-138.[19] 罗金成,宋志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7,11(04):375-381.[20] 周淑玲.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6,8(03):181-183.本文编辑:赵小龙(上接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