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用杀菌剂基础知识(全)

农用杀菌剂基础知识(全)

杀菌剂概述一、杀菌剂的涵义广义:对病原菌有杀灭作用、抑制作用或通过间接途径控制植物病害的化学物质。

杀灭作用:杀菌作用,一定浓度的杀菌剂与病原菌接触使之生命活动停止,病原菌脱离杀菌剂接触,病菌生命活动也不能恢复。

与药剂浓度与处理时间有关。

抑菌作用:解除药剂对病菌影响,病菌生命活动恢复。

与杀菌剂毒力也有关。

杀菌作用的药剂对病菌影响(表现):现象:病菌生命活动停止,孢子不能萌发,但在此浓度下不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

代谢:阻止能量生成,阻止呼吸作用。

抑菌作用:现象:抑制菌丝生长,不影响孢子萌发代谢:抑制生物合成大多数保护性杀菌剂表现为杀菌作用,大多数内吸性杀菌剂表现为抑菌作用。

如多菌灵0.5µg/ml抑制B.Cinerea菌丝生长,但1000µg/ml也不抑制孢子萌发。

噻瘟唑对离体条件下的稻梨孢无作用;α-羟基丁酸,处理大豆,使其气孔关闭,防治锈病。

二、杀菌剂较杀虫剂发展缓慢的原因1.防治对象不同杀虫剂的防治对象是昆虫,寻找一个既能杀死害虫,又对植物无害的药剂较容易,因为昆虫与植物是不同的两界生物,一个属于动物界,一个为植物界,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远。

杀菌剂的防治对象是病原微生物,而病原物、真菌、细菌等植物病原菌先同属于一界生物即植物界,尽管目前已将真菌、细菌等病原物与植物分为两界,即菌物界与植物界,但它们间的亲缘要近的多,特别是一些严格寄生菌与植物是休戚相关的,植物本身的变化会影响到菌类的代谢,反过来菌类的代谢也会影响到植物的发育,菌体与寄主植物有同样的代谢过程和酶系统,因此杀菌剂的选择系数(生物体差异性)就比杀虫剂小的多,也就是说要筛选一个既能杀死或抑制病原物而对植物不产生药害的杀菌剂,就比筛选一种能够杀死害虫而对植物无害的杀虫剂困难的多。

2.寄生的部位不同病原微生物主要寄生于植物的内部,而害虫则是暴露在外部,因此一个好的杀菌剂必须渗入到植物体内方才能发挥作用,而杀虫剂则有所不同,没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也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要研制既能渗入植物内杀死病菌,而又不毒害植物的药剂,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不过这个问题随着内吸杀菌剂的发展,是可以较好地解决的。

一般杀菌剂对人的急性毒性比杀虫剂轻得多,但由于杀菌剂要求有较长的残效期,残毒等问题就比杀虫剂严重。

3.人们认识上的不足由于植物病害的特点和人们对病害的认识的不足,如病害在潜伏期往往症状不明显,人们对其造成的损失也往往估计不足,因此杀菌剂的发展总的比杀虫剂缓慢。

三、杀菌剂发展历史杀菌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是指古时期到1882年。

该时期主要是以元素硫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故称之为硫杀菌剂时期。

1705年,升汞(HgCl2)开始用于木材防腐和种子消毒。

1761年,Schulthess首次将硫酸铜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

1802年,Willam Forsyth 首次制备出石灰-硫磺合剂,并应用于防治果树白粉病。

2.第二个时期,是指1882年至1934年。

这个时期主要应用的杀菌剂是无机铜,所以也称之为铜时期。

波尔多液(Bordeaux mixture);无机杀菌剂向有机杀菌剂的过渡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34~1966年),是保护性的有机杀菌剂大量使用时期。

1934年,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福美类)的出现。

1942年,种子处理剂四氯苯醌,2,3-二氯萘醌。

1943年,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代森类)。

1952年,含有三氯甲硫基(—SCCl3)杀菌剂,如克菌丹问世,随后又出现了灭菌丹。

抗菌素问世,如稻瘟散、放线菌酮、灰黄霉素、链霉素等。

4.第四个时期,1966年到现在。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内吸性有机杀菌剂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大致又分为三个阶段:(1)探索阶段(1966年以前)。

提出了内吸性有机杀菌剂的发展的可能性和问题。

8-羟基喹啉盐类、磺胺类和某些抗菌素。

(2)突破阶段(1966~1970年)。

以萎锈灵为代表的丁烯酰胺类,以苯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以甲菌啶、乙菌啶为代表的嘧啶类等。

这个时期内吸性杀菌剂大都为上行性的,大都对藻菌纲真菌无效。

(3)进展阶段(1970年至今)。

进展阶段特点:①出现了能防治藻菌纲真菌病害的品种,如甲霜灵、卵菌灵、吡氯灵、霜脲氰等;②出现下行和双向内吸性杀菌剂,如吡氯灵(下行)、乙膦铝(双向)等;③出现了长效品种,如三唑酮(16周)、甲霜灵(24周);④具有手性的内吸性杀菌剂增多,如甲霜灵、三唑醇、多效醇、多效唑、苄氯三唑醇、烯效唑等。

⑤涌现出一大批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如敌灭啶、丙环唑、丙菌灵、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唑类化合物。

四、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现状转主寄主的铲除植物病害防治免疫治疗遗传抗性化学免疫营养治疗化学治疗调查预防(包括化学保护)法规检疫保护环境的处理化学保护铲除轮栽田间卫生化学铲除第一节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一、化学保护化学保护是指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用药把病菌杀死或阻止其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

使用化学保护剂消灭病菌的途径一般有两个:1.在接种体来源施药;接种体来源包括病菌越冬越夏场所、中间寄主、带菌土壤、带菌种子、繁殖材料和田间发病中心。

其施药的目的,是在于消灭或减少可侵染田间生长植物的孢子或其它繁殖材料,从而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

但是由于病菌孢子数量巨大,难以全部消灭,何况病菌的繁殖力很强,极易再次侵染。

因此,只要有很少部分的越冬病菌孢子或寄主繁殖体没有被杀死,病害仍可以大流行。

不过带菌的种苗等的消毒和带菌土壤的消毒处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的,尤其是种子的消毒。

如用福尔马林处理水稻种子防治水稻恶苗病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田间发病中心对田间未能发病的植株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接种体来源。

消灭发病中心是一个重要的防病环节,尤其在抑制发展迅速的病害蔓延时,消灭发病中心则更是刻不容缓的。

2.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

至今为止,这是化学保护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许多种作物的主要病害的防治都是这样的,如稻瘟净防治水稻的稻瘟病、波尔多液防治霜霉病等。

采用此方法施药的要求是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残效期,以减少喷药次数。

另外用杀菌剂喷撒或浸蘸农产品,如苹果、甘薯、防治贮藏期的病害,也是一种化学保护的方法,但用做处理水果的杀菌剂对果皮的渗透力不能太强,以免浸染果肉,也不能具有臭味和颜色,以免影响品质。

二、化学治疗是指植物在发病或感病后施用化学药剂使其对植物或病菌在植物体发生作用而改变病菌的致病过程,从而过到减轻或消除病害的目的。

对药剂的要求:能进入植物体内,具有渗透性、内吸性;药剂在植物和病菌之间有明显的选择作用,即药剂进入植物体内,既要对病菌有毒杀或抑制作用,又要不会伤害植物。

化学治疗有三种类型:1局部(外部)化学治疗在果树、林木的树干或大枝条外部被病菌侵染发病的地方及伤口,用药剂消毒,涂以保护剂或防水剂,(用刀子刮去病部时,伤口应切成棱形、直切、涂保护剂或防水剂时不要把形成层盖住,以利愈合组织的形成)以免再受侵染。

现在在果园防治苹果腐烂病,大都采用此法,涂抹的药剂有砷渗剂、DT剂、福美砷等。

2表面化学治疗有少数病菌主要是附着在植物的表层,如许多白粉病,用石硫合剂等可以把表面的病菌杀死而得到治疗;苹果黑星病菌侵入植物组织,只在角质层与表皮层间活动,可用有渗透性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如用多果定等。

因此,表面治疗并不要求药剂具有内吸性能。

3内部化学治疗:就是把药剂引入植物体内进行治疗,严格说所谓的化学治疗就是这一类型。

内部化学治疗的概念在1926年就已经有了。

但真正由于内部治疗作用而使植物病害得防治,还是1965年后,内吸杀菌剂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之后才有的。

内部化学治疗的作用有两个方面:(1)直接对植物体内的病原菌发生作用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内吸剂包括抗菌素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如苯来特,托布津、多菌灵等,抑制病菌细胞的有丝分裂或抑制孢子的形成;萎锈灵是影响病菌的生物氧化;还有影响菌类生物合成的许多抗菌素,如春雷霉素。

(2)菌剂进入植物体后影响病菌的致病过程或改变植物对病菌的反应,提高植物的抗病力。

A减弱病菌的致病性a在植物导管内诱发形成一种堵塞物,阻碍病菌的移动,使病害减轻甚至得到治疗。

b抑制病菌致病酶系的形成或中和其毒性。

例如L-刀豆氨酸可抑制苹果褐腐病的果胶酶形成,阿魏酸会中和稻瘟病菌分泌的稻瘟病菌毒素的毒性等。

B改变植物对病菌的反应,提高植物的抗病力a改变植物组织的结构或生长情况,使其减轻病害。

如用赤霉素浸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是通过加速出土,从而缩短胚芽鞘感病时间,减轻了病原菌的侵入之原理而进行的。

改变寄主的组织结构,如用a-萘乙酸与石灰同时进行施用,可以提高番茄对一种镰刀菌引起的萎蔫病的抵抗力。

b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而提高抗病力,诱发植物组织生成植物杀菌素、例如将DL-苯丙氨酸注射到苹果树的组织中,可以生成根皮素等物质,从而提高多元酸氧化酶的活性,而产生对黑星病的抗菌力。

有的杀菌剂在田间防效比室内毒力高,其原因之一就是杀菌剂在植物体内诱发产生了植物杀菌素,提高了抗病力,如代森锰锌,苯来特等可诱发菜豆生成菜豆盶。

药剂能进入植物体,且能在其体内进行输导,使整个植株带药,这种药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往往具有治疗作用,也有保护作用。

保护性杀菌剂不能进入植物体,只在植物表面发挥作用。

极少数内吸性杀菌剂只有保护作用,没有治疗作用,如三环唑(防稻瘟病)。

内吸性杀菌剂可土壤处理、种子处理。

三、化学免疫化学免疫是指利用化学物质使植物产生抗病性。

高水平的抗病性也可以称为免疫性,免疫是比抗病性更高一级的一种生物对另一病原生物的抵抗能力,这种性能是由基因决定的。

因此,免疫的完整定义:(1)一种生物固有的周体抗病能力;(2)抗病力必须维持较长的时间,甚至可以遗传给后代。

目前比较成功的免疫剂有:1.2,2-二氯-3,3二甲基环丙羧酸:此化合物可以使水稻植株在稻瘟菌侵入点周围的组织内积累大量的植物保护素momilactones A和B,而能抗稻瘟病。

2.乙磷铝使用后能激发植物坏死斑反应,即使侵染点植株组织中酚类物质大量积累,而使植物提高抗病能力。

3.噻瘟唑这是最典型的化学免疫剂,药剂处理后能诱导稻株产生几种抗菌物质,其中主要是β-羟基-顺9,反-11-十八碳三烯亚麻酸和-顺9,反-12,顺-5-十八碳三烯亚麻酸两种植物保护素而使水稻抗稻瘟病。

第二节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一、杀菌剂的作用方式1杀菌作用杀菌剂将病菌杀死,主要表现为孢子不能萌发。

2抑菌作用杀菌剂抑制病菌生命活动的某一过程,表现过程为抑制芽管或菌丝的生长。

二、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一)杀菌剂对菌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1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目前应用的杀菌剂主要是阻碍菌体细胞壁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