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基础》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概念:(1)起源:在我国,“教育学”名称最早出现在1901年王国维主编《教育世界》。
(2)内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人文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2.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孟子:主张“性善论”。
(3)墨家:依据知识的来源、内容和程度,把知识分划分为七类:知、闻、说、亲、名、实、合、为。
(4)战国后期:《学记》,中国乃至全世界教育史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美德和知识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要使其成为现实,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即教育者通过问答、诘难,使学生陷于矛盾,承认自己无知,然后引导学生经过思考逐渐修正意见,从而获得真知。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肯定儿童发展的可能性,重视直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训练,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倡导因材施教等。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论演说的演讲》里,这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5.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主要标志有:(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6.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1)教学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2)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7.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被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
1762年,他出版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1)强调“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认为“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坚决反对传统教育压抑儿童的天性,抹杀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把儿童看成小大人,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
(3)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天性,培养“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自然人”。
(4)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8.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2)代表作:狄尔泰《关于普通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3)主张: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方法和实验教育的定量方法。
(4)观点:a.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b.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c.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与“唤醒”。
(5)不足:思辨气息浓厚,对许多问题的论述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对现实的教育问题的解决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因而制约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发展9.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说:(4)需要起源说:10.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11.现代教育的特征:(1)现代学校教育日益普及。
(2)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日趋完善。
(4)现代教育具有显著的商品性。
(5)现代教育具有突出的科学性。
(6)现代教育的变革越累越频繁。
12.教育的定义:(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指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1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关系1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1)未成熟性。
(2)能动性。
(3)受动性。
15.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16.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主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17.人力资本:(1)提出者:舒尔茨。
(2)内涵: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经验、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3)地位: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的资本。
(4)核心:提高人口质量。
(5)主要部分:教育投资。
第四章教育目的18.教育目的的概念:(1)广义: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或结果的期待。
(2)狭义:由国家确定的教育应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
19.教育目的的结构:(1)层次结构: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对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
也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础、最具体的目标,教学目标有次序地渐进和积累是向教育目的的不断接近,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保障。
(2)内容结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由两部分组成:1对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决定,即对受教育者在智能、体能、品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提出要求。
2对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培养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集团的利益服务。
从受教育者的发展角度讲,这两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活动角度讲,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显然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
20.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1内涵:指以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根基,以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2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永恒主义者赫钦斯、阿德勒、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罗杰斯等。
3基本观点:a.教育目的是由人性决定的。
b.实现人的精神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
c.强调自我生成,追求自我实现。
(2)社会本位论。
(3)折中调和论。
(4)辩证同一论:1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的教育目的观。
2基本观点:a.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的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的创造者。
b.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c.强调教育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方向性:确保教育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劳动者:我国教育要培养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现了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规定。
(3)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
(4)培养独立个性: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形成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22.正确处理“五育”的关系:德智体美劳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人的素质的不同方面,因此,“五育”各自相互独立,各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五育之间并非互不相干,也不是单纯的并行排列次序,而是相互之间有制约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其中,德育是灵魂,其导向、统帅作用,保证教育的大方向,智育是核心,为其他各育的开展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不可或缺。
第五章教育制度23.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1)重视幼儿教育并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接近。
(4)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
(5)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25.癸卯学制:(1)制定人:张百熙、荣禄、张之洞。
(2)时间:1904年。
(也称1904年学制。
)(3)著作:《奏定学堂章程》。
(4)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
(5)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形式上照搬日本,同时保留了封建教育的残余。
)26.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第六章课程27.课程:(1)起源:课程史上,1918年,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一次概念化的起始。
(2)三种涵义:1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界定: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2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a.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b.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3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来界定:a.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e.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28.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他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
(2)活动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2)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