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外教一对一
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针对影响有效课堂提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为此,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步步深入地提出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最佳提问时间,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可多提一些事实性、封闭性或展示性的问题;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多提一些推理性、开放性、发散性或参考性问题;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可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启发思维原则。

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的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

根据不同课型和不同类别的问题,可采用:书面提问,适用于预习;换向提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有利于沟通知识的联系;连锁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
3. 难易适度原则。

为了做到难易适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二是问题过小、过浅、过易。

因此需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提问应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求以领会和运用为前提,具有一定的难度。

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氛围使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4. 层次分明原则。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师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

不同层次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有效的知识输入,并有适当的机会不断地输出,使两者得到良性的迁移。

外教一对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