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ppt

诺贝尔物理学奖ppt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中国两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 30年代:中国科学家王淦昌与诺贝尔奖失之 交臂 • 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诺贝尔奖与中国 科学家擦肩而过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李政道
华人物理学家。他 主要的物理学贡献有李 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 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 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 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 1957年,31岁时与杨振 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 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发 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 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 (中华民国)籍人士和华 人诺贝尔奖得主。
浅谈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帅强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物理
诺贝尔物理学奖
经济
文学
医学
内容 化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 • • • 物理诺贝尔奖简介 著名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与物理诺贝尔奖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杨振宁
物理
经济
文学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 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是最早两位获诺 贝尔奖的中国(中华民 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 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 名是李政道)。
20世纪60年代初,有资格参加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的瑞 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波隆贝克教授在澳大利亚工作。有一天, 有个同事突然跑来对他说:“他们搞出来了!他们搞出来 了!”一开始教授不明白同事说了些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中 国人搞出了人工合成蛋白,而他的那个同事自己也搞了好多 年,没有成功。波隆贝克教授认为,这在当时是个重大突破,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说,中国人后来还搞出了人工合成胰 岛素,早在70年代,就有人提名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瑞典方 面也愿意把奖发给中国的科学家。但是中国方面提出的得奖 者名单是一个小组,有14个人。这是不符合诺贝尔奖最多只 能发给三人的评选规定的。瑞典方面就此和中国方面有过交 涉,但是中方不肯更改名单。一直到80年代初,评委们还讨 论过这个成果,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被卡住了。 如果诺贝尔奖可以奖给某个研究机构或团体, 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巴 拉尼不久前就发表评论说,今后自然科学奖项也应该像和平 奖一样,可以奖给一些研究团体。Biblioteka 物理经济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高锟
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 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 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 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目 前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 地居住。高锟为光纤通讯、电 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 “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 “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 年,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 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 贝尔物理学奖。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物理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語: Nobelpriset i fysik),是诺贝尔奖的一 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 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 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 里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为了表彰 在物理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 明的人。
朱棣文
美国华裔物理学 家,生于美国圣路易 斯;因“发展了用雷 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 方法”而获得199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现 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崔琦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84年获得巴克莱奖, 1992年当选中华民国中 央研究院第19届院士。 1998年与罗伯 特〃B〃劳克林及霍斯 特〃路德维希〃施特 默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以“分数量子霍尔效 应”研究成果获奖。 列入《美国科学名人 录》
物理
经济
文学
• • •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王淦昌
• 二十世纪30年代,粒子物理学家对原子核衰变时出现极小的 能量和动量损失感到困惑不解。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奥地利 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Pauli,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提出了存在着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中微子的假设,但 这一假设长期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 1941年,王淦昌设想用轻原子K俘获的方法,来验证中微 子的存在。但是,由于当时浙江大学因抗日战争而内迁贵州 湄潭,条件拮据,王淦昌无法进行自己所设想的实验。 不得已,他只好把写成论文,先是投到《中国物理学 报》,但因为学报没有足够的经费印刷那复杂的科学公式, 他又不得不把论文转投到美国的《物理学评论》(Physical Review),该刊于1942年1月发表了王的论文。半年后,美国 科学家阿伦(J. S. Allen)根据王淦昌的方案,用实验证实了 中微子的存在。所以,这一实验又被称为“王淦昌-阿伦实 验”。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和科万 (Clyde Lorrain Cowan Jr.)用强大的核反应堆作实验,终于比 较精确地获得了中微子存在的确凿证据。当这一研究在差不 多40年后于1995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科万已经去世。 对“中微子的存在为什么不能首先在中国得到验证”,王淦 昌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甚至酸辛。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丁肇中
知名物理学家、华 裔美国人、籍贯山东省 日照市,在台湾成长,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 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并把那种新粒子命名为 “J粒子”。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