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青花瓷文化
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之一,一直被誉为国瓷。她清丽、隽逸,千百年来不断地向世人展现其迷人的风采,处处给观 者美的享受与启迪。本文阐述了青花瓷的文化特征和意蕴等内容。
关键词:青花瓷;文化;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
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58(2014)03—0076—02
在陶瓷文化史上,任何一种陶瓷制品都围绕着一定的社 会文化功能展开,青花瓷也不例外。青花瓷是陶瓷发展到一 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陶瓷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反过来,文化功能 的表达和展现也需要陶瓷来承载和体现。
万方数据
浅议青花瓷文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英海珍 锦源康晖瓷厂英海珍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1 景德镇高专学报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 Journal 2014,29(3)
引用本文格式:英海珍 浅议青花瓷文化[期刊论文]-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3)
第29卷第3期 2014年6月
景德镇高专学报
Journal of Jingdezhen College
Volt
29 No.3
Jun.2014
浅议青花瓷文化
英海珍①
(锦源康晖瓷厂英海珍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1)
摘 要:青花作为陶瓷的一种装饰,是陶瓷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
①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简介:英海珍(1978一),女,江西景德镇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擅长陶瓷青花婴戏绘画创作。
万方数据
2014年第3期
英海珍:浅议青花瓷文化
・77・
为怀,仕女图中的相夫教子,无不体现着儒教“礼让”、“仁爱” 思想。康熙时期的“献寿图”青花香炉,手持如意的长者,俨然 是孔夫子的形象,又有老子的神态,犹如“儒道合一”的化身。 在民间青花瓷中,佛教题材有如来佛、观世音、布袋和尚、
2.2
l青花瓷器的出现
元代时期,由于景德镇的青白瓷与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习 俗基本吻合,虽然当时景德镇瓷器并非国内最好的瓷器,元王 朝还是把当时唯一的瓷局(浮梁瓷局)设在了景德镇。瓷局的 设立使景德镇当时瓷业比较衰落的趋势有所好转。官方的扶 持,以及商贸的往来使景德镇的瓷业迅速发展。 关于青花的起源,有人认为始于宋代,但所见实物不多。 1950年,在景德镇市郊曾出土宋代近于青花的瓷碗碎片。 1954年,又在广州发现了宋巳酉年(1069年)的青花莲瓣缠枝 牡丹罐。浙江文管会在龙泉对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金砂塔 基进行挖掘,曾发现几片青花瓷片,这是现今所见最早的青花 瓷。据史料记载,1976年,在南朝鲜木溥附近海域,发现元代 满载瓷器的沉船,有青瓷三千多件,白瓷两干多件,多系景德 镇和龙泉产品,但无一件青花瓷器,因此,青花的开始流行可 能在元代中期以后。青花所用的钴青料,最初是一种自西域 输入的称作“smahc”的含钴的琉璃色的玻璃,后来才改用一种 天然出产的黑锅色矿物(即钴土矿,我国叫它作“珠明料”,日 本称作“吴须”),青花瓷的出现一改使用过许多世纪的刻花 刀、印花模,把这种原料磨得极细加茶水使其成为墨汁般的乌 黑东西,然后把我国人民最善于驾驭的毛笔用到瓷器上,再在 绘了花纹的坯件上罩一层自釉。这样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鲜 明的“青花”,就在景德镇特有的瓷器上出现了,这就是青花瓷 器。
近。
4青花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青花瓷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宝藏无数,潜心挖掘之下,我 们可以继承前人千年的智慧和艺术营养,吸收到现代艺术创 作中来,可使我们的作品形神俱备、内涵丰富、韵味悠长。要
传承和弘扬中国元素——青花瓷文化,就需要我们更加珍视
青花瓷文化,传承和弘扬青花瓷文化。 正确地扬弃和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珍视传统文 化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畅饮清甜泉水不仅需要开拓眼界、 探明泉眼、盛装甘露,最关键的还在实践,即在各类艺术创作 中大胆地使用拙朴之美的青花瓷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有 选择地弘扬这种文化。不论是青花风格图案,还是青花瓷的 制瓷工艺,乃至青花瓷文化中包含的深沉内敛的的神韵。要
2青花瓷的文化特征
景德镇青花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元代 青花瓷,受元杂剧影响多;明代中期嘉靖年间,道教题材在青 花纹样中,占有很大比例;清代的佛教图案较多,而儒教文化 的影响,在古代青花瓷的不少画面里都能见到。 中国戏曲文化对青花瓷的影响 以古代戏曲故事作为青花装饰题材,是元代青花的一大 特点:元代青花瓷中的“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蒙恬将 军”、“三顾茅庐”等纹饰,表明当时戏曲深入社会生活,给予青 花艺人以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的青花“刀马图”、“空城计” 等纹饰,也是戏曲题材。 戏剧艺术与青花瓷文化有不少相通之处。戏剧表演讲究 “唱、念、做、打”,重视人物造型。脸谱艺术形象夸张,有很强 的感染力,青花瓷画也重视夸张变形。唯有经过夸张变形,才 能成为艺术作品,给观众的印象更强烈。戏曲演唱,重视气 韵,强调“刚柔并济”。戏剧表演的表情有“喜怒忧思惊恐悲, 娇媚羞痴怨恨急”,见景生情,意随境迁。青花瓷画,妙在神韵 生动。戏曲的音乐韵律节奏,在民间青花写意画中,也能明显 地看出来。“梅月双清图”、“昭君出塞”等纹饰,线条的抑扬 顿挫,有着强烈的韵律节奏感。
达摩、降龙罗汉等佛像,也有佛教活动的盛况描绘。清代顺治
年间的“释迦牟尼法图”,如来佛肌肉丰满,在光环的笼罩下, 向弟子说法布道。 在青花瓷中,道教题材所占的比例很大。“吕洞滨江淮斩 蛟”、“泛槎图”,显示出神仙的法术威力。“东方朔偷桃”,属 于祥瑞题材,含有祝寿的寓意。
2.3
中国民间文化对青花瓷的影响 民间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民间花
钱,民居建筑等等,都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从古到今的文学 艺术家,无不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受到启示。民间文化属 于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综 合反映。不少民间传说故事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人民群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民间青花中的牛郎织女“鹊桥会”、“和合二仙”,“魁星点 斗”、“三星”、“八仙”等题材,都是属于人神结合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纹饰是民间艺人发挥想像力所创造出来的艺术 形象。青花山水画中,有不少民居建筑题材,滕王阁、章江门、 江南园林的亭阁房屋,或细致描绘,或以简笔概括。清代青花 山水瓶上的民居,似乎是青花艺人对实景写生描绘下来的。 东埠、瑶里山乡的传统民居,与青花山水画中的造型非常接
2.1
中国宗教文化对青花瓷的影响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
教、佛教、道教这三大宗教是中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三 大宗教的思想观念,仙佛人物、神话传说、宗教法器等,在工艺 美术品的图案造型、表现题材上占有很大比例。青花瓷的造 型、装饰也同样与儒、佛、道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元、明、清青花瓷的人物画中,能清晰地看出,如来佛的慈悲
不断在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求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夫.青花艺术之我见[J].陶瓷研究,2008,(04). [3]廖志丹.浅谈青花瓷装饰技法及艺术特征[J].陶瓷研究,2008, (04). [4]梦斋主人.元青花纵横谈[J].收藏界,2010,(04).
盛,故草木萌发。”而草木之色皆青,青象征了欣欣向荣,寄予 了古代艺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由衷赞美之情。青花 瓷中之青,打破了白瓷乳浊性不透明的一览无余的白色,色白
花青,使青、白色相得益彰,无限景色收尽眼底。
在古时,平常人家中多将青花瓷用做容器;而书香门第、 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 象征。目前,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收藏价值,主要是 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科技工艺价值、美学艺术价值,尤其是 陶瓷文化价值所决定。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 之意:如古时读书人年轻时便希望自己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走上仕途后则希望“青云直上”,能有一个老百姓拥戴的 “青天”声名;有气节的人更希望自己身后能够“名垂青史”或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青花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3青花瓷的文化意蕴
首先,就青花而言,从材料上讲,景德镇的青花材料品种 繁多,而适合青花彩绘的胎料包括白瓷、青白瓷、青釉及黄釉 等釉种皆适合青花的制作与文化审美。这就为以青花为物质 载体的文化表达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无论日用瓷还是陈 设瓷,青花都有着广阔的文化功能,同时起着装点物品与美化 生活的重要作用。 其次,“自古陶瓷重青品”古人对“青”的钟爱,缘于“青” 乃自然之色。制瓷者多来自民间,身处蓝天、青山、碧水、绿野 之间,怎能不感染了“青”的广袤博大与磅礴生机?“草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