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新生幼儿入园焦虑幼儿园新生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比较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依恋这一情感联结对幼儿将来的心理发展有长期影响。
埃里克森也认为,“早期的情感依恋向幼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有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
”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现象。
新生入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焦虑情绪,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个性以及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的不同,孩子的焦虑程度和表现也往往有所不同。
对幼儿入园初期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表现,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对幼儿园陌生教师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诸如哭闹、拒食、拒睡、伺机出逃、时刻跟着某个人、坐立不安、不断重复同一要求、呆坐且默默不语等,在心理学层面称之为“分离焦虑”。
严重的“分离焦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出现抵抗力下降、引发频繁感冒等,需要成人(教师、保育员、家长)予以帮助纠正。
由此可见,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比较普遍,如果幼儿长时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
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情绪是可以因教师、保育员的照顾与陪伴而得到缓解并最终消除的。
因此,帮助新生克服入园时的“分离焦虑”,顺利渡过入园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因素1、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教养方式大致分为溺爱型、放任型、严厉型、民主型四类,孩子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相应地从第一类到第四类由弱而强。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式吻合程度高,孩子入园后就相应减少了人际交往困难,反之就会增加人际交往的困难,致使适应难度加大。
调查发现,第一是家长的溺爱。
在幼儿入园前期,我们对3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从中我们得知:孩子在家吃饭、整理衣服,父母、祖辈完全帮忙的占六成,成人偶尔帮忙的占三成,独立完成的仅占一成。
可见,这些“小皇帝”、“小祖宗”倍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也直接导致幼儿自理能力欠佳,时时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集体生活。
其二是家长的过度严厉。
表现为干涉过多,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幼儿交往、接触,使孩子失去了社会活动机会,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缓慢,入园后人际关系紧张不安,或存在集体适应障碍,所有这些,势必会使幼儿产生社会性焦虑。
第三是家长不恰当行为的影响。
孩子入托也会造成家长的焦虑,这些家长常常是送孩子入园后,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搂搂,可谓难分难舍,更有甚者在送孩子入园时,与孩子一起痛哭流涕。
还有一些家长,当他无法制服孩子时,会不假思索地用“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来教训你”的话来制服孩子,无形之中使孩子对幼儿园蒙上了阴影。
其实家长不经意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幼儿,诱发孩子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与发展,这就导致孩子对有一定规则要求的幼儿园生活一时难以适应。
2、家长的教育素质的影响。
有些家长因缺乏对幼儿年龄特征的了解,缺少应有的教育常识和技巧,对孩子入园指导存在偏向,主要对新环境的安全不信任(担心教师不重视、被同伴欺负、自理能力不足等),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不信任情绪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对未来的新环境产生不信任而不能积极适应。
3、主要抚养者态度的影响。
调查发现,由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祖辈较差。
由于祖辈家长在教育第三代过程中存在着担忧心理(教育措施不能得到孩子父母的认可)和补偿心理,(觉得过去对子女缺少宠爱的条件,要在第三代人身上偿还),往往对孩子教育缺少规则意识,这就导致孩子对有一定规则要求的幼儿园生活一时难以适应。
4、孩子本身性格的影响。
活泼外向的孩子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内向、文静的孩子较慢。
语言、动作能力较强者容易适应,反之则慢。
活泼外向的孩子易与环境中的人交流,也易用外露的方式舒解内心的不安;语言、动作不仅是智力发展的评价指标,也是婴幼儿日常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具,拥有较强的语言、动作能力的幼儿就拥有了与新环境主动交往的能力基础,因而就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
二.解决分离焦虑与入园适应的方法和途径。
1.入园前的首次家访幼儿入园前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家访。
进行家访的目的是建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感。
因为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通过家访,增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
从中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气质特点、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给予家长一些入园前的指导。
如:培养初步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增加与同伴的交往机会;让家长做好入园前的物质和心理准备,以便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同时,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活动以及和孩子的交流,减少婴幼儿与教师间的陌生感,了解和掌握孩子对入园的态度、对幼儿园的认识及其个性表现,对其在入园适应方面作初步评估,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
2.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情绪在幼儿初入园时,由于各种因素而引起的如:吵着要回家、哭闹不止、逃跑、拒绝进食、不肯午睡、呕吐、排泄失控等不良情绪状况,教师要给予婴幼儿理解、同情和包容,允许幼儿哭闹,让其情绪得以正当的宣泄,但时间不宜过长。
同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投入到他喜欢的游戏中,使其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并逐渐在游戏中放松身心。
在游戏中,教师可利用新颖的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利用材料与游戏引发婴幼儿之间的目光对视、身体接近、言语交流,让幼儿相互间尽快熟悉起来,使他们在同伴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渐渐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如:我班朗朗小朋友来园的第一天是有哭又闹,当天晚上我和班上另一个老师便来到朗朗家进行家访,了解她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在家是外婆带,平日在家最爱撒娇、依赖性强。
于是我们就问家长要了一张朗朗他们全家福的相片,第二天我将相片贴在教室的墙上,朗朗小朋友来了,我走过去俯下身亲切的叫:“宝贝,你来了!快来老师抱抱吧。
”我接过孩子,带她到贴有相片的地方停下来,让她看看墙上有谁?她却表现得很吃惊,她便自己用手一边比画一边说:“这是我妈妈,……她们她们”咦,她居然没有哭。
过后并对爱哭的孩子也要了相片,活动中,我也用全家福的这张相片让孩子进行了自我介绍。
并结合儿歌《幼儿园像我家》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像我家,老师像妈妈一样爱他们,从而对我产生更多的依赖,减轻分离带来的焦虑。
3.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当个别幼儿仍不能排解其不良情绪时,教师到户外活动、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幼儿大都喜欢户外活动,而不喜欢被限制在室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在教室内哭闹不止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情绪较好。
从活动范围看,教室空间较小,幼儿的活动内容相对比较安静,一般是操作性游戏、听说游戏、音乐游戏等,活动规则要求也较多,对初入园的幼儿来说不是很习惯。
在户外,活动范围相对较大,自由开阔的视野,容易稳定人的情绪,使人放松。
教师带领幼儿玩富有动感和视觉刺激的大型玩具,有助于幼儿焦虑情绪的替代和转移。
同时适当的增加户外活动量还有助于幼儿的睡眠,让孩子更容易入睡,从而减少午睡的哭闹现象。
4.加强家园合作,重视对个别幼儿的不良情绪的疏导。
幼儿园内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信任、支持与配合,解决分离焦虑与入园适应问题也同样如此。
在幼儿入园前,建议家长做到:(1)调整、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不仅出现在孩子的身上,也会同时出现在家长的身上。
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哭闹、情绪不稳定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状态。
亲子关系之中,情绪的影响是交互作用的。
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不让父母的消极情绪影响孩子,是家长要做的重要功课。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哭闹现象,尽量不生气、不伤心、不焦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在帮助孩子。
(2)尽快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尽管父母爱子心切,但千万不要溺爱,对孩子的爱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尽快学习自己吃饭、自己上洗手间、自己穿脱衣裤鞋子,孩子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就能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自信心,从而减轻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3)增加孩子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和活动的机会,用爱心和技巧教育孩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中,都处在焦虑中,很难去理睬别人,所以作为教师,更要以小伙伴们的自我介绍或游戏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环境中有所熟悉,愿意跟小伙伴们相处。
作为家长也要引导孩子说说你们班都有哪些小伙伴,愿意和谁玩、、、、、、有了玩伴更有助于让孩子更好地稳定焦虑情绪。
(4)在孩子还未适应幼儿园生活之前,家长能够坚持每天送孩子按时上幼儿园,对孩子养成上幼儿园的习惯非常重要。
所以,当宝贝的妈妈打电话来给宝宝请假,说是宝贝哭得厉害,又有一点流鼻涕,可不可以请假不来的时候,老师告诉她:假如孩子身体没有太大的问题,最好坚持来幼儿园。
让孩子尽早养成按时上幼儿园的习惯,知道自己长大了,周一到周五必须上幼儿园。
不要送一天不送一天,让孩子总是产生可以不上幼儿园的希望。
尽管孩子有时候会哭闹,但父母还是要态度温柔地坚持原则。
以便让孩子熟悉环境、熟悉老师和小朋友,感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可亲可爱,觉得幼儿园真好玩,在幼儿园很开心。
(5)信任、理解老师,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理解,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家长如果主动与老师沟通,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和情绪表现等,就能协助老师尽快与孩子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同时,做好家园沟通,家园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走出分离焦虑的阴影,开始快乐的幼儿园集体生活。
焦虑与入园适应问题是一个较普遍与容易出现的问题。
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携手互助,共同努力!只要教师家长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用爱心和技巧去理解和教育、引导孩子,把握适当的教育契机,制定有效的个别教育措施,相信每个幼儿都能顺利度过入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