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_石明国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_石明国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石明国、杨勇、赵海涛、常英娟、白亚妮、张学昕、刘凯)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石明国,杨勇,赵海涛,常英娟,白亚妮,张学昕,刘凯[摘要]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X 线学、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3个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制造的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产生对本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

其人员结构主要由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和影像技术2支队伍组成。

建立、健全医学影像学的继续/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才能使现代医学影像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设备;新技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68(2010)04-0159-02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SHI Ming-guo ,YANG Yong ,ZHAO Hai-tao ,CHANG Ying-juan ,BAI Ya-ni ,ZHANG Xue-xin ,LIU Kai(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jing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 is composed of three stages :roentgenology ,radiology and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gnce.Its development depends o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ich promotes progress in this subject.Its personnel consists of two groups.doctors for diagne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technicians operating facilities.To establish and modify the system of step/lifelong education,and enhance training specialized personnel,can devolops increasingly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equipment ;new technology1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特点(1)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医学影像学专家刘玉清教授曾高度概括指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经历了X 线学(1895年~20世纪40年代末),放射学(20世纪50~60年代末),现代医学影像学(20世纪7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3个发展阶段[1]。

(2)纵观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得益于新的设备、器材、器具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进展。

谁掌握了新的仪器设备,谁就有新的方法;有了新的方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或视角对传统意义上的一些疾病或疑难杂症作出一些新的发现,进而推动影像医学诊断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产生和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为人类提高疾病的诊治和认识能力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

放射介入诊断和治疗与外科、内科微创技术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临床亚专业如心脏内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等,也纷纷加入到了放射介入诊断与治疗的队伍行列。

(3)现代医学影像学随着现代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及生命科学的进展而产生革命,成为一门介于医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的边缘学科。

20世纪70年代CT 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数字化影像的新阶段,接着磁共振成像(MRI )、放射性核素成像、超声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和数字X 线成像(CR 、DR )逐步兴起并应用于临床。

事实上,医学成像技术不仅有图像的产生,还包括图像的处理、显示、记录、存储和传输,从而为图像存储和通讯系统(PACS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没有CT 、MR 、DSA 、CR 、DR 、PET-CT 等现代化医学设备的研制成功及临床应用,就没有数字化影像的形成。

现代医学影像学属于设备依赖型专业,学科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制造的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产生对于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现代医学影像学人员结构及职业素质特点(1)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

现代医学影像学以高科技为基础,为人类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诊疗服务。

其人员结构主要由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和影像技术两支队伍所组成。

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

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相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研究,根据影像信息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2]。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各自完成相同专业不同侧重面的工作。

(2)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从事医学影像学的人员文化程度低,职业素质特点基本是由“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少数到上级医院进修。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职业素质通过学历教育(专升本、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博学位、在职或委培研究生)、博士后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得到大幅提升。

现代医学影像学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三维成像研究,使立体辨思成为主导观念;要求人们必须对医学图像多视角认知、全方位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

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影像学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二级以下医院引进大型设备后,由于人才的缺乏和应用水平的低下,使很多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处在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订购的临床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应用,造成资源浪费。

3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3.1成像设备的发展从新兴的三大医学影像设备(CT 、MRI 和PET-CT )来看,CT 发展相对最快,已从形态学检查设备,逐渐发展为形态结综述General Review·159·配合,其研究必将继续深入和日趋成熟,临床应用亦将会愈来愈广泛,并有望成为常规诊疗技术之一。

[参考文献][1]Townsend D W ,Carney J P ,Yap J T ,et al .PET/CT :Todayand to -morrow[J].J Nucl Med ,2004,45(S1):2s-14s.[2]程诤.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概述[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3):48-49.[3]张煜,刘哲星,李树祥,等.医学图像信息技术的发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23(4):202-205.[4]Beyer T ,Townsend D W ,Brun T ,et a1.A combined PET/CT scan -ner for clinical Oncology[J].J Nucl Med ,2000,41(8):1369-1379.[5]文明,李少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3):223-224.[6]李伟,朱学峰.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7):1126-1129.[7]卢健,胡志忠,杨如乃.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27(4):163-167.[8]巴本东,吴晓娟,王磊.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概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4(4):28-30.[9]Townsend D W,Cherry S bining anatomy and function :the path to true Image fusion[J].Eur Radiol ,2001,11(10):1968-1974.[10]董伟军,樊养余,周明.基于小波升格式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5):185-187.(收稿:2010-01-30)合功能甚至组织成分分析的仪器设备。

如“宝石”CT 能谱成像。

磁共振成像则向着高磁场方向发展,3.0T 场强的磁共振已广泛应用,7.0T 场强的磁共振也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PET-CT 则是不同成像设备之间图像融合方法的典范,在此基础上,相信将会有PET-MR 等不同设备图像融合的专用影像设备面世。

三维动态DSA 、热成像CT 、四维超声显像、器官专业影像诊断设备(心脏、神经、关节、介入等)也快速发展。

3.2分子影像学诞生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

生理成像技术(新的特异性造影剂研究等),功能成像技术(脑功能成像等),代谢成像技术(肿瘤诊断)、基因治疗技术(介入导入治疗),已影响到影像学科诊治及基础研究的方向。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将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研究。

3.3成像技术与显示技术的发展以成像为基础的手术模拟技术(内镜手术、肝叶切除等)、三维仿真技术、仿真内窥镜技术、血管成像技术、水成像技术、图像融合技术、频谱技术、实时三维技术、肺、脑功能成像等新的成像技术不断涌现。

软拷贝阅读即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已逐步普及,就X 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根据诊断需要,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3.4网络影像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科学的进展,影像学的数字化,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 )和远程放射学、进而远程医学系统,智能型计算机和工作站,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CAD )和治疗等的进展和实用化,使“网络影像学”(network imaging )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人),亦将应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操作[1]。

4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对策(1)目前,我国医学影像学科,特别是二级以下医院的医学影像学科人才素质不高、学历偏低、人才断层、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

严重制约和影响本学科的发展,加强医学影像学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尽快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是当务之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