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漆器

隋唐漆器


• “大圣遗音”琴形制修长,作圆首与内收狭尾,相传为
“神农式”,梧桐木斫,髹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局部
有跦漆修补,纯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 通长 120 厘米,肩宽 20.5 厘米,尾宽 13.4 厘米,厚 5 厘米,底厚1厘米。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 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4 字, 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2 字,池之两旁刻隶 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16
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纹漆背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唐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是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 一面。它采用的就是金银平脱工艺。圆形,镜背正中置圆钮,镜钮四 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素缘。钮外一周贴饰花叶形银片,镜背主纹为 四只鸾鸟衔绶带逆时飞翔,为金片刻镂粘贴而成。鸾鸟昂首展翅,优 雅现已地起舞,金光银灰的饰片在黑色素胎地映衬下更加显得华丽夺 目。
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以显示出用色漆地上的金银图案,纹片上有
时还施镌刻,金银平脱较多地应用于漆器,兼见于铜镜等其他制品。
这种工艺做工精细,费工费料,做成的器物也因此极为美观华贵,是
金银平脱镜称为皇家贵戚、达官贵人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物。[3]
• 第二,创新工艺雕漆。唐代漆器技法另一 项重要创新是雕漆的出现。雕漆又称剔红, 即雕红漆,做法是先在漆胎上髹涂到到所 需厚度后再雕出花纹。有如浮雕。具有较 高的观赏性,为唐代漆器技法重要创新, 开创漆器一代新风。唐代雕刻制作运刀快 利,雕法古拙,与宋元藏锋圆润的风格不 同。唐代这种新创工艺,到了宋元明大为 流行。

鸾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能够带来幸福的
吉祥鸟,而绶带的“绶”与长寿的“寿”字谐音,代表着长寿不老。
“鸾鸟衔绶”蕴含着幸福长寿,而环绕的“同心结”则被寓意相爱之
意。这枚铜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金银平脱是唐代的一种华贵的装饰方法,做法是把厚度一般不超
过半毫米的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用色漆髹涂数道,再经打
嵌螺钿人物花鸟纹漆背镜
嵌螺钿云龙纹漆背镜
• 唐代的漆器出土很少,这是因为漆器工艺的繁荣, 助长了人们崇尚华美的奢靡之风,一件上好的漆 器工艺复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朝廷不 得不对漆器制造有所制约。
• 唐琴用漆髹饰,作为传世品一直保藏至今,在漆 器收藏中实数罕见。传世的唐代名琴有朱色“飞 泉”、紫色的“九霄环佩”、栗壳色的“大圣遗 音”、黑色的“玉玲珑”等。制琴高手往往又是 髹漆高手,琴的制作对木质、底灰和大漆的选择 都非常严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色悦耳、造型 华美的境地,名琴往往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 品。
• 雕漆,因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 名。北京雕漆,是以铜、木料作胎,在胎 上涂几十层, 甚至几百层漆,厚达五至十 八毫米。然后在漆上雕刻出山水、人物、 花卉、鸟兽等花纹图案。
• 。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现在大 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雕漆的 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 种颜色, 现在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 红等20多种。每种作品也由过去的单一色 彩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套色。这些产品,都 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 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漆器经历了那些阶段
•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制作生活用品。 漆色以红、黑两种单色为主,髹漆工艺仅有彩绘和镶嵌两
种。

战国、汉代是漆器制造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大量制
造各种实用与观赏品。髹漆工艺主要有描彩漆、镶嵌、针
刻等。装饰纹样盛行动物纹、云纹、几何图案。特点是色
彩丰富、线条奔放、勾勒交错、气韵生动。
• 唐代漆器装饰工艺富丽堂皇,各种新工艺 技法相继问世,金银平脱、雕漆和螺钿镶 嵌工艺相当发达,出现了金银平脱和螺钿 等费料、价格昂贵的漆器,使得这个时期 漆器的装饰华丽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
• 第一,华丽润妍的金银平脱工艺。商周时 期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石的做法可视 为开“金银平脱”之先河,金银平脱技术 在唐代技术在唐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 度。金银平脱最为盛行,不仅用于竹木胎 漆器,也用于铜镜之制作,备受朝廷和官 府的青睐。
• 这张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自清 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 “仙品”。因为它在传世唐琴中最为独特,最为古老,声 音更是完美尽善,所以成为举国知名的瑰宝。漆,显示出 金银的纹饰。
• 第三,发展中的螺钿工艺。唐代螺钿工艺 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漆器制造 业。唐代螺钿漆器喜将光洁莹润的钿片镶 嵌在深沉的一色漆器上,使螺钿漆器更显 华贵。唐代一色漆继前代又有所开拓,一 色漆又名无文漆器。
• 嵌螺钿漆器是中国漆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她以华丽多变的色彩丰富了漆器装饰艺术。螺钿 镶嵌漆器是精选河蚌、夜光螺等优质的贝壳作为 原料,经过磨制后,作成人物、亭台楼阁、花鸟 鱼虫的图案,拼贴、镶嵌于漆坯上,再经过髹漆、 抛光制作而成。螺钿镶嵌分为软螺钿和硬螺钿镶 嵌两种。软螺钿镶嵌又称点螺。是将贝壳、夜光 螺等原料精心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点在漆坯上制 作而成。硬螺钿镶嵌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作为 原料的贝壳磨得较厚些。还有一种做法,是在螺 钿的薄片底面衬上不同的颜色,透过薄薄的贝壳 能显现出各种色彩,称为衬色钿嵌
隋唐漆器
• 中国是最早认识漆的并能将漆调成各种颜 色,用作装饰之用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 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 一只木胎红色漆碗。它揭开了中国漆器光 辉的制造史。
什么是漆器
•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 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 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 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 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 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 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 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 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 要发明。
字,均埴以金漆,俱系旧刻,腹内在池之两侧有跦漆隶书 款“至德丙申”4字。琴音松透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
厚优美,漆色摧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古朴, 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 琴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 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龙均作扁 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 中。腹内纳音微隆起,当地沼处复凹下呈 圆底沟状,深度约2厘米,宽3厘米,通贯 于纳音的始终。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 环佩”4字,
• 随着青瓷制造技术的逐步成熟及其社会化 的趋势,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漆器日用生活 品,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更呈大 众化的瓷器,而漆器则由日常生活向着贵 族专用装饰华丽的工艺品方面发展。这一 特征在唐代表现得最为明显。五代十国时 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中原地区手工业 的发展受到阻碍,但长江以南地区因受战 争破坏较少,漆器制作仍有所发展,这时 期金银镶嵌漆器更加精致。
• 遗憾的是唐代的雕漆很少见,都发展于宋 代,未找到彩色的关于唐代雕漆,只有这 么一幅:
• 不见刀痕见画工
• 剔红为雕漆品种之一,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明曹昭《格古 要论·剔红》云:“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髹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 好。”制作方法为在做好的木胎上层层髹漆,达到一定的厚度按所需 图案雕出红底的漆器图案。从剔红花纹刀口的断面,有时可以看出施 漆的道数。元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为剔红名家。《嘉兴府 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张成剔 红作品以髹漆肥厚,雕刻精细,磨工圆润而著称,其内容题材有山水 人物、花鸟、花卉等。张成的剔红作品留传不多,弥足珍贵。高濂 《燕闲清赏笺》称明代果园厂的作品,“朱三十六遍为足”,事实上 在明清剔红的层数有不及此数,也有多到五六十道乃至报道以上,而 每一道漆层的厚薄也是不同的,从器物制作的角度而言,也有具体的 要求。如明早期的雕漆,花纹崇善肥腴饱满,漆层薄了是刻不出来的。 漆层厚,即费料又费时,这对于等待出售的制作是不行的。剔红漆色 有深红近于紫色,有正红,也有色浅而略成黄意的,以颜色纯正,光 泽明亮者为上。至于刀工的精粗优劣,也有很大的关系。

东汉以后,漆器制作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但其间也
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唐代的金银平脱工艺、宋代
的雕漆工艺都得到高度发展。
•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 一强盛的隋朝是盛唐的前奏和起点,而战 乱频繁的五代二国时期则是晚唐的余音和 延续。隋代由于立车时尚短暂,漆工艺仍 承前使用绿沉漆于甲、弓箭之上,有关漆 器文字记载和出土的实物都比较少。至唐 代国力强大,经济文化繁荣,国际交流广 泛,到处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唐代 城市手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其他手工艺的 发展促进了漆器业的繁荣。
金银平脱
• 金银平脱是唐代的一种华贵的装饰方法, 做法是把厚度一般不超过半毫米的金银箔 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用色漆髹涂数道, 再经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以显示出 用色漆地上的金银图案,纹片上有时还施 镌刻,金银平脱较多地应用于漆器,兼见 于铜镜等其他制品。这种工艺做工精细, 费工费料,做成的器物也因此极为美观华 贵,是金银平脱镜称为皇家贵戚、达官贵 人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物。
• 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 “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 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10 字及“诗梦斋印”一方。
• 在琴足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 苍海老龙吟。苏轼记”楷书23字。凤沼上方刻“三唐琴榭” 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刻寸许楷 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斫”7字。以上铭刻中“九霄环佩” 及“包含”印为同时旧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 琴首下一双护轸为紫檀木所作,据广陵派古琴家徐祺《五 知斋琴语》所述,当为清康熙年间所装。“诗梦斋”为清 末北京著名古琴家叶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谢” 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