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工程 第九章 发酵过程控制

发酵工程 第九章 发酵过程控制



一、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二、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三、发酵过程中pH的控制


发酵液中pH变化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代谢对 pH影响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发生:①酸性或碱性代谢产 物的生成或释放;②菌体对培养基中生理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利用。

引起发酵液中pH下降的因素 (1)C/N过高,或中间补糖过多,溶氧不足,致使有机酸积累,pH下
4. pH控制系统
执行单元 补料
4~20mA
pH变选器 mA pH电极
调节器
给定值
第三节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一、泡沫的性质 二、泡沫的形成及变化 三、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和消除
1、根据发酵液的性质不同,泡沫有两种类型: ①发酵液液面上的泡沫,气相比例特别大,与液体之间有明显界线;
②菌体发酵液中的泡沫,均匀稳定,与液体之间没有明显界线,气相

4. 最适温度的选择与控制

定义:最适温度是指在该温度下最适于菌的生 长或产物的生成,它是一种相对概念,是在一 定条件下测得的结果。
二阶段发酵 e.g.青霉素发酵:菌体生长期,30 ℃ 青霉素合成分泌期, 20 ℃

4. 最适温度的选择与控制

最适温度的选择还要参考其它发酵条件灵活掌握

通气条件较差情况下,最适发酵温度可能比正
(3)引起pH上升的因素:
凡是导致碱性物质生成或释放及酸性物质消耗,都会引起发酵液pH
上升。 ①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使pH上升; ②生理碱性物质存在; ③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的加入过多使pH上升。
①添加碳酸钙法; ②氨水流加法;
③尿素流加法。


配制合适的培养基,有很好的缓冲能力;
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pH将会不断波动。
如:利福平霉素的产生菌,采用初始pH为6.8和7.5时,最终发酵pH 都达到7.5左右,发酵单位达到正常水平,但当初始pH为6.0时,发酵单
位为零。
(2)引起pH下降的因素: 凡是导致酸性物质生成或释放及碱性物质消耗都会引起发酵液 pH下 降。 ①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量,或者中间 补糖过多加之溶解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量积累而pH下降; ②消泡剂加量过多; ③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氨被利用。
浊度分析等

新技术:以电容法为测量原理的在线
活细胞浓度测量传感器
原位活细胞在线检测仪
第一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1. 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2.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 温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4. 最适温度的选择与控制
(1)发酵热

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叫做发酵热。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
e.g. 四环素发酵中金色链霉菌:T<30℃,产生金霉素; T达35 ℃,产生四环素; 谷氨酸发酵中扩展短杆菌: 30℃培养后37 ℃发酵, 积累过量乳酸。

温度对菌的调节机制关系密切 。
3. 温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影响酶系组成及酶的特性。 米曲霉制曲:温度控制在低限,有利于蛋白酶 合成 凝结芽孢杆菌的 α-淀粉酶热稳定性: 55℃培养 → 90℃保 持 60min ,剩 留 活性 为 88%~99% ; 35℃培养 → 经相同条件处理,剩余活性仅有 6%~10%。
2. 发酵过程控制的一般步骤
确定能反映过程变化的各种理化参数及其检测方法 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发酵生产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 获取最适水平或最佳范围 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各参数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通过计算机实施在线自动检测和控制,验证各种控制 模型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实现发酵过程最优控制
3. 参数检测


优点:及时、省力,可从繁琐操作中解脱出来,便 于计算机控制。 困难:传感器要求较高。

3. 参数检测
对传感器的要求

能经受高压蒸汽灭菌; 传感器及其二次仪表具有长期稳定性;



最好能在过程中随时校正,灵敏度好; 探头材料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 安装使用和维修方便; 解决探头敏感部位被物料(反应液)粘住、堵塞 问题; 价格合理,便于推广。
(2)生物热


来源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影响因素: 菌株 培养基成分 发酵时期 生物热与其它参数的关系 ①呼吸强度QO2 当产生的生物热达到高峰时,菌的呼 吸强度最大,糖的利用速率也最大, ②糖利用速率 可用耗氧量、糖耗来衡量生物热。
2.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代谢参数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物理参数:温度、搅拌转速、罐压、空气流量、溶解 氧、表观粘度、排气氧(二氧化碳)浓度等


化学参数:基质浓度(包括糖、氮、磷)、 pH、产物 浓度等 生物参数:菌丝形态、菌体浓度、菌体比生长速率、 呼吸强度、摄氧率、关键酶活力等
3. 参数检测

参数按获取方式可分为两类:
1. 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生物因素: 菌株特性(营养要求、生长速率、 决定发酵 呼吸强度、产物合成速率) 单位(水平) 设备性能:传递性能 的因素 理化因素 物理:n、T、Ws 工艺条件 化学:pH、DO、浓度 过程控制的意义:最佳工艺条件的优选(即最佳工艺参数 的确定)以及在发酵过程中通过过程调节达到最适水平的 控制。
3. 温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影响发酵过程中各种反应速率,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 长代谢与产物生成。 e.g. 青霉菌发酵生产青霉素 青霉菌生长活化能E1=34kJ/mol
青霉素合成活化能E2=112kJ/mol
∴青霉素合成速率对温度较敏感
3. 温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间接影响菌的生物合成 。 影响生物合成方向。
压差法:H= (△P2/△P1)· △H
直接重量测量法:直接称重
体积计量法:计算进出料液 流量计量法:计算流量和时间 液位探针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发酵液粘度测定 毛细管粘度计 回转式粘度计 涡轮旋转粘度计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pH测量 复合pH电极 pH测量仪器
3. 参数检测
常良好通气条件下低一些。

培养基成分和浓度的影响
4. 最适温度的选择与控制

变温培养:在抗生素发酵过程中采用变温培养比用恒
温培养所获得的产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e.g. 四环素发酵:0~30h稍高温度→30~150h稍低温度 →150h后升温发酵 青霉素发酵:30℃, 5h→25 ℃, 35h →20 ℃, 85h → 25 ℃, 40h;产量提高14.7%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温度测量
感温元件:热电偶(温度信号→ 电信号) 二次仪表:将热电偶输出的电信号转换成 被测介质的温度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搅拌转速和搅拌功率的测量 测速电机;
搅拌转速:磁感应式,光感应式, 搅拌功率:功率表,测定力矩求功率法。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配制不同初始pH的 培养基,摇瓶考察 发酵情况
pH对产海藻酸裂解酶的影响
1. 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1)生长阶段:pH有上升或下降趋势 如:利福霉素 B 发酵起始pH 为中性,但生长初期由于菌体产生的蛋白 酶水解蛋白胨而生成铵离子,使pH上升至碱性;接着,随着铵离子的利 用及葡萄糖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使pH下降到酸性范围。
降;
(2)消泡剂加得过多:脂肪酸增加; (3)生理酸性盐的利用; (4)酸性产物形成:如有机酸发酵。
发酵液中pH变化的基本原理

引起发酵液中pH上升的因素
(1)C/N过低(N源过多),氨基氮(NH4+)释放; (2)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
Hale Waihona Puke (3)生理碱性盐的利用;(4)碱性产物形成。
空气流量测定 体积流量型:

会引起流体能量损失,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 ①同心孔板压差式流量计; ②转子流量计。 质量流量型: 根据流体固有性质(质量、导电性、热传导性能) 设计的流量计。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罐压测量
压力表
压力传感器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料液计量与液位控制
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产物的排
泄,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
1. pH对发酵的影响
③影响培养基某些组分的解离,进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④pH不同,往往引起菌体代谢过程的不同,使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比例 发生改变。
最适pH的选择

选择pH准则:获得最大比生产速率和合适的菌体量, 以获得最高产量。
参数检测方法

溶解氧的测量 化学法 极谱法 复膜氧电极法
复膜氧电极示意图 (a)极谱型 (b)原电池型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溶解二氧化碳测量 复膜式电极法 渗透膜—碳酸氢钠法 发酵尾气的在线分析

CO2分析
O2分析
3. 参数检测
参数检测方法

细胞浓度的测量 化学法:如DNA、RNA分析等 物理法:如重量分析、分光光度分析、
发酵过程中加入非营养基质的酸碱调节剂 (NaOH、HCl、CaCO3);

发酵过程中加入生理酸性或碱性基质,通过代谢调节pH; 酸性基质:铵盐、糖、油脂、玉米浆(脱NH4+) 碱性基质:NO3-盐、有机酸盐、有机氮、氨水、尿素 原则: ①残糖高时,不用糖调pH ②残N高时,不用生理盐调pH

pH控制与代谢调节结合起来,通过补料来控制pH
嗜冷、嗜中温、嗜热菌的典型生长与温度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