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城市规划原理的认识论文

对城市规划原理的认识论文

浅谈人类与城市摘要:人类诞生已有两三百万年历史,这与地球上亿年历史相比仅仅是短暂的一瞬。

然而人类的出现却给地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明的起源,城市的形成,智能圈中的人类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巧妙的改造社会的林林种种,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络曾经将人类的需要归结为以下五种: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基本的生理需要导致了捕鱼、狩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应运而生;安全的需要诱导聪明的人类修建防御城墙、水沟。

社会、尊重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人类对于周围的环境有了更明确的改造。

本文将基于城市规划原理,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背静等方面,分别从城市从哪里来,城市规划应如何想,城市规划如何编写,城市如何建四个方面浅谈人类与城市的紧密关系,并对城市未来的美好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人类城市环境文化经济规划法规正文:1.城市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进行城市规划何为“城”?“防御”亦“城”;何为“市”?“固定的交易地点”。

历经漫漫进化历程,古人类于上百万年前出现在蓝色的地球行星上,种群式的穴居、树居生活满足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

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随着种族的扩大,需求量的增加,几万年前聪明的人类创造了工具捕鱼、狩猎。

几千年前人类种植植物形成了粗耕农业,驯化动物产生了畜牧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应运而生。

历史的进程依旧前行,人类文明沿大江大河形成,为防御野兽、外敌入侵人类修建城墙,这一时期的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家喻户晓。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以物易物的商业诞生,生活的需要孕育了手工业的形成。

商业、手工业慢慢发展形成城市,而农业的发展变成了农村。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界定有着些许差异,然而其基本特征却大同小异。

中西方国家均从产业构成以非农业为主,人口规模大,职能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四个基本方面界定城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城市也在不停地发展,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差距尤为明显。

发达国家远远赶超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变化,城镇化水平率先进入70%以上的稳定阶段。

,如:英国在19世纪末即中国清朝末年进入城镇化稳定阶段,美国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稳定阶段。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14%,2000年36%开始进入加速阶段,2008年46.6%,2011年51.97%,预计2030年将达到稳定阶段。

城市的发展关乎个人却不是由个人便可简单完成的,需要大量的资金、各政府部门相互协调统一制定标准来全面进行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并进行实施。

有人曾经估计过一个富豪用800亿也不定能够完成城市规划。

换言之,城市规划是政府的法定职能。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四大职能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从城市规划本身的角度考虑,它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协调,例如土地部门、交通部门、环境部门、房产部门、教育部门、水利部门等等。

在法律层面,确立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主导作用,明确了政府的职责;赋予公众参与和监督城市规划的权力。

2.城市规划应如何想——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分析方法2.1自然环境人类自诞生之日便与周围环境相生相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以满足自身需求。

玛雅文明的灭亡、苏美尔文明的消逝、地中海文明消失、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消亡时刻警示着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

然而近200年,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达到空前程度。

人口的急剧扩张严重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据中等估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

世界能源的稀缺,土地退化的危机,水资源稀缺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它不完整且脆弱。

因此进行城市规划时对于城市的环境的容量与质量分析需要放在重要地位。

城市环境的容量是指一个限度,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却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底限满足人类最低需求,高限满足人类最高需求。

今年的八天国庆长假中,北京故宫的旅游人口就超过了其环境容量的3倍。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中我们常用PM2.5进行评价,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u m固体颗粒物,相当于头发丝的平均直径1/30,它能够进入人体肺泡,使人类产生哮喘、支气管炎等,当其浓度大于10ug/m3死亡风险将上升。

WHO将年平均标准制定为10ug/m3 ,24小时平均最高浓度不得超过25ug/m3 ;我国年平均标准制定为35ug/m3 ,24小时平均最高浓度不得超过75ug/m3 。

目前我国并没有自己研发的监测装置,均为别国引进,统计结果显示北京有30个监测点,其他城市就几个监测点。

据报道,今年年底,我国74个城市需要在年底前公布PM2.5的监测值。

我国对于城市规划中环境的要求在《城乡规划法》2008年版第4条、第13条、第30条已明确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第四条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第十三条第十三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第三十条第三十条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条法》——《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2产业与经济发展以物易物不仅是商业产生的原因,货币也因此诞生,产业与经济便成为了城市发展中另一重要因素。

一个城市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城市因为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而产生了人口和经济的积聚,形成中心城区的商业中心,以北京为例,中关村的电子产品与通讯产业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在界定城市发展水平时,对于经济指标的评价尤为重要,现金使用最多的常见经济指标有GDP、绿色GDP(即考虑了对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失业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若为4%以上这表明通货膨胀,达到6%以上严重经济现状,表征为生活上物价飞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所有支出中所占比例,反映一个国家生活富裕程度的指标,40%-50%为小康,20%-30%富裕)等。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产业的构成以全球化生产为主,我国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大国之一,应该把产业与经济发展引领到技术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

2.3人口与社会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的统计与控制不容忽视,它关系到就业、资源分配、环境承载、社会公平等多方面问题。

对于人口数量调查常用的方法有静态统计与动态统计两大类,前者包涵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这几个概念;后者涵盖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两个概念。

人口结构分析常常关系年龄结构以及职业结构。

调查分析后,接下来就需要对城市人口进行预测,常用方法有综合增长率法、时间序列法、增长曲线法、劳动平衡阀以及职工带眷系数法。

对整个社会进行分析时,常用的社会指标有基尼系数,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平程度。

当大于0.2时,绝对公平;0.2-0.3,比较公平;0.3-0.4相对合理;0.5以上,收入悬殊巨大。

我国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处于0.6的状态,改革的劳动成果被少数人享有。

2.4城市文化背景生生代代,子子孙孙涵养在一片土地上,潜移默化形成了一座城市其固有的文化背景,望眼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历史的文化脚步不能轻易磨灭。

它关乎城市人类对于祖先的缅怀,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文化的信仰,更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锦上添花的功效。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优势,发展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结构,打造有特色的城市。

经贸形象的义乌,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人文形象的南阳,四圣故里;旅游形象的大连,浪漫之都;综合形象的成都,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

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根据其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选择产业发展,指导城市景观建设。

2.5技术与信息信息化的时代,技术进步飞快,他们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3S 技术对于城市规划本身技术指导尤为重要,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于城市经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也意义重大。

3.城市规划如何编制上位规划编写 相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省城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可有可无) 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控制性详细规划 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诚镇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 专项规划图3-1 城市规划内容层面关系图表3-2 城市规划行政层面城市规划行政层面编制审议审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目前没有国务院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城市直辖市总体国务院确定较大市规划其他地级市直辖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省自治区政府审查国务院城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省自治区政府审查国务院城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镇总体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规划非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镇人大代表县人民政府乡、村庄规划(非必须)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审议、村民代表大会(上一级)镇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上述内容层面与行政层面,并对城市用地进行分类与适应性评价。

适用性评价中涉及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综合考虑地域差异以及大区域范围。

其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滑坡与崩塌、地震、冲沟等)、水文条件(江河湖海分布、地下水水位等)、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风速、温度以及湿度)和地形条件。

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用地类型因地制宜加以设计。

城市规划分类标准参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我们需要明确用地面积概念、用地边界红黄蓝绿紫线的意义与划分原则、容积率、建设密度、居住人口密度、绿地率、公共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限高、建筑后退、建筑间距等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在以上基础上,对城市的交通道路系统、生态环境、城市工程系统、城乡住宅等进行各个专项规划。

4城市规划如何实施编写完城市规划之后,需要对城市进行实际建设,这就关系到开发部门与管理部门相互协调实施。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展望城市美好的未来,将构建美好城市付诸于实际行动,加强开发与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