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大纲】《外国建筑史》

【课程大纲】《外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外国建筑史(英文):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Foreign Countries 课程编号:14241020课程学分:2.5课程总学时:4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该课程以除中国以外的各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分为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两部分。

前者主要内容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筑,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和美洲的建筑,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资本主义初期的建筑,伊斯兰教国家的古代建筑,印度、东南亚国家及朝鲜和日本的古代建筑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具体生动的叙述和阐释建筑的发展;后者主要内容为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建筑文化发展的概况,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建筑与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建筑历史精华体现在今日时空之中。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1)解读历史:深层次阅读从古代到当代历史上出现的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识别各种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2)阅读理论:通过丰富的建筑历史脉络的展开,将各个历史时期有深远影响的建筑理论引入阅读,并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3)认知建筑: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再来认识建筑的语言,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也形成关于建筑作为文化现象的深层理解。

4)形成史观: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历史不是目的,传统将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未来。

2、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国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脉络和重要成就,把握西方建筑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2)掌握外国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基本构造、结构、技术特征;3)重点掌握外国古典与现代建筑典型实例的建成年代、类型、风格、特点及在建筑历史中的意义;4)了解当今外国建筑发展情况与学术思潮。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外国建筑史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外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要求了解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性质,了解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了解外国建筑史的学习方法和意义,了解不同类别的建筑的特征及相互差异性。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外国建筑史的发展特点以及中外建筑史之间的差异。

第一节学习外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方法的异同(1学时)第二节外国建筑历史的分支、分期及分类(1学时)第一部分:十九世纪末叶以前的西方建筑体系(20学时)第一章建筑溯源(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埃及金子塔的起源、型制和特征,掌握古埃及太阳神庙的起源和型制;掌握两河流域建筑的类型和型制;了解古希腊神庙的基本类型,掌握三种希腊柱式,掌握希腊建筑的典型实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金字塔的形成步骤,两河流域建筑的型制,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柱式的演变及雅典卫城中建筑特点;建筑单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西方古典建筑之源——古埃及古西亚建筑(2学时)一、古代埃及的建筑(1学时)二、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1学时)第二节古希腊建筑-雅典卫城-古希腊柱式(2学时)一、胜地与庙宇及柱式的演进(1学时)二、雅典卫城及其建筑(1学时)第二章艺术建筑(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希腊化时期的建筑实例;认识古罗马建筑的成就及著名的古罗马建筑及建筑理论;了解古罗马广场的演变过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券拱的结构形态,罗马柱式及建筑十书;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相互结合的关系。

第一节希腊化时期的建筑(1学时)第二节古罗马建筑-拱券与穹隆-古罗马柱式(2学时)一、古罗马柱式及券拱技术(1学时)二、古罗马城市及各种类型建筑(1学时)第三节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及广场的演变(1学时)第三章宗教建筑(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拜占庭的穹顶演变及其建筑特征;掌握罗马风及哥特建筑的特点;掌握哥特建筑的典型实例;掌握中世纪意大利西班牙建筑特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哥特建筑的实例及特点;社会变革对建筑影响;技术对建筑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廷建筑(2学时)一、早期基督教建筑及穹顶形式演变(1学时)二、圣索菲亚大教堂及东欧小教堂(1学时)第二节罗马风建筑(1学时)第三节哥特建筑(2学时)一、法国-早期哥特建筑-盛期哥特建筑(1学时)二、德国-英国-意大利哥特建筑(1学时)第四节中世纪意大利建筑及西班牙伊斯兰教堂(1学时)第四章西欧文艺复兴建筑体系(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征;掌握伯拉孟特、米开朗其罗、帕拉迪奥、维尼奥拉等人对建筑的贡献;了解古典主义建筑的实例及特征,了解巴洛克及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与实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艺复兴建筑及其特点;古典主义理论;理论在建筑中的作用;建筑师自身的修养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艺术的融合;建筑结构及装饰的关系第一节阿尔伯蒂、帕拉蒂奥的建筑理论(1学时)第二节手法主义建筑-文艺复兴时代城市与广场(1学时)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及建筑作品(2学时)一、建筑师即代表建筑详细介绍(1学时)二、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建造过程(1学时)第四节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建筑(2学时)一、罗马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城市广场(1学时)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学时)古代部分作业:1、关于古典、中世纪建筑以及文艺复兴建筑的典型实例与建筑细部的抄绘。

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读书报告:关于建筑师的修养;关于古典柱式;关于比例。

第二部分:西方近现代建筑史(20学时)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西方建筑(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思潮的起源、特征和典型实例;熟悉19世纪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的建筑类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与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融合,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第一节工业革命初期城市与建筑的变化(1学时)第二节古典主义的根据及理论(2学时)一、复古主义思潮及代表建筑(1学时)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的建筑类型(1学时)第三节城市建设的探索(1学时)第二章初期的新建筑(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欧洲新建筑的建筑风格及特点;掌握美国的建筑运动及德意志制造联盟;了解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建筑运动的特点以及材料的发展运用;建筑探索道路上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社会变革对建筑的影响。

第一节建筑探新与新建筑运动(2学时)一、探新的建筑先驱及艺术与工艺运动(1学时)二、新艺术运动及奥地利荷兰芬兰的探索(1学时)第二节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草原式住宅(1学时)第三节德意志制造联盟及混凝土的运用(1学时)第三章现代建筑的高潮(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建筑思潮的起源;掌握五位建筑大师的建筑及理论;熟悉立体主义对现代建筑形式语言的共享。

2.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现代五位建筑大师的成就及影响。

第一节社会背景及建筑活动概况(1学时)第二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流派(2学时)一、建筑技术的发展及表现主义派(1学时)二、未来主义、风格派及构成主义派(1学时)第三节现代派四位建筑大师及其代表作品分析(3学时)一、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1学时)二、柯布西耶与密斯(1学时)三、赖特及阿尔托(1学时)第四章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粗野主义、高技派、技术精美思潮;熟悉典雅主义、人情地域化个性象征化建筑观及作代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建筑观及代表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2. 教学重点与难点:现代建筑各流派建筑各自的特点、起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原因及后期发展。

第一节理性主义充实及粗野、典雅建筑流派(2学时)一、建筑发展的反复、理性主义充实倾向(1学时)二、粗野主义与典雅主义建筑流派(1学时)第二节技术精美、人情地域、个性、象征及高度工业化建筑流派(2学时)一、技术精美与人情地域化建筑风格(1学时)二、建筑个性及象征、高度工业化流派(1学时)第三节后现代及现代主义之后建筑思潮(2学时)一、后现代建筑起源、实例及未来发展(1学时)二、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1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及期末闭卷笔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考勤、作业及案例分析报告;期末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题目类型主要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绘图题及论述题。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体的30%,缺一次作业扣5分,缺勤一次扣2分,累计五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考试作弊或缺考以0分记,最终得分为60分以上方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教材1)《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罗小未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婉英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主要参考资料1)《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20世纪西方建筑》史吴焕加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弗兰姆普敦著,三联书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