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学校重要的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思想观念、專业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六方面的困境,为了突破转型发展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关于学校转型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长期进行思考。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调档、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生产一线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现代企业员工结构呈现“两端是研发和销售人员,中间是一线生产人员”的“哑铃式”结构。

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构对接不畅,导致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根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到2020年,中国市场受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达1.5亿人次,可能产生2400万技术型人才供需缺口。

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基于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的契机,加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顺应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从我国高校规模来看,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比上年增加14所;独立学院275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基于发达国家的实践可以发现,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本科教育的增量主要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教学结构往往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大众化教育要求大学的培养目标、质量规格、培养方式等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国家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还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现有的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

(三)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时间短,处于本科教育圈底层的劣势地位。

上有“985”、“211”及老牌本科大学,下有特色鲜明高职高专,身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艰难境地。

一般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较少,学科不够健全,尽管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困难重重。

因此,在改革发展中,应尊重客观规律,避免盲从重点大学或知名学府学术研究型的发展路线,应追求“少而精”而不是“多而宽”的办学规模,切勿急功近利,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专业,培养特色化、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学校转型的深入发展。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分析(一)思想观念学校转型发展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于受政府政策导向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时有意或无意地将老牌的学术型大学作为学习的标杆和参照,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等方面向老牌大学看齐。

学校高中层干部,尤其是基层教师对“应用型大学与传统大学关系”、“高职与普教的关系”、”转型发展与高校地位的关系”等方面认识不清。

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像老牌大学那样,才是“大学”,向应用型转型是一种“降格”的表现;一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学术教学模式,对向“应用生产操作教学”转型存在抵触情绪。

因此,应从加强转型发展观念的宣传力度,实现学校“从上到下”观念一致,万众一心,加强政策、思维及观念的引导,对转型发展问题形成共识,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二)专业设置一是区域性不强。

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地方性特色不明显。

二是应用性较弱。

受制于思想观念、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实践应用性教学比例偏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比如带学生去企业参观等走马观花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这样的深度合作还较少。

(三)课程内容目前由于应用性教材较为缺乏,而且质量不高,加之学校实验实训场地有限,应用型教师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导致学校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更新较慢,与原来的内容差别不大,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应用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设施设备及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合理的应用性教学评估体系,对应用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应用性能力不能进行较好的评估,教学考核和评价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四)师资队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科研成果应用性不强,应用型教师晋升缺少政策,具体表现为:一些学校招聘时,为了方便办理手续,多是招聘应届毕业生或两年择业期内的毕业生,没有对毕业超过两年且企业工作经验丰富毕业生,或其他高校应用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合理的招聘途径,导致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尽管每年都有人进行挂职锻炼,但是次数太少,而且学校没有形成完善的有效激励和竞争机制,老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另外,目前学校没有专门针对应用教学活动的科研立项,自发的研究得不到经费支持,导致情不高,影响应用教学质量,而且,在职称评审中注重纵向课题,轻视横向课题,而横向课题与社会现实联系更紧密,更能锻炼老师的应用教学能力。

(五)办学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征,需要多方参与合作,由于治理主体的不同,需要由原来的一元管理转化为多元管理。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国家政策性支持较少,较好的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缺乏,实验实训教学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应拓宽与区域社会的合作途径。

因此,应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各方的价值和利益取向不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毕业生实习,主要基于安全和成本的问题,需要多方洽谈,探索科学合理的共同培养模式。

(六)管理体制受制于学校传统的“两级管理,地方统筹”的高校管理体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较为封闭和緩慢,学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受到限制,师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行政部门的权利过大,外部企业与科研机构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有限,导致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开放性的特点产生矛盾。

学校大学制度仍需继续完善,而且需要严格执行;对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及时调整;转型后应进一步扩大各院系的办学自主权。

三、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转变转型思想观念首先,强化校高层转型信心。

转型是一种改革,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学校领导层应加强转型信心,完善规章制度,平衡各方利益,找准我校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学习转型成功院校的经验。

然后,加快转变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

学校行政部门容易存在官僚作风,强调“高高在上”管理,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不足,管理理念落后。

最后,各院系应转变办学思想。

随着学校行政改革的深入,院系的权力将越来越大,院系应主动承担责任,提升自主办学能力,转变以前的被动局面。

(二)加快学科专业建设转型转型比较成功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思想是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的设置及调整。

一是由原来的“根据师资情况设置专业”转变为“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这就要求学校具有较强的师资整合能力和快速培养能力,对学校的教师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开设新专业之前,一定要邀请社会人员(企业人员或其它社会组织机构人员)进行充分论证,不要盲目跟风,追求热门专业。

二是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

针对学校传统基础学科专业,要结合应用性特征进行改造,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三是要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及时动态调整,根据专业就业率、企业、社会反映及调研,要“忍痛”淘汰掉这些专业。

构建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对与地方产业发展切合率低、就业率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专业,并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既满足社会经济当前发展需要,还要具备前瞻性。

(三)注重应用课程内容转型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时,一方面,既要尽量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强化实际案例在课堂上的应用,加强企业兼职教师进入课堂进行讲课,提高专任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认识水平,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课时,降低理论课时,并将翻转课堂、慕课、PBL、CDIO等教学法贯穿于课程讲授中。

另一方面,还应兼顾通识理论的学习与培养,宽基础正是本科有别于专科的地方,而且通识理论对学生未来工作、生活至关重要,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型转型发展最终需要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应改变原来的招聘模式,不仅仅招聘高学历的应届或两年择业期内的毕业生,更要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是已经过了择业期的优秀企业人员,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活力。

然后,构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为了提升专任教师的应用实践水平,学校在教师评价时,应将企业实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尤其在职称晋升时,要侧重晋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学校要为教师实践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实践企业,合理安排好授课方式。

最后,还应形成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的新方法。

加强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互动交流,促进各类型教师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五)实现多元办学模式转型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相对比较封闭,比较单一,校外力量利用不足,为此,学校应扩大办学主体,构建校企研多元办学模式。

一方面,积极加入应用型大学联盟,形成互动合力,强化信息交流与经验传递,共享办学资源或联合培养,积极参与联盟实践讨论,实现“1+1>2”的效果。

另一方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多元办学模式的发展。

可以加大融资力度,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力量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六)推动管理体制转型高校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有良好的管理体制来统筹管理,推动原来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强化二级学院的改革,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办学权及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其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探索师生共管机制。

提高普通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让其参与到学校重大决策中去,实行民主化管理。

三是探索公平有效的教师学术绩效考核机制。

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激发教师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