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五节能节能规划

十二五节能节能规划

兰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1]目录1. 1 简介2.▪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3.▪资源环境及能源消费现状4.▪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5.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1.▪指导思想2.▪基本原则3.▪主要目标4. 3 主要任务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6.▪实施节能减排工程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2.▪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3.▪加强节能减排管理4.▪依法推进节能减排5. 4 保障措施6.▪加强组织领导1.▪建立节能减排工作新机制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3.▪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简介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惯性,我市以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占有绝对优势,节能减排与实现率先跨越式发展的矛盾突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大;“两高”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任务繁重;全民节能减排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未来五年加强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以及《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了确保实现我市“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本规划系统总结和分析了我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节能减排现状、面临问题;明确了“十二五”节能减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节能减排主要任务;确定了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多项措施,对规划的实施予以保障。

[1]兰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十一五”节能减排现状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加强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1、节能降耗取得阶段性成果(1)全面完成节能约束性指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分别降低2.71%、4.26%、5.2%、5.9%和4.8%;由2005年的2.52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的1.993吨标煤,累计下降20.9%,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

[1](2)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节能减排“四长”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明确节能减排部门责任,形成了市、县(区)两级政府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

(3)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具体政策的研究,制定了符合兰州实际的节能减排政策,先后印发了《兰州市节约能源实施方案》、《兰州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等政策措施,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1](4)全面落实节能目标责任。

市政府与各县区和重点用能企业分别签订年度节能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万元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各项节能管理措施落实到县区和企业,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县区和部门领导实行一票否决。

(5)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全市围绕六大领域、十大节能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每年滚动实施50个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

腾达西北铁合金能量系统优化等43个获得国家财政节能奖励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争取国家节能奖励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2.05亿元,年可实现节能量85万吨标煤。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安排节能专项资金295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改造项目和市、县(区)两级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推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1](6)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全市淘汰落后产能涉及257个企业,年减少能源消耗240万吨标煤。

其中淘汰小火电机组11台50.9万千瓦,淘汰水泥生产线29条产能179万吨,淘汰造纸生产线35条产能13.9万吨,淘汰铁合金、电石生产线18条产能26万吨,关闭小石灰窑132户产能167万吨,淘汰电解铝生产线1条产能4.5万吨,淘汰小钢铁31户产能20万吨。

争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励资金15290万元。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兰州石化公司等10个园区和企业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窑街煤电公司油页岩炼油项目、兰州牧工商公司牛粪沼气发电、连城铝业工业废水零排放、甘肃颐和新型墙体材料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已建成投产,甘肃驰奈公司餐厨垃圾沼气发电等重点循环经济项目进展顺利。

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年利用煤矸石、共伴生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工业固废300多万吨,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

(8)强化节能监察体系建设。

制定出台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在全省率先启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核制度,实施区域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控制制度。

成立了市节能监察中心,依法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执法监察,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督促企业加强能源计量、能源统计、重点用能设备管理等节能基础工作。

2、环境保护污染减排成效明显(1)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3天,占全年的61.1%。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万吨,比2009年减少0.09万吨。

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黄河兰州段年均值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

全市废水排放量16867.2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529.1万吨,占总排放量的14.3%;生活及其它污水排放量为15147.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85.7%。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6700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政府确定的范围。

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7.1分贝,与上年持平。

全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到1794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06平方米,绿化率为23.8%。

[1](2)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2010年全市环境空气中三项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0.0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9%;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0.04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4.29%;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0.1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4.67%。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3)城市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燃煤锅炉供热面积4939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9.67%,天然气供热面积30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92%,天然气锅炉用户近700家4万余户。

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总量达到56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4)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道路绿化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绿化工程,建立山区、农村、城镇等高标准的绿化体系。

2010年全市新增、改造城市绿地182.48公顷,完成造林封育7.28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39.45公里,建设11个林业生态小康村镇,完成义务植树844万株,新建8处0.23万亩义务植树基地。

高载能行业对全市能源消费量的走势影响明显,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比重的95%以上。

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

从国家重点监控的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中国铝业兰州分公司、中国铝业连城分公司、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永登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兰州红古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的能源消费情况来看,2010年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57.71%,同比增长7.5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4.15个百分点。

[1]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1、以高耗能、高排放、能源资源初级加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任务繁重。

随着“十二五”高载能行业的扩能改造,节能降耗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2、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受地理、气象、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可吸入颗粒物依然较高。

城市生活污水不断增加,加之黄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兰州段主要污染物COD、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偶有超标现象。

城市噪声污染依然比较严重。

3、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

自然保护区、市区绿地生态补偿能力较低。

生态农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残留地膜、畜禽粪便和污水灌溉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生产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基本原则⒈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⒉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相结合⒉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收系统及配套管网建设。

要以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严重区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

2015年以前,所有排污企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达到控制指标要求。

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控制和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

通过调整用水指标,建立节水、用水补偿机制等措施,实现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优化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⒊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和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