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2009-09-02 16:16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如何,农业与农村工作如何应对挑战,这一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
为此,我先后到东、中、西部五个省份进行调研。
通过研究与思考,我感到未来农业发展将面临三大形势、呈现六大趋势,应当实施五大对策。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的“三个剪刀差”:金融存贷剪刀差,征地价格剪刀差,工资剪刀差。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182321亿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根据国外经验,这个时期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若处理不好,往往出现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出现长期徘徊。
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这意味着党中央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战略转移,把重点放到城乡统筹发展上来。
(二)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中表现四个“加速”:一是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
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资本、技术集约投入、土地资源适度集中、组织管理日趋强化的趋势;特别是资金与技术的大量集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使我国农业已呈现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二是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
农民的现代市场经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
三是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
农业生产加速机械化,糠质迪至俗远慌┎ 飞碳铀俦曜蓟唤鲆蟾卟矣胖省⒏咝А⑸ 踩哪勘耆涨魍瓜郑慌┟竦奈衽┘寄堋⒕鸵的芰涂萍嘉幕刂什欢咸嵘K氖遣稻铀僖惶寤V盅印⒉ 酉⒚彻づ┮殉晌饕问剑┟褡橹⑴┮瞪ㄒ祷⑴┎ 飞唐坊⑴┐宸裆缁峄诟蟪潭壬夏扇刖惶寤墓斓馈?BR>(三)我国农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国际统一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农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将越来越少,农产品关税将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已由2001年的21%,降为目前的15%,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加上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我国保护农业的传统手段如关税、配额等也将逐步消失,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高度融入国际市场。
我国农业从局部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转向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呈现出六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形成交融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从国际经验看,广大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城镇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工农业交融发展,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已近1亿人。
据世界银行2004年模型预测,今后农村劳动力每转移1%,GDP可提高0.7%;转移5%,GDP可提高3.3%;转移10%,GDP可提高6.4%。
近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都在35%左右,正如农民所说的:一家一人务工解决温饱,二人务工实现小康,三人务工达到富裕。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相当多的地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群众称为“386170部队”。
加上农业耕种面积小而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形成缺人、缺钱、缺技术和缺装备的局面。
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城镇企业进入农村,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企业进入农村之所以有动力,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经营风险小、市场好、利润高、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企业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
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政策,为工农业交融发展创造了条件。
工农业交融发展的这种趋势,目前在全国各地已初见端倪,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农业集约程度明显提高,设施农业成为农业增效新途径要正确认识农民增收与农业本身发展的关系。
一些地区农民收入高,并不说明农业本身就发展得好,主要是农民收入多方面的,这些地区,农民收入很大部分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几年有相当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
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说明农业发展的水平。
正如群众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
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计双赢”的产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良好的环境。
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
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
如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
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
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
据统计,全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消耗。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却分别为世界总用量的30%和26%,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氮、磷肥用量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和1.86倍;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
实践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降本、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
这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化经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和91.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
这些发展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
“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与农民对农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规范了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合理的经济利益。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如下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千家万户农民难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利润分红效益和从事生产务工效益;据农业部调研资料表明,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实行利润返还;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200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5%,比2000年增长41.8%,平均每户增收1202元,比2000年增加302元。
三是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
随着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千家万户的农民是无能为力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国际贸易维权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四是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载体,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有力地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
实践表明,产业化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加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逐步加快。
据农业部调查表明,2005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2004年增加13.5%,成员增加103.5%。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点主要表现: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本组织成员,提高成员的收入”为宗旨。
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模集成功能。
通过专业联合,采取批量购买、批量销售的办法,使农户降低了产销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获得规模效益。
二是作业同步功能。
统一生产,统一要求,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批量。
三是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传递功能。
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之间便于技术、信息的搜集和交流。
四是管理智慧共享功能。
专业合作组织一般由能人、大户牵头。
他们的一个经验,一个“点子”,会成为全体成员的行动。
五是诚信培育功能。
专业合作组织必须讲究农产品质量,讲究信用,成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互相监督,有效地制止了“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的弊端。
可以预料,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地位的确立,以及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有更大的发展,将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