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的教学 灵动的课堂

有效的教学 灵动的课堂

有效的教学灵动的课堂
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小学邵秀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如何实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如何组织教学才能构建低
负高效的灵动课堂?……带着一连串的问题,笔者开始对“有效课堂”进行追寻与思考。

一、学习材料应该有“数学内涵”
学习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载体,师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它对课堂教学的走向,课时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材料的选择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材观与教学观。

那么,怎样的学习材料才是有效的、高效的?结合我在实践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

【案例】节选自四年级《速度、路程与时间》——体验速度
师:人走路是有速度的,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速度?
生1:火车的速度。

生2:乌龟爬行的速度。

生3:光的速度。

师:那你知道世界上“110米栏”跑得最快的人是谁吗?
生:刘翔。

师:他跑步的速度是多少?(课件展示:8.5米/秒。

生读。


师:这个舞台从前到后共8米,嘀嗒一下,刘翔已经从这里跑到台下了。

(老师生动的描述引起学生及台下老师的笑声。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快了。

师:人跑步有速度,动物跑步也有速度,世界上什么动物跑起来最快?生:猎豹。

师:(课件展示)猎豹奔跑的速度是1800米/分(生读)。

师:看了猎豹的速度你有什么感想?
生:人外有人啊!(全场哄笑)
师:什么意思?
生:比刘翔还快。

师:你怎么知道?
生:1800米除以60秒等于30米,每秒要跑30米。

生:简直太快了!
师:不过不是所有动物跑起来都会很快的,也有跑起来很慢的。

生1:乌龟。

生2:蜗牛。

课件呈现: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8米/时。

(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慢了,从舞台这里走到那里,刘翔只要1秒钟,蜗牛要爬1小时多
上述案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速度?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理解速度的含义只要学生感受速度的快慢,对于速度的方向不作要求。

学习材料的选择应着眼于这一目标的达成。

在数据的呈现上,刘翔的速度是用“米/秒”作单位,猎豹的速度是用“米/分”作单位,而蜗牛的速度是用“米/时”作单位,这样的处
理,有助于学生理解速度它表示单位时间里物体运动的路程,这里所指的单位时间可以是秒,也可以是分或时。

刘翔的速度是8.5米/秒,猎豹的速度是1800米/分,怎样才能比较这两个速度的快慢?由于教师呈现的数据单位不同,要比较就要进行单位之间的转化。

这样的过程,就有助于学生理解速度作为一个复合单位,不仅与路程有关,还与时间有关,要准确刻画一个物体的速度,就必须借助路程与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

学习材料有没有数学内涵,能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学习材料选择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通过学习材料的精心选择,让我们的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数学活动应该有“静思默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这里的“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等实践与思维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

可是,有些教师却把这句话片面地理解成“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认为数学课上活动越多越好。

这些教师将“数学活动”等同于“一般的活动”,片面追求课堂的“活动化”,这也是许多数学课堂“静”不下来的根本原因。

在这些课堂上,甚至连做一组题也要活动一番,而唯独缺少了独立思考与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案例“循环小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上课伊始,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出示的两个算式:64.1÷9.99和1÷3。

算着算着,安静的教室渐渐“乱”了起来。

学生有的一边计算一边嘟囔,有的与自己的同桌议论起来,有的干脆停来对着题目出神……
教师微笑着示意大家都停下来观察,分析题目里出现的情况。

等学生基本弄清了商(循环小数)的特征后,教师问大家:“既然循环小数怎么也写不完,大家能不能动脑筋创造出一种简便、实用的表示方法呢?”
第一组发言人: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全写完,所以只能抓住它的特点写一部分,我们的写法是0.3333、6.416416。

师:说得挺有道理,大家怎么看?
生1:第一小组的想法不错,但写法不好,如果那样写的话,循环小数不就变成有限小数了吗?这样写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有限小数就混淆了。

第一小组的组员:我们在小数的后面加个“等”字就行了。

生2:不太好看,再说写字也挺麻烦的,还不如在0.3333、6.416416
这两个小数的后面加“……
案例中,教学循环小数中循环节的表示方法时,教师采用了再创造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个性潜能、独特创意得以充分发挥,虽然费时较多,但教学过程并不因此而显得冗长和乏味,而是丰厚、实在、精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学生的再创造源于自己对问题的切身感受,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充分激活;其次,最佳方法不是来自教师的简单告诉,而是学生费了一番脑筋与经历了“周折”后得到的;第三,学生经历了反思评价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有时轻松地笑,有时苦苦地想,既有兴奋之举,也有沉默之态。

教师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而是积极关注学生思维的运行状况,致力于学生思维潜能的激发。

由此可见,教师要经得住课堂上的沉默。

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凝神思索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课堂需要静思默想的时刻。

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教师既要让课堂“活”起来,又要让课堂“静”下来。

因为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它内涵丰富多彩,足以让每一个学生收获甚丰。

智慧在寂静中酝酿,在阐述中闪烁,在争辩中凝聚。

课堂静的是外表,动的是内在。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值得我们教师静静地回味。

三、自主探究应该有“一波三折”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

从理论上讲,既然是自主探究,就意味着学生将面临挫折与失败,有可能花费了时间而结果却一无所获。

但事实上,现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是无往不胜的,无论是公式的获得,还是计算方法的获得,学生总是一帆风顺,整个过程简约而高效。

对此,有学者提出:“既然是‘自主探究’,课堂能否体现一点挫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现在的小学生并不缺乏愉快的体验,他们缺的是‘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体验,缺的是‘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体验,缺的是‘并不总是成功’的体验”。

经历一点挫折,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学校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用一条直线把含有长方形水池的平行四边形菜地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中,就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力量,老师深入到小组内与学生同学习、同讨论、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引导,在得出规律后,再一次开展合作学习,通过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学生探索到“只要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就能平均分成两份”的规律,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获得了成功的心理感受。

总之,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的真诚交流。

一个个问题的抛出,一个个思维高潮的迭起,使学生沉浸在研究讨论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