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标舞入门十个技巧

国标舞入门十个技巧

一、舞程线及方位1.1 舞池:舞厅中心划出矩形区域,A\C线长边23米、B\D线短边15米;1.2 舞程线:舞者沿着平行于A –B-C-D矩形框线逆时针正方向运动的多根假设框线;1.3 8方位:男士双脚并拢面朝向舞程线立正站立,以两脚心连线与双脚缝隙线建立“十”字坐标系,向前的叫舞程线,向后的叫逆舞程线,向左的叫中心线,向右的叫墙壁线,由此定义了“前、后、左、右”四方向;然后过“十”字坐标系中心原点沿正/负45度加画两条斜线成了“米”字坐标系,右前斜线叫斜墙壁线,而处于其逆方的左后斜线叫反斜中线,同理,左前斜线叫斜中心线,而处于其逆方的右后斜线叫反斜墙壁线。

从而确定了“前、后、内、外、斜墙、反斜墙、斜中、反斜中”8个方位朝向。

也相当于地理课讲的“四面八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1.4 转度:广义指人身体有初始方位绕后背脊柱立轴旋转到另方位叫转动,并且以脚尖方向产生角位移定义转度。

常规按方位变化分顺时针(右)转或逆时针(左)转,按动作变化又可分转步或轴转。

狭义特指鼻尖代表头方位朝向,肚脐眼代表板块(人体躯干部分)方位朝向,必须说明的是凡带转度基本舞步都以脚转度代表舞步转度。

脚或身体转动的幅度大小用度数加以表示即为角度。

通常以转动45 度为单位加以表述。

转动360 度为一周, 转动45 度为1/ 8转, 转动90 度为1/ 4 转, 转动135 度为3/ 8 转, 转动180 度为1/ 2转, 转动225 度为5/ 8 转, 转动270 度为3/ 4 转, 转动315 度为7/8 转。

举例华尔兹的右转步135含(1.2.3,4.5.6)两小节,共计完成6/8(270)转度:从男右脚尖朝向斜墙线跨出第1步始,到完成两小节结束男右脚尖朝向斜中线结束。

二、标准握持及支点标准握持包含架型、姿势和体位。

昂首、收腹、含胸、拔背、提臀基本可以概括整个躯干的艺术姿态。

要点是束腰置身体重心于脚掌把足后跟微提起来,足背绷起来,腹股沟向里凹进去,臀部内收两髋向前推,保持后面尾椎骨和前面胸肋骨向上提起来。

承受体重的重心脚和地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板对脚底板的反作用力(支撑反力),沿着重心脚的大拇趾-足弓-踝关节-小腿骨-膝关节-大腿骨-髋关节,这样一条线,传递到髋关节。

感觉到髋关节下面的支撑腿是撑杆似的在向上顶,配合臀部收紧向上提。

这时候会觉得“腿长到腰上了”,因而腿变长了。

或者说,“要把臀部当成腿来用”。

这种做法和相应的感觉是一切做法和感觉的核心之核心,关键之关键。

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并且始终保持住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和感觉简称为“顶髋”。

看卢卡、马科斯跳舞步履达1米以上,因为他们把软肋以下中腰这段接在大腿上了,运步时以软肋为轴中腰与大腿成一体跨出延伸。

1.1 架型:肚脐上边沿处的横膈膜把人体分成上身和下身两部分。

上身叫“框架”负责装饰,为头、肩、臂、背、胸椎通过肌肉张力形成半钢性框架结构,特性是两人通过标准握持,使原本两个独立单人体中心四方体(其上标有竖直6条棱线分别为右乳头至右侧软肋的右前竖腰线,左乳头至左侧软肋的左前竖腰线,右肩胛骨至右臀尖的右后竖腰线,左肩胛骨至左臀尖的左后竖腰线及左\右侧腋窝至髋尖竖腰线)合二为一,构成螺旋对称的具有公共重心四方体动态平衡系统;下身叫“腿”(肋下到脚踝统称腿)负责运动,下身部分还可细分为中段(横隔膜至腹股沟的一段竖立的六面体,其下部叫底盘就是肚脐至腹股沟的骨盆部分,意旨骨骼就是人们爱说的那个“胯”;其运动特性代表是板块(假想人体躯干内部竖立的呈左右方向包容后背脊柱在内长方体薄门板);其力学特性代表是气沉丹田(肚脐以上至横膈膜以下的上腹部即胃叫上丹田,肚脐以下至腹股沟以上的下腹部谓下丹田),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法;腿(大腿和小腿);脚(脚尖、脚掌、脚跟、脚内侧、脚外缘、脚背)。

还有的教师为突出中段对“身带脚”运步所起重要性强调说,“舞者意识肋下都是腿没屁股,膝盖以下和心窝以上两部分拿刀削掉”!1.2 华尔兹为代表关位架型特征体现五点接触:男女对面站立各自用右脚尖对着对方脚缝间距10厘米;(1点)男士双臂通过收缩后背肌肉抱圆端起, 两肘水平左肘比肩低5~10 厘米,上至头顶心下至心窝点近似成菱形,左小臂弯曲内收上仰,大臂与小臂弯曲形成90-110度角,右臂的大臂与小臂弯曲形成70~80 度角。

男士左手拇指竖起张开食指虎口成直角朝前,女士右手拇指偏旁四指竖立嵌入男式虎口,手掌鱼际相贴, 掌心空, 都以大拇指和中指卡住掌骨与指骨关节处钳合相握, 其余三指含合,两人小臂成90直角,如共擎一把雨伞。

男女握持的手要放置于两人身体侧位的中间不可偏向前后,相握持手高度点齐女士右耳;(2点)女士鼻尖左传40度,头颈向左后斜上方牵引延伸,左乳前挺右肩后让打开胸腰,肚脐眼右转30度把胸堂呈献男士;两人右侧横隔膜紧贴腹部微贴,使男右侧软肋凸包镶入女士心窝凹坑构成“球窝铰链”即空中公共重心焦点;(3点)男士右手小臂把女士左肘架起;(4点)男士右腕松弛, 不要出现折痕,右手五指并拢主要以小指根和掌棱, 置于女右肩胛骨外侧稍上位置贴缚托起。

(5点)女士双臂侧平举, 两肘水平。

右小臂弯曲内收上仰, 大臂与小臂内角约150 度。

右手高度齐右耳。

右手虎口与男士左手虎口相交轻握, 掌心向前, 手腕松弛。

左臂轻置于男士右臂上, 左手虎口张开手心朝下, 用大拇指和中指及无名指轻轻卡在男右上臂三角肌中部。

其余两指可上翘, 拇指、食指和小指呈兰花指或弹指状。

另外,如果在关位架型基础上女士右肩顺时针偏转,即使男伴右侧与女伴左侧相贴,而另一侧却相对张开,双方肩横线有原平行因而形成"v"字形变化,双方的视点也集中在对握手的延伸方向就变为半开位架型(详见铁摩西关于架型视频教学讲解).另,探戈架型则有所变化:关位男女对面站立两脚半并齐,各自用右脚尖对着对方右脚尖相距10厘米,男士右手五指并拢贴敷女右肩胛骨内侧指尖过女士后背脊柱中心线;女士用左手虎口支住男右肩胛骨下侧腋窝部位;相对握两手掌根高度稍高出肩.1.3支点:人体持立正(双脚中心)或稍息(单脚中心)站立在地板上时,重力(人体重心大约位于肚脐眼内2寸偏上横隔膜下边沿处)沿支撑腿向下穿过重心脚心压入地板中,地板受压产生的给予人体的支撑反力则沿支撑腿向上穿过拉伸状态的中腰分两路,一路向前顶在摆荡腿侧横隔膜上(力流感觉是如果右侧重心脚大拇指跟踩地则左侧乳头会鼓动换之亦然),另一路沿后背脊柱向上至颈根再一分为二向两肩头传导;做用在横隔膜上的重力与支撑反力这对平衡力作用点乃维持人体无论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保持直立平衡支点。

根据“脚到重心到”原则,左右脚接受重心要在瞬间交换不漏痕迹地完成,而双脚中心是要忌讳避免的。

使用双脚中心一般出现在华尔兹第三步并脚并协助第二步完成“提踵”高位足升至最高点过程,即后背脊柱主线条向上倾斜拉伸到最长处于“若危若安”的很短时刻内;当重心在瞬间交换完成后单脚落跟曲膝下压,挤压运动脚以脚尖滑移到下一步预备位置……。

再有做切克过倾斜造型仍应持单脚中心或两脚重心按1比9分配,另,探戈运步无升降两脚重心多按3比7分配。

1.4 束腰:要达到标准握持十字架形上/下主纵线条和左/右附着横线条内力贯通目的,实现“纵向拉伸脊柱主线条(颈椎+胸椎+腰椎+尾骶椎+支撑腿)加张力,两上臂/肘舒展横向抱圆,依托髋、膝/踝关节柔韧性”开发中段技术效果,可采用“男—含胸拔背、女—立腰展胸” 束腰方法。

其原理是要使保持体积不变的装满米袋子增高只能使其腰束细。

生活中人体后背脊柱呈“S”型弯,需要通过基本功训练把其修直成前弓弧型主线条:(1)虚脚跟/顶髋/提臀/提升尾巴骨并使小腹肚脐眼内收,即把原本向前弓的腰椎向后推直;(2)放松斜方肌、岗下肌和收缩背阔肌,背腹相靠近使后背心后腰前贴,后背肌肉向腰眼中心点收缩促使前胸肌肉伸展,即把原本向后弓的胸椎向前推直;(3)板块上边缘两肩连线与下边缘两髋连线做反向力偶式拧转,依靠梗直后脑勺燕窝牵引使后背脊柱主线条呈螺旋线式拉伸;拉大横膈膜与尾锥间距。

把横隔膜升起亮出来向田径运动员终点撞线,把两侧肩头向镇压反革命埋进去;(4)按米尔科提出的,始终绷脚背顶髋后、中腰向前推,感觉是在推的过程中,小腹自然就空掉了。

(5)“气沉丹田”把下腹内脏器官沉入骨盆腔储存能量,按照胡宗翰老师说的一定要在拉腰基础上收腹。

(6)为修正人体后背脊柱呈“S”型弯可坚持"后背贴墙"训练——背靠墙持立正使后脑勺-双肩胛骨-腰脊柱-脚后跟贴墙纵向拉伸脊柱。

三、运步3.1 舞步:来源生活走步又高于走步较接近散步。

人走路(散步)时下身两脚交替移动,上身两手臂自然挥摆(如左脚前进则右臂前摆换之亦然),运动机理是重心脚内侧蹬地以获取地板支撑反力通过人体内两条斜交叉力做用线(左脚拇指到右肩颈根、右脚拇指到左肩颈根,力流感觉是如右侧重心脚大拇指跟踩地则左侧乳头会鼓动换之亦然)作用,推动人的腰胯带着运动脚开跨位移延伸。

确切说是先有大脑发出信号指令传给腰脊柱(三极管基极),通过腰胯(三极管集电极)这一人体运动的“发动机”做能量放大,指示支撑腿(三极管发射极)斜蹬地获取地板支撑反力,其水平摩擦分力是推动重心脚底板产生移动原动力。

前进走步是以横隔膜为原动件,髋与膝关节联合作用发动底盘推动横隔膜从而悬挂着摆荡腿向前跨出;后退走步是以尾椎作原动件,也就是首先屁股向后送。

(注*引用胡宗翰老师. 动力学定理)“前进身先走,后退脚先行” (注*引用于俊生老师. 运动学定理)。

而“胯”(髋)只是人体运动的“方向盘”而已,运动脚的后跟是人体运动的“方向舵”。

腰脊柱无论升降/转动/位移应永远保持与地板垂直,其运动方向需始终与运动脚移动方向一致。

3.2 身带脚:脚随身动,身随胯动,开发中段,胯带四肢(注*引用陈讯工老师.摩登舞宪法)。

持单脚重心竖脊肌拉单腰和拧毛巾劲“上弦”、把力收聚在腹股沟与大腿内侧,支撑腿曲膝下压“满弓”斜蹬地发力使身体主线条、象把压弯钢尺充满了肌肉张力势能,一旦“释放”则右前竖腰线对左后竖腰线或右后竖腰线对左前竖腰线交叉发力则推动“底盘重心球”如抛掷和悠动保铃球状抛向空中,促使腰髋带着摆荡腿跨了出去,表现为用运动脚接地“后发先至,然后快速并膝收回原重心脚,此时检查“脚到重心到标准”是“乳头-膝盖-大拇脚指根”三点成一铅垂线!3.3 平衡与空间:平衡是衡量舞技高低标志。

因人体骨架结构及关节形态,遵守“近躯干大关节颈/髋/肩先活动和中关节肘/膝及小关节腕/踝.......分别作铰链支点位移”的“杠杆原理”。

单人平衡是指移动的人体中心四方体重心没有任何的边缘的负重,是垂直的力量,像水一样的直流下来,中腰脊柱托着上身框架(胸肋骨架子)如挂在晾衣架上军大衣迎风飞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