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更加精彩灵动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同样,一个教师授一节好课也并不难,难得的是节节精彩,堂堂生动。
一个有着十几年教龄的教师,面对的是已被讲过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的教材,早已是轻车熟路,没有以前那样的饱满生动、富有激情。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呢?需要教师本人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使自己的课堂不断向高层次迈进。
一、抓住教学细节,做好课堂行为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是个人的教学思想需要,更是教学活动的再生产,要做到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
如在讲世界历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相关的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看插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劣势,如同盟国的优势是德意奥三国位置相邻,可形成整体;其优势也成其劣势,可能会使其受到英法俄的东西夹击。
协约国,英法临海,好控制海上局势,与俄国一起,可造成对同盟国的夹击之势。
而这优势也恰好是弱点所在,它们相距甚远,难以单独对付或抵挡同盟国的进攻。
如此,将地理知识渗透其中,会使学生感觉处处皆学问,没有无用的知识。
再如,台湾问题,学生的印
象就是祖国的宝岛,物产丰富,学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签定的《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用意何在呢?此时,要让学生会反思会解释,会用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
出示地图,可明显看出,台湾岛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位居国际海洋运输线上,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很多,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地下,近海海洋资源丰富,西部海岸是海盐主要产区,素有“祖国东方盐仓”的美称;重要的作物有水稻、甘蔗等。
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日本对台湾的侵占,控制了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为以后进军南亚及南太平洋,称霸世界取得了地理优势。
此时,学生做恍然大悟状。
这些课堂的细节,是教育智慧,更是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或教学日记。
二、联系知识点,比较中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中教师时常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的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提高课堂效益。
如台湾问题是当今的热点问题,能否从政治方面,用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呢?首先,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必然受到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同样,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众所周知,甲午中日战争有清政府的失败和其自身政治腐败的原因,但也有英、法等西方列强纵容日本的外在原因。
但需要注意
的是,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相结合,应该做到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再如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山东为何争夺的如此激烈,日本甚至以不签字退出巴黎和会做要挟?如果把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为何在东北”这两个问题比较思考,很快就能发现,当初日本侵略势力在中国东北、山东半岛的渗入,为以后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取得东北霸权制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三十年代初日本大举入侵东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知识点的比较,提高了学生的思辩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智慧。
三、强化学科联系,做到知识融会贯通
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思维活动。
如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书中提到的几个代表人物,其中包括鲁迅先生。
为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我适时地讲了鲁迅笔下的几个人物,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使学生真切感悟到新文化的活力与影响。
再如学生在接受中国历史知识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适时用语文中学到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毛泽东的诗词、历史典籍等都可以拿来展示,过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那些文字也开始与师生对话。
学科知识的巧妙融合,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教和学都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因此,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可以在教授、探索的过程中多些反思和理解,多些沟通与交流,多
些融汇与渗透,多些发现的眼光,这样不管教和学,都可以再精彩些,再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