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建筑史课程作业

外国建筑史课程作业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解构主义徐腾[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一种很具有先锋派特征的建筑新思潮——解构主义。

这种新兴的建筑思潮具有十分大胆的创新姿态,它部分依托解构主义哲学的思想,运用破碎的构思和非线性设计的手法,或者在结构的表面和明显的非欧几里得哲学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

本文笔者将从解构主义的定义和缘起、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其与现世社会的交互影响等方面来阐述自己对“解构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解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一、绪论1.解构主义的缘起和定义1.1 解构主义的哲学背景十九世纪末,尼采对传统西方思想进行批判,宣称“上帝死了”,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带动了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解构主义哲学思想于60年代在法国兴起,身为解构主义领袖的雅克.德里达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其后的这种思想就是在对结构主义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中建构起来的。

1.2建筑中的解构主义1.2.1解构主义建筑的缘起解构主义在哲学界的悄然兴起触动了建筑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形式与含义的讨论,解构主义瓦解了在西方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的权威性,它从理论高度为建筑师提供一种可能,那就是重新认识和评价传统对立的概念,如功能与形式、中心与边缘、整体与局部、动与静、表与里等等,以及给概念之间的对立关系新的启示与指导。

其次,建筑师在解构主义学说思想的影响下,极大地拓展了建筑活动的具体内容。

建筑师在消解后的“废墟”上用新的建筑语言体系搭建新的游戏规则,他们反对传统的、固执的理性观念,强调建筑应该重视个性的表达、尊重个体的“鲜活的”空间。

1.2.2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解构主义建筑思潮以一种十分大胆的创新姿态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登上西方建筑舞台,但正因为它本身的多元化,国际上对其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总体来说它部分依托解构主义哲学的思想,运用破碎的构思和非线性设计的手法,或者在结构的表面和明显的非欧几里得哲学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

它形成了一种新建筑创作的探索方向,对现代主义中的结构主义进行分解和破裂,达到建筑创新的目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中解构主义思潮的名称其实是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笔者在上文已经论述,还有一个则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俄国信封派构成主义的思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对解构主义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的层面。

二、解构主义的发展历程1.解构主义的兴起1.1推动解构主义兴起的两个活动谈及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就必须提到20世纪末期两个重要的建筑活动。

一是在1988年代6月至8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7人作品展,参展的7位建筑师分别是美国的弗兰克.盖里和艾森曼、法国的屈米、英国的哈迪德、德国的李伯斯金、荷兰的库哈斯以及奥地利的蓝天设计组。

“解构建筑七人展”中展示的大部分只是建筑师的一些图像和模型,并且大多只是处于创想方面,而不是实际建筑,不具备实现的可能。

尽管如此解构主义建筑师的集体亮相给当时的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解构主义建筑的潮流到来了。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是同年的七月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而在此之后,英国的AD杂志也1988年的3/4期为此专门出版了一个由主要参加者策划组稿的专集,刊名为《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在此次研讨会上,解构主义哲学成为讨论这一建筑新思潮直接的理论话题。

1.2解构主义兴起初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解构主义思潮兴起的初期,法国建筑师屈米和美国建筑师艾森曼是比较核心的两个风云人物,他们的建筑都颇具有解构主义哲学的意味。

1.2.1屈米和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是世界著名的建筑评论家、设计师,1982年,法国政府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进行了巴黎十大建设工程,参加竞赛的高手云集.其中不乏黑JII纪章、艾森曼、库哈斯等赫赫有名的设计师。

最终屈米突破常规的、设计受到评委的肯定,赢得了竞赛,屈米自此成为解构主义的核心人物。

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由原为供巴黎城生活的肉禽屠宰场改造而成的。

在设计中伯纳德·屈米采取打破传统公园的造园形式,构图被分为“点”“线”“面”等多个叠加的层面。

每图1 拉维拉特公园的轴测构成图个层面都互不干扰,各成体系。

他首先建立一个120M长度单位的方格网,在网格的节点上,他都放置了一个被称为“疯狂”的红色立方体小品建筑(图2),满足公园所需一些基本功能。

穿插和围绕这些“疯狂”,屈米组织了一个道路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公园的“线”的系统。

而在“点”和“线”之下,则是包含了广场、科学城、巨大的环形体和三角形的围合体的图2 单体建筑“疯狂”“面”的系统。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展示了屈米独特的才能,他用解构主义视角重新定义了园林的概念,传统的几何学形态的平面构图被他分解成为立体的、破碎的、混沌的意象。

散落的红色情景构筑物呈现出的多义性正好印证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图3 点线面系统的叠加1.2.2彼得·艾森曼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彼得·艾森曼在建筑界成名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是著名的“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

1988年参加了4解构建筑七人屉”.再次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彼得-艾森曼对现代主义产生质疑,并受到解构主义理论影响。

作品不再关注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破除了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表现出错位、消除二元对立等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如: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

图4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入口(上)图5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平面(右)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集艾森曼早期建筑研究大成的一个公共建筑项目,作品解构意味鲜明独特.整个建筑采用符号化的网格构件穿插,呈现出的是一个“未完成”的“非建筑”。

网格被艾森曼大量使用,并且是非矩阵式的,局部出现了错位。

弼格被刷成白色,在整个建筑上非常醒目,它们意象是旌工过程中的脚手架,永不拆卸的脚手架给人以未完工的臆想。

2.解构主义的盛期尽管解构主义中的建筑师在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作品问世,但总体看,20世纪的90年代出现的很多经典之作彰显出那个时代此种思潮的风头正劲。

2.1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弗兰克·盖里做过无数的建筑,他的建筑风格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弗兰克·盖里在197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妮卡的自用宅建成之后,他的作品才逐渐被人关注。

而1997年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落成才真正使弗兰克·盖里跻身为国际一流建筑师的行列。

盖里对传统建筑的反叛体现在他对解构主义随心所欲的表现彤式上,博物馆建筑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随手措建的积木玩具,完全排斥传统建筑中处处体现的严谨、整齐、和谐、有序的原则。

盖里对建筑的解构观念不光体现在外观上,内部结构也是消解的对象。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内庭也是那么不合“规矩”,你简直不能图6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全景分清哪是柱子哪是墙壁.到处都是灵动的线条,所有的构件都像是在开派对。

古根海姆博物馆还有一个最吸引人的特点.那就是波光粼粼的钛金属外衣,这种材质巧妙的表现出建筑“水”与“火”的双重性格,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实现了将二元对立的元素较好的统一,再次消解了了人们对于建筑外观的传统认识。

图7 博物馆入口盖里在同时期做得很多建筑如巴黎美国中心,尼德兰大厦(跳舞的房子)等都是影响深远的一些作品。

2.2丹尼尔·李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提起丹尼尔·李伯斯金大家都会联想起由他设计的战争或历史题材的博物馆、以及他的犹太人身份。

他曾经在美国库帕联盟建筑学院学习建筑,参加了1988年的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师联展.才受到广泛关注。

李伯斯金目前是西方建筑界炙手可热的明星人物,这跟他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不无关系。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始建于1992年,1999年建成开放,2001年正式开馆,是日前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博物馆。

有评论称,恐怕没有哪个建筑能比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更适合解构主义的表现形式了。

其建筑语言表现出来的的破碎、缺失、倾斜、干扰、压迫、混乱等等,无不与犹太人苦难沉重的历图8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全景 史相对应。

博物馆是连续弯曲的线形走势的建筑,这种线形的走向是随意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布局。

曲折的走向给人动荡、不安的感受,象征着犹太人苦难多变的历史进程。

李伯斯金在博物馆的墙壁上设计了一些条状的“洞”这些洞的排列毫无规则性可言。

当光线投进来,更显得空间的迷离、破碎。

“洞”的意味还代表着“缺失”,隐喻被屠杀掉的的几百万的犹太人,以及犹太文 化在那个阶段的空白。

图9 立面上的“洞” 图10 博物馆内部3.新世纪的解构主义建筑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更多的引用到建筑设计中来,这就更加有效的帮助解构主义大师们将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践。

3.1库哈斯的央视大楼在北京,由于奥运会的召开,整个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高潮,更是注入超强的活力,在这个背景下,一座由库哈斯设计的备受争议的大楼诞生了。

图11 新央视大楼1 图12 新央视大楼全景俯视图库哈斯设计的方案独特而大胆,看上去就像疯狂的巨型城市雕塑,当人们从四周不同的方向观察它时,它的形态是多变的,流动的.每个人都可以从各自的视解读它;同时,它又是矛盾的,两个楼体相连的悬空“阁楼”刺激着人的种经,挑战若地球引力的存在。

面对它,我们不得不再次刷新对建筑的认识。

3.2扎哈.哈迪德的广州歌剧院提到哈迪德大家并不陌生,她有很多作品已经在中国实践,而她在迪拜的许多作品,比如迪拜艺术中心、迪拜塔等都成为了惊世之作。

哈迪德的设计充满激情,追求突破,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更是不拘一格,新意独特。

图13广州歌剧院全景图14 歌剧院内景建筑的外观像极了被江水冲刷的两颗砾石,这两个石头一大一小,相互依靠,外表布满了极不规则直线切面。

广州“歌剧院的庞大体量并不靠传统的廊柱和横粱支撑,这也是有人称“非建筑”的原因之一。

消解了传统建筑构件,依靠丰富转折的墙体做支撑,解放了建筑的表现空间,使哈迪德可以任意的发挥她的想象,解构的观念给她带来充分自由的创作。

三、总结从以上笔者所罗列出的各个时期各个建筑师的作品可以看出,解构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多样的,生硬的对号入座似乎已经不能概括现代主义之后这些的创作思潮的指导思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解构主义的建筑实践一直在进行,人们对于它的争论也从未停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