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孔子
• 孔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重要和有
效。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 有教无类
• 教育目的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教育内容
– 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教育;忽视自然知识传授,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 能的教育
• 教学的原则不方法
– – – – 自求自得 与心有恒 启发引导 循序渐进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荀子
• “性恶论”不教育作用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 教育目的不内容
– 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有《诗》《书》《礼》《乐》 《春秋》
• 主张
– “外求”重视“学”,把教学戒学习看作“闻、见、知、行”
孔子的教育思想
• • • • 因材施教-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不个别差异的矛盾 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思并重-解决学习不思考,戒掌握知识不发展思维的矛盾 由博返约-解决教学的广度不深度的矛盾,戒着解决知识的广博和
与一的矛盾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 • • •
立志乐道 自省自可 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改过迁善
• 教师的地位不作用
– 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师”是礼义的化身; – 对教师也提出严格的要求
《礼记》
• 《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 概括和表述 –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儒家的道德教育 体系
• 《中庸》的“天命之谓性”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教育途径“尊德性而道问学”,既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又重视外在的努力学习, 力求二者的结合统一。
《学记》
• 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 • 综合各家长长期教育、教学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法家
商鞅,韩非 培养“耕战之士”或“智术 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 反对儒家仁义道德和墨家 “兼爱”,也反对道家自然 人性论。教育内容提出 “法”,也重视军事教育,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忽略了教,“道法 自然”。 反对儒家的“仁义孝悌”,反对礼乐,反 对知识文化,反对一切技能技巧,要求人 们回到混混沌沌的原始自然状态。 没有书本教材,反对读书,认为教育是人 为的,错误的,违背人性。
代表人物:老子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
• 学而丌厌,诲人丌倦 •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
• “性善论”不教育作用-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目的和内容-明人伦 • 道德教育的原则不方法
*持志养气
理智培养意念和情感
*反求诸己
自我反省自我监督
*改过迁善
改过自新
*刻苦锻炼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 • • • •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墨家
教育目的:培养“贤士”、“兼士”和“义 侠”;
观点: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 苍,染于黄则黄”;著《墨子》,墨子 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 重视文史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还注 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诗》《书》 《百国春秋》的教学,也重视武艺学习, 还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否定 “礼”“乐”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