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曲折中发展
1.(1)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 ,同时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打乱了正常的 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 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 上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历史学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 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 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 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 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2.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
(1)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
(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促进了教育改革步伐。
3.迎接挑战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教育措施
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 教育工作,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 正,整顿恢复教育秩序,恢复中断十 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 导尊师重教。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 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 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 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 ,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 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 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 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 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 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 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 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 战。
(2)措施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 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的发展;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 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的接班人。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 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 宿生生活费。
历史纵横
1989年10月,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 工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帮助因家庭 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完成小学学 业,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希 望工程”得到了广泛响应,很多企业和个人 积极参与,涌现了孩子捐出压岁钱、老人 捐出退休金的感人事例。到2006年5月,“ 希望工程”共接受社会捐款超过30亿元,捐 建希望小学12559所,救助农村失学儿童 289万名。
课堂小结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 ;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也 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促 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 态。
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
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
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 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example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 权威
3.影响:
(1)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2)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 大了。
二、是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 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三、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以培养少数民族干 部为首要任务,同时加强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 育。大大促进民族地区的建设。
3.成果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 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 发展。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
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2.概况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 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 ;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 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2)制定方针
一、是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将德 育放在重要位置;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 得到较快发展?
答案提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 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 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 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 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