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

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

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

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

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

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

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

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

妇女这种自我保护的结果, 就是她被本族群的男性同胞所接受,
因而可以正常地结婚, 生子, 有人养老送终。

这使得同一族群的妇女尽可能地刺相同的图式, 以保持一致性。

因为, 只有这样,
才会使外族人感觉愈丑, 本族人感觉愈美。

纹面女脸上的纹路通常相对简单,腿上的纹身就复杂很多
不过据说每个族群的习惯也不同,有的族群简单,有的复杂,也有不纹腿的..
据说,有些女人腿上的纹身甚至会看起来很狰狞~
有人说,黎族妇女纹面, 从现象上看, 是出于妇女自我保护的需要,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来自本族群男性同胞强大的精神压力, 是维护本族群男性同胞共同自尊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 纹面使黎族各族群内部增强了凝聚力, 在血缘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纯洁性, 并一直繁衍生育至今。

一个部族的繁衍,要女人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黎族的孩子,到了13-15岁之后,就不能再与父母同住,男孩儿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
房子,女孩儿就由父母帮忙在自家附近盖上一间‘隆闺’,表示她已经长大,可以自由跟
男孩儿来往...
传说,海南十八怪里,抱着孩子谈恋爱这一怪,说的就是黎族的女子.
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
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
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

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
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

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

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
“禁公”,女性叫“禁母”。

新中国建立前,“禁公”、“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
和惧怕。

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服饰
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各方言区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
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

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
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

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
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

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饮食
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
制的特色风味食品。

黎族男子喜好烟、酒。

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建筑
黎族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
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
左右。

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

“隆闺”即“寮房”是黎寨中比较独
特的一种房屋建筑形式,黎族青年成年后一般十几岁就自行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父母家
旁或村边搭建仅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即“隆闺”供自己居住,它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吹
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语言
黎语与古越语在语法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黎语明显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
多用倒装的痕迹,即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结构方式。

东汉袁康《越绝书》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朱余”由两个名词结合,后者修饰前者,这正是黎语
语法的主要特点。

清道光《琼州府志》卷3《舆地志》亦载:黎语“虚上而实下,如‘鸡肉’曰‘肉鸡’,‘县前’曰‘前县”’。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黎语支,与同一语族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
语等有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征。

语音方面,声母都较简单,韵母较复杂,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辅音起头的声母,没有
真正元音起头的音节;语法方面,语序基本与汉语相同,但多用定语于中心词之后的倒装
语法,如“大哥”说成“哥大”,“白马”说成“马白”等。

在壮侗语族的壮傣、侗水、
黎3个语支中,有不少基本词汇是同源词,如水、火、鸡、狗、猪、田、臂等都是同源词,其声母、元音、韵尾都有对应关系。

文学
黎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这些民间文学中,如《大力神》、《鹿回头》、《勇敢的打拖》、《甘工鸟》、《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

黎族人民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多能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他们把民歌当作自己的抒情工具。

民歌的句子,比较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婚恋
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

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玩隆闺”又称“放寮”是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恋爱习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常在“隆闺”约会,经过一定时间,情投意合的双方常能终成眷属。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习俗已逐渐被废除。

丧葬
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