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史料教学的尝试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史料教学的尝试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史料教学的尝试《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教学为例【背景分析】2009年上半年市教研员在我校开展了“有效史料教学”的主题教研,专门对此主题展开了集体备课,并开出了几堂相应的专题研讨课。

笔者借此东风也进行一些思考,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加强“有效史料教学”。

理由有三:第一,有效史料教学有助于历史学习目标的实现。

历史认识来源于史料,历史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怎么知道的”。

因而“有效史料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在新课标要求下,现行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图文材料,充分强调和体现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有效史料教学”适应高考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材料解释题是目前历史高考主观试题的唯一题型,历史材料解析题将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经典题型。

可见,史料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

由于史料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借市公开课的机会,进行一堂“有效史料教学”地尝试。

【教学设计思路】《新兴力量的崛起》是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的第二课时,主要从“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兴起的日本”、“东方巨龙的腾飞”、“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兴力量的崛起。

基于学生的认知实际,同时突出“有效史料教学”的主题,教师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史料以及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录】师:学习历史就要注意对史料的选读。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材是师生对话的的中介物,是难得史料。

基于史料的保存状况,可分为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原始史料就是当时人直接记录的资料,是未经处理的。

而二手史料是后人为了研究某个题目,对第一手史料的加以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及评论的言论、文章或研究报告。

教材是经过专家整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二手史料来解读。

不管是原始史料或二手史料,都是研究学习历史的重要史料。

这节课,我们就借助有效史料进行教学的尝试。

请看下面两则材料并思考问题:材料一思考:漫画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世界政治格局?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必修一人民版教材163页思考:1、根据材料,国际格局撼动的原因是什么?2、“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是指哪些力量?过渡:那么这些地区或国家力量的变化撼动两极格局有无史实依据呢?(教师设疑设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方向)投影图片:思考:这是什么旗帜?12颗星象征什么?围成一个圆形有什么寓意?生:欧共体的旗帜,代表12个成员国,寓意欧洲的团结统一。

(有同学把旗帜说成是欧盟旗帜,老师予以纠正:这面旗帜是为欧共体而设计,现在欧盟仍是这面旗帜,本节课是讲述二战后新兴力量的崛起,因此准确表述是欧共体。

)关于欧洲的统一问题,我们有必要一起学习20世纪50年代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

投影材料舒曼计划:材料三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思考:1、例举“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2、怎样才能使法德之间战争不可能?3、你认为实现欧洲统一的前提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鼓励他们之间相互讨论,逐渐形成答案。

然后老师简单说明法德关系在欧洲是世仇,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三次战争,两国仇恨越结越深,这使得法德矛盾就成为欧洲统一的重大障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政治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欧洲统一的重要性,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制作一张大事年表。

(老师请一位同学制作,不完整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整)制作大事年表如下:欧洲一体化进程大事年表(材料四)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1973年欧共体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成立“欧洲议会”20世纪80年代欧洲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思考:1.以大事年表为材料,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

教师提示:从合作的领域、从发展进程等角度来分析。

学生:从经济领域的合作到政治领域的合作;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漫长。

2. 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欧共体,其主要目标是什么呢?(在教材中落实基础知识即可)过渡:经过半个世纪的一体化进程表明,完成欧洲一体化并非易事,任重而道远。

而二战后的日本状况如何?为什么会迅速发展呢?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0页的知识链接,回答:二战对日本有什么影响?(人员死亡、工厂倒闭、海外侨民遣返、失业率高)师:二战对日本的破坏如此之大,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却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其成就非常巨大。

(学生阅读教材容易得出成就。

)师:日本为什么会发展如此之快,原因何在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予以回答。

材料五:从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有关武器、运载工具零部件和其他军用物质的订货单。

为了帮助实现这个目标,美国被迫紧急地复兴日本的经济,这样就使还在执行的日本经济非军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了。

同时,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必不可少的了。

……从1950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日本的企业由于军用物资的巨大需求而发达起来。

……对于日本来说,这种发展是极其幸运的。

事实上,当朝鲜战争爆发、特别需求突然猛增的时候,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都为此而高兴,并欢呼:“神风终于开始刮起来了!”……——摘自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材料六: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另外,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

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

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

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

(教材中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已经作了很好的归纳,学生阅读教材就可以轻松归纳。

教学中教师为什么还要补充两则材料呢?第一、在《学科指导意见》中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发展要求”,是高考要求的内容;第二、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对教材的解释和补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第三、两则材料所涉及的是国际形势和企业的科学管理,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发展非常关键的,也能对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

第四、提供新材料新情境,培养学生大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当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低价和股价的暴涨,日本经济迎来了泡沫经济时代,使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这说明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是曲折艰难的。

但这并不影响日本经济的世界地位,凭借其经济力量,日本积极谋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投影两幅图片(材料七)并思考: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日本出兵伊拉克的秘密特种部队 谋求常任理事国席位第一幅是中国孩子非常喜欢的奥特曼着装的图片,许多同学不理解:这与日本谋取政治大国有何关系?实际上奥特曼动画片告诉我们,只有日本才能拯救地球,显示日本的力量,也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做铺垫。

第二幅是日本积极谋取政治大国的努力。

师:前面学习了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他们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呢?投影教材中阅读与思考。

材料八:阅读材料并思考:材料一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材料二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杨国昌:《当代世界经济概论》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20世纪50——70年代西方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教师分析指导:把材料分解为启发问答式小问题,1.材料一体现的现象是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2.从哪些经济领域呈现?(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和工业劳动生产率)3.材料涉及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概况如何?(日本发展极为迅速,英法德的发展速度也快于美国)4.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美国经济的发展受到日本和西欧的挑战)5.材料二中美国进出口货物呈现出什么特点?(从50-60年代的贸易顺差到70年代的贸易逆差)。

这样的分解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答案:美国经济的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格局逐渐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影响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过渡:发达国家在战后的发展非常迅速,发展中国家发展如何呢?三、中国的腾飞教师出示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成就的大事年表(材料九)1950-1953年抗美援朝的胜利1953-1957年五年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颁布1956-1966年经济建设遭受挫折,但仍取得很大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1976年文革是社会主义事业受到很大损失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83年研制成每秒运算速度为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保持在年均9%左右2007年成为世界第三经济体——人民版高中教材必修一、二、三根据大事年表结合教材分析新中国建设的特点。

教师从现行的教材中罗列出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成就,并以此作为材料呈现给学生。

材料涉及新中国外交、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科技成就等,即有利于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知识的落实,又是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利用。

从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学生能够分析新中国建设的阶段性和各领域全面发展的特点。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投影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图片(材料十)设计一组思考题:1.这次会议何时召开?有何作用?2.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旗帜、肤色、服饰等),代表们都来自哪些地区?依此你能分析不结盟运动的特点吗?3.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不结盟运动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