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基础(生理学)笔记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基础(生理学)笔记

医学基础1 第1,2,3,9,10章-笔记word版电子笔记(2010-2011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医学基础(一)任课教师孙启新孙启新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课程的教材:《生理学》(第7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2关于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使用《生理学》,相关形态学内容在课内概略性讲解,学生必需根据自己的情况,扩充相关解剖学、组织学内容。

主要参考书:1.《人体机能学》第一版樊小力主编,中医药出版社2001,122. 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影印板) Fourth ed, Sylvia S. Mader. Mc Graw Hill Education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3.《人体形态学》第1版,任惠民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体的构成及基本组织一.人体的构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肪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二.人体基本组织组织(Tissue):由人体内形态相似、功能一致的细胞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

1、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a.被覆上皮(单层鳞状、立方、柱状,复层鳞状上皮等)b.腺上皮(各种分泌腺上皮)功能:保护、物质交换、分泌等。

2.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a.固有结缔组织(疏松与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等)b.血液c.骨组织功能:连接、保护、支撑、储存(脂肪、钙)、运输、联系、免疫等。

3. 肌组织(Muscular Tissue)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功能:骨骼肌实现躯体运动,心肌、平滑肌实现内脏运动。

4. 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

功能:产生、传导和处理神经信号、分泌。

第二节解剖学及其常用术语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一、解剖学姿势与方位术语上(头侧):近头端为上;superior (cranial);下(尾侧):近足部为下(近尾部为尾侧)。

inferior (caudal).前(腹侧):腹侧为前;anterior (ventral);后(背侧):背侧为后,posterior (dorsal).内侧:近躯干中线为内,medial;外侧:远离躯干中线为外,Lateral.里面:靠近内腔为里面,internal;外面:远离内腔为外面,external.近端:(肢体)近躯干部为近端,proximal;远端:远离躯干部为远端,Distal.浅(外):靠近体表为浅;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superficial;深(内):离皮肤表面远而距人体内部近者为深,deep.2011.3-7 1医学基础(一)笔记第1、2、9、10章.二、人体剖面矢状面(垂直面):与身体长轴平行、与额状面垂直的前-后剖面;Sagittal planes;横断面(水平面):与身体长轴垂直的水平剖面(或与器官长轴垂直的剖面),Horisontal planes;额状面(冠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与失状面垂直的左-右剖面,Coronal planes.三、体表分区外形分十大局部1. 头部颅、面两部;2. 颈部颈、项两部;3. 躯干部包括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四部;4. 左右上肢部分上肢带和自由上肢两部分,自由上肢再分为上臂、前臂和手);5. 左右下肢部分下肢带和自由下肢两部分;自由下肢再分为大腿/小腿/足三部分。

每一大局部又分为若干小局部。

四、体腔颅腔、椎管、胸腔、腹腔、盆腔、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等。

五、人体系统皮肤系统(Integumentary System );骨骼系统(Skeletal System )肌肉(运动)系统(Muscular System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淋巴系统(Lymph/Immune System )排泄系统(Excretive System )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第三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 关于《人体形态功能学》内容: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方式:理论课64、实验课32;二. 生理学的任务1. 概念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能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现代)。

2. 特点1) 生理性活体、正常(区别于病生);2) 功能性(不同于解剖)、动态;3) 实验性其知识主要来自实验;借助其它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发展,也促进其他学科;3. 任务研究机体各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

三.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 古代:1) 中国《黄帝内径》;2) 西方Hypocrites;Aristotle(前384-322);Galen;Da Vinci《解剖学图谱》;V esalius《人体构造》;2. 现代:1) William Harvey (1578-1657)用动物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原理;2) M.Malpighi (1628-1694)显微镜-蛙毛细管、动-静脉之间的沟通;3. 三个水平相同功能的细胞构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器官—具有特定功能;不同器官构成系统;各系统共同构成整体。

1) 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的功能决定于构成该器官的各种C;细胞功能决定于构成C各个分子,尤其是生物大分子,因而,在离体条件下/模拟生理环境进行的研究;2011.3-7 2孙启新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 器官和系统水平:从器官、系统水平了解其在机体作用和发生机制;3) 整体水平:在完整/正常机体进行的研究,以分析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协调的规律。

第四节机体的内环境1. 体液占总体重60%:2/3(40%)内液,1/3(20%)外液;2. 内环境即C外液,是C直接浸浴、生活的部位,包括血浆/组织间液/脑脊液/淋巴液;3.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该稳定是高等动物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它受外环境/机体代谢影响而不断改变.4. 成分离子:Na+/CI-/HCO3-/及营养素如氧/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代谢产物。

5. 功能维持细胞生理功能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6. 途径1) 物质运输通过血浆运输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到达全身;2) 体内交换血液的营养→组织液/淋巴液→与各组织器官交换;代谢产物→组织液→血液;3) 沟通内外经胃肠道、肺、肾、皮肤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将吸收的营养物运往全身→组织;把全身的代谢产物运至上述脏器,排出体外。

第五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 含义当内外环境因素改变时,体内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发生相应改变,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恢复内环境的过程即调节;2. 方式神经、体液、自身:1) N 调节含义通过N系统的活动而对机体多种功能的应答性调节过程;特点对机体功能的调节快捷、短暂、即时准确,是机体主要的调节方式;反射在中枢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如姿势反射、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弧反射活动结构基础:感受器→传入N→中枢N→传出N→效应器。

2) 体液调节含义通过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作用于细胞上的受体,对这些细胞产生的调节;特点相对缓慢、持久、弥散方式;调节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物质激素、旁分泌、N激素、CO2、H+等;3) 自身调节含义是组织C产生的、不依赖外来N-体液调节而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如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对牵张St.的反射性收缩;心肌初长-收缩力;特点幅度小、不灵敏,有一定意义。

第六节体内的控制系统*一、体内的控制系统(一) 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单向/少见;(二) 前馈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时,通过其分支(-) 以控制其指令不致活动太过;如脑-肌控制、食-胰岛素;(三) 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1. 含义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示受控部分或改变其活动状态,受控部分则发出信号返回控制部分,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使之依返回信号改变活动,对受控部分进行精确调节;2. 类别负反馈、正反馈:2011.3-7 3医学基础(一)笔记第1、2、9、10章.1) 负反馈反馈信号↓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系统;如应激→Bp↑→减压反射;代谢↑→O2↓,CO2↑→呼吸↑→↓;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反馈;2) 正反馈反馈信号增强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系统;如:生理性凝血过程、钠通道开放;病理性大失血→心衰;正反馈常常导致稳态破坏;二、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1. 新陈代谢1) 含义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进行体内物质能量转变;2) 方式(1) 组成代谢同化作用,把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综合成自身物质或暂时储存起来;(2)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将组成自身的物质分解,并将分解后的终产物排出体外;(3) 能量交换同化作用吸收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部分用于同化作用,其余供机体活动/产热;3) 类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生化);4) 特点持续性——伴随生命的始终;特异性—各种组织代谢不同;2. 兴奋性(应激性、感应性)1) 含义活组织或细胞当其周围环境迅速变化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刺激—引起活组织或细胞产生反应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之称;兴奋—活组织接受St.时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转为活动强之称;抑制—由显著活动状态→相对静止,或由活动强→活动弱之称;2) 度量用St.阈强度大小表示兴奋性高低,即兴奋性高低与St.阈值成反比;3) 阈值强度阈值—一定时间内引起感受器兴奋的最小St.量;高于/低于阈强度即阈上/阈下St.;3. 适应性1) 含义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或组织的机能与结构也在一定限度内随之发生相应改变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能力;2) 意义与所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4. 生长与生殖生长—合成>分解;生殖—生长达一定程度形成新个体(12章)。

三、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略);2. 以生化学为解释功能的依据(略);3. 以分子生物学为先导(略)4. 其它学科/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统计学(略)。

5. 生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为医学、生物工程、其他生命科学的基础;为教育学、心理学的依据;为体育和运动的指导;部分与动物相关的内容与畜牧、兽医、渔业密切;还与多种学科共同形成边缘学科,如心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

四、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急性实验(分析)法,又分:1)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略);2) 在体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略);2. 慢性实验法.综合法(略);3. 最常规的研究方法—电生理法(略);4. 最先进的研究方法(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