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句子衔接专题训练

中考句子衔接专题训练

句子衔接专题训练(一)看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一致例1.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A.但终于他的父亲带走了他。

B.但终于让父亲把他带走了。

C.但他的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D.但他的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解析】从叙述的是角度看,本题叙述的对象是“他”,插入句也应是同一对象,这样全句才能保持统一。

再者,从施动和受动的角度看,插入句应为被动句,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只有A项,显然,解答这个题目应从话题是否统一,对象是否一致着手。

例2.沙暴像魔鬼,它无情地摧毁前进道路上的所有东西;但它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雕塑家”,,令人惊叹不已。

A、一些岩石和地面常被沙暴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B、各种各样“艺术”形态的岩石和地面是被沙暴雕琢成。

C、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D、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是沙暴。

【解析】以上选项只有C句的主语“沙暴”与语段前句的陈述对象相同,因此填入C句后可使语段连贯,中心集中。

(二)看前后是否照应例3.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

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

所以,,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A、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C、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D、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

【解析】语句要前后照应,上递下接。

这段话前两句分别讲了对待不同知识的两种态度,后两句应与这两种态度相照应。

所以,横线上填的应对应第一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应选C。

(三)看句式是否整齐例4.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

飘动的黑发,_________,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他们的歌声和笑语……A.清澈的眼神,鹿一般轻盈的脚步,腮边的红晕像两朵花B.鹿一般轻盈的脚步,眼神的清澈,花一般清新的红晕C.清澈的眼神,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D.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眼神【解析】要注意前后语言表达的特点,尽量在句式上保持整齐和谐,以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

“飘动的黑发”是偏正短语,观察选项可知紧跟其后的应是偏正短语“眼神的清澈”,这样排除了B、D。

前面的句式一致,后面的句式也应一致,这样就知道应选C。

例5.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现眼,却能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C、不现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解析】该语段横线后的句式为“虽……却……”的转折形式,选项只有A句与此句句式一致,填入后能使句式整齐,文意通畅。

(四)看语意是否连贯例6.电磁波辐射的最大危害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

__________。

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污染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地损害着人体。

A.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B.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C. 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D.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解析】上下句语意要保持连贯性。

首句说的是电磁波辐射是无形的,而后一句说的是过量的电磁波强辐射,前后并无承接关系,用“既然如此”显然不衔接。

这样排除了B、D,再根据后边说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大量存在,可知应选A才能保持前后语意连贯衔接。

(五)看逻辑是否合理例7.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阁。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的林海,,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A、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芒B、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成列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解析】语段有时在内容上还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逻辑思维上应合理。

语段写的是登上峰顶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辽阔、深邃的林海,这样的景色是面上的景色,而不应是点上的,所以不能细写某一棵树、某一种树或某一部分情状。

答案应选B。

例8.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芝麻儿。

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

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它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以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不会征服自己的。

【解析】这是一个包含对比关系的文段,即以山形与人的精神作对比。

只有B 项符合文意。

这类题的特点是:句子间包含因果、条件、递进、对比等逻辑关系。

对于含有这些逻辑关系的文段,要辨明其逻辑关系,把握文段中心,根据已知项的特点,去推断衔接句。

(六)看语境是否一致例9.。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题中“坟地”“残碑”“枯水”,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A项“五彩”“夕阳”“烘炙”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谐,故A、D项要排除。

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糊”就显得不合清理了,不能做答案。

只有B 项,“冷”“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

(七)看“句式关联”例10.命运,其实是最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D、让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解析】原文中前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命运”,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强者”,之间最好用一个兼语句,使前后两个句子关联起来,答案应为D(八)看“音韵和谐”例11.(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

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简析:“飞动如闪电”,以视觉形象沟通听觉形象;“高亢如天风”,从听觉角度写声调高。

“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分别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跟前两句交叉衔接。

“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承前面短句“北平郊外”,形成“短短——长长”的节奏,亦与下文的节奏相应,答案应为D)二、练习题1.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被从床下拽出来,送到幼儿园。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角度。

文段是以“小明”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因而衔接句的叙述角度就必须也以“小明”为主语,据此就可以排除A、D两项。

“小明”是“拽”“送”两个动作的接受者,从句式角度看应该是用被动句,据此可以排除C项而选择B项。

这类衔接题的特点是: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解这类题,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角度,并据此选取合理的表达句式。

2.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不过仍旧回到“风景”吧: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_________A.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是不值得怀念的啊!B.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难道是不值得怀念的吗?C.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D.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根本就不值得怀念!【解析】文段所提供的前一个句式是假设语气的反问句,后面还有一个提示性词语“再者”。

由此可以推断,衔接句应是类似的句式,根据句式对应的原则就可以排除非反问句式项A、D。

B、C两项比较,从句子结构和语气两方面考虑,B 项与前一个句子缺少相似性,而C项则极其相似,所以选C项。

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中包含有某种句式,要求衔接相同或相似的句式。

解这类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间的对应关系,由已知推未知,选取符合文意的衔接句。

3.与下面句子衔接合理的一项式门前是一条河_______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

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个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

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

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

山门里是一个穿堂。

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解析】这是一段以空间为序组织起来的文字,介绍河边的景物。

根据空间转移的连贯性,B项叙述紊乱;C项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D项的第一句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且后面的句序显得混乱。

只有A项,从内容的连贯、叙述的角度和句式等方面都协调一致,符合文意。

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以时间或空间的顺序展开叙述,前后有一定的时空联系。

解题时只要抓住这种联系就可以选出合理的项。

4.能与下面文段相衔接的句子是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解析】从给定的文句中不难看出有两个不同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注意到这两点,选择衔接的答案就是应能够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的一项。

再看给定的选择,A、D两项是完全否定的,C项则完全肯定,它们都不能照应前面的内容,当然应当排除掉因此,只有B项才是正确的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