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三、目前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目前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重视智力发展,轻视德、体、美的发展 • 家长过分重视对孩子其他“特殊”才能的 培养 • 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重视不够 • 对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独立生存的能力重视 不够 •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视不够
四、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 • 自行阅读85-87页,学习交流。 • 学习88-91页的案例展示,准备设计教案。
水平III-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 认为海因茨偷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 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海因茨偷药是对的,而药剂 师的行为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他们 认为海因茨偷药的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 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纠正。 • 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 不再把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 条文,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 重法制但不拘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 不合时的条文可以修改。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法 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 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僵死的。
第二章 第七节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 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 遵守这些规则。 ——皮亚杰
•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 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 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
– 禁。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
• 认为海因茨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生命的价值 无条件的高于一切,人的生命要比财产的价值高的 多,海因茨的行为是对允许药剂师牟取暴利的法律 的一种抗拒。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判断水平,已超 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较多的事道德的本质而不 是具体的道德准则。 • 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 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 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的 重要性与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 社会公则与法律的界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 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 义、公平、平等、尊严等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 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 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为什么?
7岁女孩的谈话记录: • 问:哪一个坏些? • 答:弄一大块墨水污点在桌布上的那个孩子。 • 问:为什么? • 答:因为污点大。 • 问:为什么他弄脏了一大块? • 答:因为要帮助别人。 • 问:为什么另外一个孩子弄脏了一小块? • 答:因为他常常摸摸东西,他弄脏了一小块。 • 问:那么他们两个人谁坏些? • 答:弄脏了一大块的那个孩子。
水平II-习俗水平
阶段3: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 • 有的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因为他的妻子现在需要 帮助,有的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因为好孩子是 不偷的,偷就不成为好孩子。他们认为遵守“互助” 的习俗或“诚实”的规定都是舆论认可的,会受到 社会的赞许,他们并不考虑海因茨这样决定的社会 后果。 • 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 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 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 的期望和要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 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 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位。大学 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 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 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 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 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 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 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 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 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 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 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 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 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
•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 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 他拿着他父亲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 了一小块墨水渍。 • B、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 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 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就可以 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瓶子时,他把桌布 上弄上了一块墨水渍。
阶段1:法律道德
• 赞成者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否则妻子家的人会来 打他,反对者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因为偷东西 是违法的,被抓住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 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 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 • 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理 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海因茨应该帮 助她。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海 因茨愿意,药剂师又无理,汉斯就可以去偷。 •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 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 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 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 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 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 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 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 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 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 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投 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 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 岁) • 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
– – – – –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遵守规范,判断行为的好坏根据结果而非主观动机; 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 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 规则的义务感。
道德两难问题:
• • • • • •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 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水平I-前习俗水平

皮亚杰,瑞士人,他的认知理论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 最详尽和最有争议的理论。1907年,他发表在杂志上的 第一篇文章时年仅10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些关于软 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了在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 馆收藏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是博物馆主任 知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杰 对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到1920年,他开始注意 到生物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20年中,他发表 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智力的著作。到他84岁逝世那年,皮 亚杰已出版40多部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阶段4:社会体系和良心

• 对海因茨的偷药行为,认为海因茨虽然有责任照顾 和挽救自己的妻子,但如果偷药就会危害社会秩序, 而这种秩序是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的。所以,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遵守法律,海因茨不应该去 偷,如果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念头去偷,社会就会不 成样子。那么既不能违法偷药挽救生命的话,这个 阶段就很难解决汉斯的困境。 • 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包括服从社会规范, 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 是非、知法守法。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 岁以后) • 总体特点:不再盲目服从权威,除看行为结果外, 还要看当事人的动机。
– 认为规则和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和改变; – 根据结果和行为动机判断行为; –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较高评价自己的 观点和能力,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 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 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帮助错误者认识和 改正。
道德品质:也称“德行”,简称“品德。”是一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 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对待他人和社会的 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道德 认知
道德
行为
自觉克服困难、做出抉 择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
道德
品质
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 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 验
道德
意志
道德
情感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 断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
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 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
一、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 •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 段(3-7岁) •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 阶段(7-12岁以后)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 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 化出来。他们在游戏中可能会制定一些限制(如: 红色的积木必须放在一起)措施,但大多数玩耍 和想像性游戏并没有正式的规划。
对偶故事法 •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 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 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 门撞到托盘,结果15只杯子撞碎了。 •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 了,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 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 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