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学校《校誌》(1925----------2006)序中心学校始创于民国十四年(1925 年),时属黔西县境内东区小学堂之一。
初时有教职员工3人,学生60人,至2006年止,有教职员工68人,学生1320余人。
教职员工是创办初期的22倍,学生是创办初期的22倍。
在近80年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与飞跃。
学校的发展史,是中心教育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缩影,折射出中心教育人的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与不懈探索。
《沙土镇中心学校校志》是学校历史中的第一本校志,她的问世,既是学校向广大师生进行热爱学校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又为家长、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历史提供资料。
她既可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又可为后人办学留作借鉴。
本校志主要记载了1925年至2006年81年间学校发展的历程,在建国前的24年中,在国势衰弱、国民经济落后的大背景下,学校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学校只有100名学生,10名教职员工。
1956年,学校开始办高小,规模扩大,有教职员工12人,学生250人,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1993年——2006年,是学校飞跃发展的十四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人数增多与教学设施不够的矛盾突出。
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心下,校园、校舍面积不断扩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了一栋三层教学楼,2004年3月中心中学选址吴家坡,同年7月破土动工,2006年9月竣工并交付使用;2005年9月中心幼儿园在中心外环路落成,中心学校一分为三。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学校始终致力于教书育人、教研兴校,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动力,学校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涌现出了一批批好教师。
近年来还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求实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办学理念。
回顾总结过去是为了发展开创未来,学校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亟待提高,教育观念也须转变,这些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本校志编写过程中,得到镇志办的领导的关心,退休老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这里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魏贤华二00六年九月第一章概述中心学校创办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校址座落于中心上街背后。
设在所修的江西庙里。
此庙修造为木柴高架、盖瓦结构,有正殿和与之相连的前面左右两个廂房。
廂房分上下两层,各有教室两个,每个教室靠正殿处上下又隔有两个小间,作教师办公室或宿舍之用。
正殿和两个廂房围成一个小天井,可以用来平时学生站队集合。
天井往前再下七步石梯,下面有一个简易的篮球场。
占地面积520平方米。
当时整个江西庙的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因此江西庙成了一庙两用,又供菩萨,又办学堂,校名为“达善”学校。
由当时黔西县东区保卫团团总王正荣任校长。
至今有当年立的碑记为证。
学校初办时大体有学生60人,教师有杨宇生、张鹏生,彭泽生。
这三位先生学问好,人称饱学夫子,且教书认真负责,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曾流传一句“三生有幸”的佳话。
这样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1927年,由熊渭清任校长。
学校是从越办越好的方向发展。
有来自源村,普惠、沙土,翁贡、后山等地的学生读书。
学生增到140人在右。
老师有:何中培,朱汝恒,熊绍武等九人,学校买了铜鼓、铜号、自鸣钟,油印机,脚踏风琴等。
当时的乡村学校能办得如此,实很难得。
后熊渭清考取贵州大学去读书。
1930年由何中培任校长。
教师有聂泽高,熊绍武等九人。
办学境况不如熊渭清时期。
1932年聂泽高任校长。
学生已降到80人左右、教师只有五个,有明显退步趋势。
1933年,王树芬任达善学校校长,教师有王良儒,王朝选等六人。
学生80人左右。
算是维持现状。
1934年李炳轩出任达善学校校长。
他是中心地方人称的李老太爷。
但并非想象的那样,能把达善学校振兴起来。
教师有王元杰、王元富等六、七人,学生徘徊在90人左右,未见多大起色。
1938年,黔西派了徐文达来任校长。
王大本任教导主任,都是黔西人。
教师有沈月秋,余昌海等五六人,学生仍保持在80人到90人之间。
1939年,潘可人任达善学校校长。
教师有陈建华,钟维新等人,这期间学校仍办得不好、差点垮台。
当时的区长申良久在一气之下,将潘可人捆绑起来,进行严肃处理,撤去校长之职。
1941年何相汉任校长,教师有王高举,王文伦、王文汉,李安珍等十人。
学校一度兴旺起来,学生上升到150人左右,学校四周修了围墙,能开展一些简易的文体活动,如打篮球、短跑、跳高等。
校风、学风一度较好,后因何相汉治校有方,调到沙土乡当的乡长。
1943年杨白恒任校长,教师有张显朝、邹森云、潘泽能,潘泽文等。
此时学生又降到80人左右。
又是退步境况。
1944年陈维凡任校长,教师有张显朝、王开朝、曾品荣,汪代珍等人。
学生增到90人左右,起色不大。
1945年汪坤义任校长,教师有何启仁,杨远光,孔宪文等。
学生在90人左右徘徊。
1946年潘泽伦任校长,教师有邹森云,张显朝、何堂明,罗启发等人。
学生仍维持在80至90人之间。
1947年,刘德裔任校长,教师有罗启发,何堂明、何云光,陈良儒等。
学生也只在90人左右,如此维持到解放。
解放后,1951年达善学校更名为中心学校。
由沙土派一名女教师杨秀英任校长。
许基恒任教导主任。
教师有张金华,赵永乔,陈绍伦,何开富,付宗惠,涂大恩,陈月芬,王代贤等10人。
学生增至100人左右。
1952年张兆谦任校长,许基恒任教导主任,教师有:王代贤、陈月芬,刘西士,付宗惠,张金华,何开富,陈绍伦,邹森云等12人。
学生增到120人左右、但一直都只能办初小,从1925年到1955年整30年间,学校就一直办在这个庙子里,未增添校舍。
从1956年起开始办高小,张兆谦任校长,赵永乔任教导主任。
这年在原江西庙这个老学校的背后征得一块土地,新修砖木结构教学楼一栋,分上下两层,共六间教室,只是房屋建筑质量不过关,没过两年就成危房。
此外,在新修的教学楼和老学校之间,还征得一块地大约1280平方米平成土坝子,作为学校的活动场地。
这样基本满足当时学生人数增到250人之需要。
1957年整风反右,张兆谦,赵永乔均被划为右派,由蔡文学暂时代理学校负责人,到1958年上级调熊祖益任中心学校校长,杨朝忠任教导主任,此时教师人数增多,有黄天学,黄文昭,刘德裔,张连书,欧光前,洪顺达,肖方贤,胡星志,刘德佑,刘德礼等16人,教师分公办和民办,民办教师的工资来源于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入学报名专项收取。
学生已增到350人左右。
时逢大跃进时期。
因中心地方修了人工花滩河水渠,造福于地方百姓,上级倡导,地方拥护,将中心学校改名为花滩学校。
直到62年熊祖益病故。
1963年蔡文学任花滩学校校长。
刘德佑任教导主任,曾兴国任总务主任。
教师有何开富,穆文修,张继华,张连书,姜强明,苟相君,王相书,吴孔士,陈仁举等18人,学生近450人,教学秩序正常,校内或校与校之间经常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和文体活动。
1964年,上级拔款一部分加之地方当时的中心、水沟,同心三个大队自筹部份资金,又在老教学楼背后那块活动场地的东面新修教学楼一栋,分上下两层,共6个教室,此外,还一鼓作气,将1956年修的那栋已成危房的教学楼改二楼为一楼,这样教室不够的局势得到了缓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当权派靠边站,由所谓什么革委、临时领导小组,贫管会,工宣队等走马灯似的轮流当权执政。
教师学生各拉一派,大闹派性,无法统一。
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其间,杨家均,赵寿益等当过临时负责人。
就这样一直维持到1970年初。
1970年赵寿益任花滩学校负责人,文革尚未结束,谈不上什么领导分工,只是曾兴国负责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教师有何开富,陈义芬,穆文修,王相书,陈仁举,,姜强明,张继华,苟相君,吴孔士等18人。
此时小学开始附设带帽初中班,但派性劣根依然存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教师之间,思想难于统一,不能很好地团结工作,教学秩序不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派代祖旺任花滩学校校长,毕荣书任教导主任,曾兴国抓总务工作,教师有何开富,赵寿益,汪代先,魏继善,陈仁举,姜强明,肖清河,吴孔士,苟相君,曾益芬,何启芬等20多人,于1976年还顺应历史潮流,学校办起了《五·七》中学(即初中毕业后,留校继续读书两年,其实就是当时甚行勤工俭学或半工半读之类)。
当时上级的精神是学制两年,毕业后以高中毕业的学历看待。
但这个“五·七”中学办的为时不长,只一届就未能继续办下去,此时中小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已达700多人,成了人多为患。
办学条件相当差,教室里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无座位,用些木板靠在砖头上就成了简易的桌凳。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四个班实行读二步制来缓冲无教室的困难。
教师无宿舍,就这样一直拖到1978年代祖旺调走。
1979年,汪代先任花滩学校校长,魏继善任教导主任,肖清河负责财务管理,通过多方努力,自筹资金修一个教室,解决小学一年级长期二部制的问题。
并在每学期所收的学杂费中挤出部分钱,逐渐增添一些桌凳,此时学生人数已增到750人,教师30多个,学校教学秩序比较正常。
经常开展各种形势的教研活动。
文体活动。
初步建立了一些常规管理制度,到1982年汪代先同志因病退休。
1983年魏继善任花滩学校校长,李崇德任党支部书记,陈远礼任副校长,先后由何开富,汪贤坤任教导主任,肖清何任总务主任。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还逐步完善,加强了教师工作责任感,教学秩序正常。
1985年花滩学校又更名为中心学校,当年全县农普教工作试点在中心学校开展,乘迎接省、地检查验收的东风,1986年撤掉原江西庙旧校址,上级拔款6.3万元,新修了有三层楼,9个教室的教学楼,由此,基本解决了学校的一无三有(即: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学校有厕所)。
通过近两年各方面的努力,1988年10月,省、地检查验收过关。
1990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打了水泥球场,在校园内植树种花,美化校园,教学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
从1985年起,中心学校遵守自己《求实拼搏,自强进取》的校训,全体师生努力拼搏,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学校工作逐年有新的起色。
1992年撤并建后,中心学校再度更名为花滩学校,承沙土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拔钱为中心学校安上了自来水,后于1995年又再度将花滩学校更名为中心学校。
从1990年到1997年,中心学校一直保持教师(公民办)42人至48人。
学生数(中、小学)1100人,学前2个班,小学12个班,初中5至6个班,为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全体教师不懈努力,学校升学率不断提高。
1992年和1993年学校获镇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4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一名,1995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