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中国的交通综合检测题右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A.700~900kmB.600~800kmC.500~700kmD.400~600km2.甲运输方式应该是A.高速公路B.普通铁路C.航空D.水路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
读图完成3-4题。
3.马帮运输是滇、藏、川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畜牧业发达,骡马数量多B.当地经济落后,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D.骡马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4.在建设云南、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下图为我国两省会城市位置和铁路线图。
据此完成5-6题。
5.如果从济南沿最近路线坐火车去武汉,经过的铁路干线依次为A.陇海一京九~浙赣B.京广一浙赣一湘黔C.湘黔一京沪一陇海D.京沪一陇海一京广6.下列日期中,武汉日出的地方时早于济南的是A.1月2日B.4月2日C.6月2日D.9月2日右图为我国30。
N纬线经过的六省区的公路网密度和公路货运占该省区总货运量比重图。
据此回答7-8题。
7.与①省区相比,②省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A.山区面积大,地表崎岖B.人口稀少C.河流密布,多洪涝灾害D.资源贫乏8.③省区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的原因可能是A.地质灾害频发B.公路里程短C.运输方式多样D.经济水平低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
据此回答9-10题。
9.右图中AB示意某段高速公路,则A.该段高速公路向西北—东南延伸B.该段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形区为鞍部C.①处可能有高架桥,②处可能有隧道D.①②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为背斜和向斜10.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实力增强②汽车性能改善③科技水平提高④为节省建设费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18年7月1日,连接粤西和珠三角的江湛铁路开通。
江湛铁路,即深湛铁路江门至湛江段,途经江门、阳江、茂名、湛江4个地级市13个客运站,全长约355km,设计时速200km,是首条连接粤西地区和珠三角核心城市的高速铁路线。
江门因小鸟天堂景区闻名遐迹,小鸟天堂景区距江湛铁路线仅300m。
阳江、茂名、湛江均为粤西滨海深水港。
据此完成11-13题。
11.与普通铁路相比,江湛铁路具有的特点是A.投资较少B.技术水平较高C.施工难度较小D.运价较低12.江湛铁路江门段建成全球首例高速铁路拱形全封闭声屏障,其目的是A.减小对小鸟天堂景区鸟类的干扰B.减小对途经段居民区的噪声影响C.降低关键路段轨道的震动危害D.提高起点路段旅客的适应性13.江湛铁路的开通将A.促进粤西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B.提升沿线城市等级C.增强粤西滨海港口货物运输D.助推粤西滨海养殖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右图所示。
据此完成14-15题。
1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1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同时开通运营。
右图为贵广高铁、南广高铁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南广高铁A.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B.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C.连接沿海各省区,经济发展互补性强D.连接云贵高原与珠江三角洲17.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是A.促进沿线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B.加剧沿线地区的土壤盐渍化C.施工期间可能诱发地质灾害D.导致沿线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调整铁路约7500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20题。
18.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运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A.地形B.地质C.气候D.水文19.在平原地区,建筑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A.减少噪音扰民B.较少占用耕地C.缩短运营里程D.保护野生动物20.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A.武汉——广州B.杭州——上海C.成都——上海D.兰州——北京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1-23题。
21.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A.旅游大客车B.公交大客车C.集装箱卡车D.水产冷藏车22.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型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
这一设计思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海啸B.赤潮C.潮汐D.寒潮23.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入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创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
这样设计有利于A.提高南北陆路运量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C.稳定河口水文特征D.抵御台风侵袭右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24-25题。
24.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25.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而部分河运却日益衰落。
2014年2月26日,中国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和戈壁荒漠地区开通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
汉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涉及6省市,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据此完成26-28题。
26.兰州等大城市高铁车站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是A.高铁站用地面积广,郊区地价较低,可大大降低成本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C.远离主城区,便于旅客集散D.位于城乡结合部方便居民出行27.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①新的运输方式的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②河流落差加大,水流湍急③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④船舶大型化使干流和下游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28.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长达440千米的防护措施,在一些路段还出现了地上隧道。
这些防护措施和隧道的作用是A.防沙尘暴B.防泥石流C.防动物穿行D.防大风29.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右图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6分)(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
据图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3分)(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
(6分)30.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概述该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8分)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2)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8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8分)32.右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
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10分)(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12分)中国交通习题答案1-5BCDDD6-10AACCA11-15BAADB16-20ACABA21-25CCDDC26-28BCD29.(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6分)(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分)(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6分)30.(1)经过山地、河流,需要修建隧道、桥梁。
(2分)扩大对外联系;缩短距离,节约时间;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6分)(2)政策和技术支持,农产品资源丰富,接近原料地;距合肥、武汉等大中城市较近,市场广阔;修建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8分)31.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8分)32.(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10分)(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