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目录引言 (1)1信息农业的概念 (2)1.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体系及特征 (2)1.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2)1.1.2 农业信息化系统构成 (3)1.1.3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3)1.2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4)1.2.1 农业信息化可促进农业现代化 (4)1.2.2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降低农业市场信息获取成本 (4)1.2.3 农业信息化可以减少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 (4)2信息农业发展现状 (5)2.1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5)2.2数据库和农业网络的建设 (6)3“3S”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7)3.1农情监测 (7)3.2农产品品质检测 (8)3.3农业化学制品的施用检测 (8)4影响我国信息农业发展的因素 (8)4.1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8)4.2我国山地多,平原少,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9)5信息农业发展的趋势 (9)5.1智能化 (9)5.2精确化 (10)6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谈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信息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3S 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信息化。
我国农业目前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素质低、信息农业成本高、基础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但从农业发展的方向看,智能化、精确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
信息技术必将为农业科学技术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当前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对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3S技术现代农业智能化引言进入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重大科学突破不断涌现的新时代。
农业作为一个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也将发生质的改变。
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媒介,互联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由于网络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传播是信息的基础,而沟通信息是传播是关键,可以说,传播与沟通是相互相成的。
1信息农业的概念信息农业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确化管理。
信息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更多地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发展、可传播、可共享等特性的信息来替,存量有限,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农业增长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信息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标志是高技术化、信息化、数字化,其核心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和利用,也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集成,准确、快速地获得农业生产中的动态和空间上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编辑、分析、显示,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信息农业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基础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1]。
1.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体系及特征1.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农业信息化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对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状态的描述,即指信息及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2]。
对某些判断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其次,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信息化既包括计算机技术,也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1.1.2 农业信息化系统构成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农业生产信息化。
农业科技信息化。
农业教育信息化。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
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农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信息产业化。
1.1.3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一是高投入性[3]。
农业信息化要求有高的智力投入、高的设备投入、高新技术投入等一系列的高投入,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高资金的投入。
二是开放性。
农业信息化使农业内部林、牧、渔各业间,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产业间,各地区间,国与国、国与地区的国际间都有渗透,从而促进了广泛的合作,促进了彼此之间交流,使农业更具开放性。
三是高效性。
农业信息化不仅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发展,还引导农业向集约型发展,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使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得以实现。
四是挑战性[4]。
农业信息化使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中都引进了竞争,如新品种的开发利用的先后,新技术引进的早晚,销售渠道多样性的选择等都充满了竞争,其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1.2农业信息化的作用1.2.1 农业信息化可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5]。
因此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全面地应用,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
农业信息化必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不断高,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2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降低农业市场信息获取成本与其他产业中的信息要素相比,农业信息具有更强的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它不仅包括市场供求信息,还包括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信息等。
对于每个农户而言,要运用传统信息手段及时获取这些信息非常困难,而且获取信息的成本十分高昂。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的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找准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3 农业信息化可以减少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也要实行市场化,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指导,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使其实现有效衔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作保证。
保证产品生产具有周期长、农产品市场信息却瞬息万变的特点,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往往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充满了风险。
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交易费用;有了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作基础,能够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6]。
2信息农业发展现状2.1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大致始于20世纪60年代。
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由低级向高级,由单机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
在短短几十年中,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使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3S”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技术系统。
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日益深广,最终促使了“农业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各类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
发达国家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存储处理、各类软件、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和“3S”技术与计算机自控系统的综合应用,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
通过计算机与农机的结合,逐步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控制。
例如,在美国的农业生产中,82 %的土壤采样使用GIS,74 %用GIS制图,38 %收割机带测产器,61 %采用产量分析系统,90 %采用精确农业技术;美国还建有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有60万个植物资源样品信息用计算机管理。
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适时提供病虫害实况,农药残毒预报和农药评价信息[13]。
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
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多种信息服务。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农业信息化概念以来,农业科研部门已在系统开发、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遥感技术应用、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层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的信息化成果,某些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到2000年,我国共建立23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区,5个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近200个专家系统,应用面已覆盖农、林、牧、渔、加工以及种、施肥、农经等各方面。
例如国家“863计划”推动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九五”攻关重大项目“工厂化农业示范工程”推动了设施农业中的信息自动控制系统应用;“九五”期间,国家建立了一批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网站,又带动了一大批民间和企业的网站。
目前,全国已有2600多个农业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地为农民提供了市场、科技信息服务[10]。
2.2数据库和农业网络的建设建立数据库是发展信息事业的一项基本工程。
目前,全世界建立了4个大型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数据库(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2LA)、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ABI)。
我国除引进了以上世界大型数据库外,自己建立了100多个数据库,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等。
这些数据库的运行和服务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信息网络的建设成为信息运输的基础,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能够使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基于信息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推广系,缩短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周期。
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