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历史
东周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 铜人服饰复原)
春 秋 战 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氛围,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 亦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 趋迥然。 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
深衣
由于上衣下裳并不方便,便有了深衣制的改革,把衣、裳连在一起 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由于当时人没有穿裤子的习惯,需要 以衣物紧密包裹才不至于暴露身体,深衣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的衣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交领曲裾式,一为交领直裾式。
3、染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衣料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 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 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兽皮来源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 纤维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杂裾垂髾(shāo)女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 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 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 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 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 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 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所谓“髾” (shāo) ,指的是从围裳 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 起路来,如燕飞舞。
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 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 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 花纹。腰束宽带,腹前垂一兽头 纹样的蔽膝,下着裙裳。
蔽膝是权威的标识,历代相传,是身份的象征。 商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人像
戴 卷 筒 式 冠 巾 、 穿 华 丽 服 装 的 贵 族 。
上衣在商代通常为窄袖短身,周代出现长大宽博样式。下裳 (chá ng)即裙,下遮开裆裤。衣裳以宽带束腰。 古代的下裳与今天女子穿的裙子有所不同,它有点象后世的围裙, 当然在裳的里面仍穿有裤子。这种裤子无裤裆,也无裤腰,只有两 个用带子系在腰间的裤管,而阴私处全靠裳来遮掩。
穿襦裙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 袖往往宽于袖四尺,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 “大袖衫”。 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 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 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褙子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是 长袖、腋下开衩(衣服前后襟不缝合),在腋下 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 形式,表示 “好古存旧”。
襦裙
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 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 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 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称 “玉环绶” 。 这种结环加玉佩方式,一直影响到明清。
赵 武 灵 王 胡 服 骑 射 复 原 图
秦 汉 服 饰
西汉男女服装,沿袭深衣形式。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每层 领子必露于外,时称“三重衣”。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 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
曲裾
曲裾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 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 合成锐角的曲裾衣,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是战 国深衣的变例。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 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 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或叫 “绅带”、另一种是皮革制成的为“革带”。
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 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 般士之有时装性,往往由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又往 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半臂
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 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
高髻、锦半臂、柿蒂绫长 裙妇女(西安三彩釉陶俑)
襦裙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着曳地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 俏丽修长的感觉。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 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 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 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
(四)隋唐至明清服饰
服装样式的新变化: 唐 半臂、大袖衫、回鹘装 宋 褙子、袆(huī)衣 辽金元 左衽、辫线袄、织金锦袍 明 清 比甲、水田衣 长袍马褂
服装上的配饰 唐 披帛 宋 玉环绶 元 瓦楞帽、姑姑冠 明 宫绦、凤冠霞帔 清 纬帽、瓜皮帽
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 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
襦裙的发展
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 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 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 裙子也受到欢迎。
袍服
袍服和深衣的差别是袍为上下通裁, 深衣是上下分裁再缝合。
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 装的晚唐贵妇(甘肃安西榆林 窟壁画,张大千临摹)
宋辽夏金元服饰
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偃武修文” 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 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 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信戴 使巾 帻 、 穿 袍 服 的
袍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装,其 特点是上衣长大,一般长过膝盖或盖住 脚面。衣领有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 长,均为窄袖。魏晋之际袍服传入我国 南方,逐渐成为时尚服装。
妇穿 女袍 服 的 采 桑 及穿 农袍 妇服 的 农 民 服戴 的毡 猎帽 人、 穿 袍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1、服饰中传统形制: (1)上衣下裳 (2)深衣制 (3)上衣下裤(少数民族) 2、服饰中几种主要样式: (1)深衣(曲裾、直裾) (2)胡服 (3)襦裙
商周服饰
从商代到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也 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 逐步建立的时期。
商代衣料主要是皮、革、丝、麻,其中丝麻织物 占重要地位。商代人亦能织造极薄的绸子和提花几何 纹的锦、绮。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 绸衣服。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服饰中新的样式: (1)袍服 (2)袴褶(kù zhě)
魏晋士人
玄学、道教和佛教在魏晋时期广泛流行,互相影响, 成为一时的风气。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 响下,崇尚虚无,不拘礼法,更有甚者放浪不羁,追求 仙风道骨,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喜好穿宽松的衫子,袒胸 露怀,无拘无束,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 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 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 少描写。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 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 式。
汉代妇女的襦裙图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陌上桑》
‧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 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始利用羊毛。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10000-4000年前)人们开始 养蚕获取蚕丝。
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中国古代衣料的发展
丝
中国很早就开始养蚕缫丝,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五百多 年的仰韶文化遗迹中,已经发现了大量丝绸残片。 是唐宋以前百姓主要使用的衣料,一般所谓的“布”即 指麻布。除了麻以外,葛、羊毛等也作为衣料,但是产量 较少。 唐代以前,棉布被称为“白叠”,非常少见而珍贵。 唐代开始,棉布制作方式逐渐由西南地区进入中国。宋元 时黄道婆在黎族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方法,大致到了明代, 棉布便取代了丝与麻,成为中国人最普遍的衣料了。
袴褶(kù zhě)
袴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 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这种服装源出于军中,服无定色。袴褶原来 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 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 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锦带在膝盖处系扎, 使之形成皱褶,称为“ 缚裤” 。
中国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
枫林闲鹤
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简史(★)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 三、中西服饰比较与思考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服饰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四)隋唐至清朝服饰 (五)历代官服
(一)原始社会服饰
1、衣料 2、纺织 自然物—兽皮—亚麻—羊毛—蚕丝 骨针、骨锥—纺轮
披帛
当时还流行长巾子,一端固定在半臂的 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 披帛。 披帛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花 色和披戴方式很多。披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 飘舞,非常优美。
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 服穿戴展示图
女装男性化
男子服饰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 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 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 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 的服饰。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 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
汉代梳髻、穿绕襟深衣的妇女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 土的帛画)
直裾
直裾在西汉以前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 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 裤子,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 并替代了曲裾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