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评价目标】1.认识高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把握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2.把握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3.能够结合实际正确理解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关键。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教书育人。
教师要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是开展科学研究。
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站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的改造。
三是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应当运用已掌握和创造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学,科技咨询,培训人才,推广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等形式,直接为社会服务。
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二)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
特别是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要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知识。
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
(三)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高校教师只有把自己看成是组成教师群体的一分子,协作共事、默契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出色完成教学研究的任务。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校教师的培养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为高等学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
教师培养中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环节。
(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师应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应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要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要抓紧抓早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立足国内、着眼实践,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
(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是提高师资水平、办好高校的战略之举。
“名师出名校”,一个学科有几名学术造诣深的教师,可以形成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群体,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应具备以下素质:其一,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其二,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其三,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其四,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三)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应落实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或培训,在高校推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等。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职务结构指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
一般来讲,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其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即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务所占比例较大,这样才能适应高水平科学研究及教学的需要;对于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其职务结构常常是“卵形”结构,即中级职务——讲师所占比例较大,而高级职务和初级职务所占比例较小;而对以教学为主的专科学校而言,其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以加强教学的力量,避免高级职务教师过量造成浪费。
2.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最后学历构成状况。
我国高校要加快研究生培养的速度,为高校输送更多高学历的教师;对于高校中不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他要求他们报考在职硕士生、博士生,或在职进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主要课程。
3.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年龄的分布状况,包括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数的情况。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较为普遍的年龄老化现象,应大量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从教,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步降低高级职务的平均年龄,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4.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归属不同学科、专业的比例状况。
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宽专业、双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拓宽专业基础,打破学科、专业间的界限,选拔、培养具有宽厚专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教师,鼓励高职务、高水平的教师开设基础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为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结构,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
通过聘任,使教师能够到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学校能聘任到自己想要的教师。
增强学校间对人才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引导、鼓励教师在不同学校、地区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
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
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大学生内分泌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
再次,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一)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1.观察力大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了相当水平,观察范围较前也有扩大。
2.注意力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地完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3.记忆力总体上,高校学生的记忆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都已发展完善,整个记忆以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
4.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完善。
(二)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三)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因而有可能导致自我的矛盾;●高校学生自我意志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五)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气质和性格逐渐完善和稳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理智情感特征。
但要注意气质和性格中的消极因素,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即大学生比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对时代精神的感受更为敏锐,他们比一般成人更容易体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
(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指大学生群体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动,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群体行为。
(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包括新、老生之间,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之间,来自不同地区学生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一)新生阶段从入学到读完一年级是新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并逐步适应大学生活的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之中,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渴望温暖和友谊;●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二)二、三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从二年级初到三年级末,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也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进入大学生活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层次差别日益明显;●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
(三)高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从进入四年级开始到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期,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此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和理智地对待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