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怎样教好初中生物

浅谈怎样教好初中生物

浅谈怎样教好初中生物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连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对身边的事物都很陌生,几乎不认识。

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

今年初中生物教材有变动,教材中附了些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特别是植物,我们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特征来识别植物。

而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反应出来,特别对一些较低等的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只看图是不能掌握的,如水绵,这是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教材中附有图,但认识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学科活动,叫同学们亲自去采集,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中体会。

一、用实践学习生物
加强实验教学,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

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

③理论联系实际,如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

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二、研究性学习生物学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

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

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1、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

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
一臂之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究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
在发达国家,很多优秀青年科学家都流向生物科学已成为明显趋势,学习生物、农学、医学的青年数量急剧增加。

但我国的情况却相当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12所重点大学生物系的1066名教师里,教授:讲师:助教=4.8:3:1,原因是年轻的教师大批流失,这是因为生物学在发达国家倍受重视而在国内倍受冷遇的反差特别大。

就中学教育而言,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

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但是只要我们能从低年级(如初一、初二,甚至更早)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
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时再紧张的情况下,我也会尽量让学生多动手。

3、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看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

4、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集资料的能力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收到不少关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只是他们往往只了解到一些皮毛。

如在讲到转基因技术时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词的记忆印象上。

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围绕“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治疗”分组查找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自此,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资料的习惯。

5、结合时事,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6、感情交流,激发兴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特别好的话,正常来说,另一个人通常都会投桃报李的。

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师生之间。

教师对学生好,学生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

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轶事;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在讲七年级下册时,由于都是一些与人体相关的知识,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当然也是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

四、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

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

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

五、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六、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

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

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