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基本特点 PPT

中医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基本特点 PPT


唐代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 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 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孙思邈
4.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宋代
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 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说。
4.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宋代
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人痘术的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官办药局的配方规 范。 • 铸造针灸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
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
4.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 张子和 攻下派 李东垣 补土派 朱丹溪 养阴派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 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
《黄帝内经•素问• 灵兰秘典论》
② 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 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 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 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 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密切关联
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 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整体观念
人与外界环境密切关联
《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
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

①生理方面
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




然 的
环 境 的
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




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

②病理方面
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
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即所谓“天人一体观”、“天人合一”
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 主张以祛邪为主。 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 主张以补益阴津为主。
5.明清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
对宋、金、元、明以来 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 结归纳,出现了大批集 成性著作。
《本草纲目》《医宗金鉴》 《四库全书·医部》
李时珍
收载药物1892种, 附方1万多帖
5.明清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
巢元方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唐代
《新修本草》
又名《唐本草》 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 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 883年。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东汉
《伤寒杂病论》
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形成理 法方药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医圣 张仲景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
麻沸散 世界最早的麻醉剂
华佗
•麻醉、针灸等方法 •运动养生, “五禽戏”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 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 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
整体观念
人与外界环境密切关联


社会的进步


社 会
社 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社会的治和乱

影响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


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统 一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 中、下三品,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 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出寒凉 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 确立了 中药理论的基础。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1. 远古时代 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起源: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 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 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 食医、疡医、 疾医、兽医等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元气论自然观 “人之生,气之聚也….散则为死” 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
整体观念
人与外界环境密切关联
自然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法于四时”(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本神》)
养生防病 “四气调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因时制宜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子午流注针法
因地制宜 西北燥寒——少用寒凉之药 东南湿热——少用辛热之品
• 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 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 良方佳药甚多,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西晋
《针灸甲乙经》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皇甫谧
3.晋至隋唐 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隋代
《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 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使 中医学从原始经验阶段步入抽象 概念的理论阶段。
2. 春秋战国、秦汉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法 分 析了病例。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扁鹊 (秦越人)
中医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基本特点
•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疾病的科学。它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 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 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 方法。
•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 学等内容。
可分为5个阶段: 1、起源与萌芽阶段——远古时代 2、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3、分化、融合、发展阶段——两晋、隋唐 4、学派涌现、突破阶段——宋金元时期 5、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明清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