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酱香型白酒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20年酱香型白酒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20年酱香型白酒行业深度分析报告1.酱香品类崛起,中国白酒二次替代效应显现 (5)1.1 清香型酒发展鼎盛时期——汾酒为王时代 (6)1.2 浓香型酒发展鼎盛时期——五粮液为王时代 (6)1.3 酱酒迎来发展风口——贵州茅台为王时代 (7)1.3.1 茅台品牌溢出效应推动白酒行业或迎来香型的二次替代 (7)1.3.2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越放越陈提升酱酒溢价 (8)1.4 香型替代具有一定规律,消费者对品牌及品质的追求为底层逻辑 (10)2.产业数据角度:一峰独立群峰竞秀,酱酒规模爆炸式增长 (10)2.1 行业情况:凭借占行业7%的产能,撬起行业38%的利润 (10)2.2 竞争格局:一峰独立,四大梯队群峰竞秀 (12)2.2.1 酱酒发展演绎路径:次高端价格带及地方酒弱势区域率先爆发 (13)2.2.2 酱酒产区效应明显:赤水河核心产区品牌集群正逐步形成 (15)2.2.3 酱酒运作模式多样:“正面战”、“侧翼战”、“游击战”多模式共存 (17)3.酱香热原因剖析:酱香消费趋势已成,高利润造就强推力 (18)3.1 消费者端:酱香消费者认知已形成,流行趋势无法逆转 (18)3.2 经销商端:高渠道利润进一步增强渠道推力 (19)3.3 厂商端:产能扩张速度受限,预计24年产能或超88万吨 (20)3.4 资本端:经销商和资本涌入进一步助力酱酒热 (21)4.酱酒未来发展趋势和演绎路径——从酒行业长周期看“酱香品类” (22)4.1 行业未来趋势演绎:强升级、大品牌、新品类为三大发展趋势 (22)4.2 酱酒发展阶段演绎:酱酒已进入价格驱动+品牌竞争阶段 (22)4.3 品质、速度、运营能力为酱酒企业核心竞争力 (24)4.4 酱酒未来规模推算:预计19-24年酱酒行业收入CAGR将超14% (24)5.潜力酱酒企业情况一览 (25)5.1 郎酒股份:赤水河畔名酒,战略聚焦高端青花系列 (25)5.1.1 品牌力:地处赤水河畔,定位两大酱香白酒之一 (25)5.1.2 产品结构:中高端产品贡献主要收入,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27)5.1.3 渠道:三大事业部独立运作,依托大商全国化扩张 (29)5.2 国台酒业:茅台镇第二大酱酒企业,成长迅速 (30)5.2.1 品牌力:立足茅台镇,打造全国第四大酱酒企业 (30)5.2.2 产品结构:“酿造年份+出厂年份”双标认证,一体两翼产品布局 (31)5.2.3 渠道:高利润促成高渠道拉力,股权商模式实现深度利益绑定 (34)6.风险提示 (35)图 1:山西汾酒1993年后收入下降明显 (6)图 2:2008年贵州茅台出厂价首次赶超五粮液 (7)图 3:2013年茅台销量反超五粮液 (7)图 4:酱香型白酒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8)图 5:酱香型白酒酿酒生产工艺流程 (9)图6:2010-2019年酱酒规模情况一览 (11)图7:2010-2019年酱酒产量情况一览 (11)图8:2019年主要酱酒产品所处价位带及体量 (12)图9:具备冲击百亿规模的单品示例 (12)图10:白酒各价格带容量 (15)图11:2019年赤水河畔酱酒销量占比达85.45% (16)图12:2019年赤水河畔酱酒收入占比达92.15% (16)图13:赤水河沿岸酒企布局情况 (17)图 14:历史年份出厂的飞天茅台具有较为成熟的价格体系 (19)图15:酱酒普遍吨价较其他香型高(单位:万元/吨) (20)图16:高端酒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22)图 17:白酒行业从金字塔型、纺锤型逐步变为哑铃型 (22)图18:酱酒占白酒行业收入比将持续提升 (25)图19:郎酒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品牌力 (26)图20:17-19年郎酒营业收入逐年提升 (26)图21:17-19年郎酒归母净利润逐年提升 (26)图22:17-19年郎酒每年投入数十亿广告宣传费用 (26)图23:定位“中国两大酱酒之一”的青花郎广告示意图 (26)图24:17-19年郎酒不同价格带产品收入占比 (28)图25:17-19年郎酒不同价格带产品收入情况(万吨) (28)图26:2019年郎酒毛利率水平位列行业第二 (29)图27:郎酒渠道变革情况一览 (30)图28:郎酒以经销模式为主 (30)图29:郎酒西南和华东地区销售占比相对较高 (30)图30:国台酒业历史发展一览 (31)图31:国台酒业近三年营收增速迅猛 (31)图32:国台酒业近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迅猛 (31)图 33:17-19年国台分产品收入情况 (33)图 34:17-19年国台分产品收入占比情况 (33)图 35:国台以经销收入为主,直销为辅 (34)图 36:2017年以来国台经销商数量迅猛增长 (34)图 37:国台酒业全国化目标明确,各区域销售占比较为均衡 (35)表1: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名优白酒信息表 (5)表2:各地区白酒市场消费调查情况 (6)表3:2002年送礼白酒市场的品牌渗透率 (7)表4:2002年自用白酒市场的品牌渗透率 (7)表 5:茅台酒提价情况一览 (8)表6:酱香型白酒工艺更复杂 (9)表7:酱酒(剔除及非剔除茅台)收入占比均持续提升 (11)表8:酱酒企业收入增速较超行业平均增速 (12)表9:酱酒行业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 (13)表10:主要酱酒均相继推出高价位酒 (14)表11:白酒行业吨价持续提升 (15)表12:主要酱酒产品均分部在次高端酒价位带 (15)表13:赤水河沿岸气候、土壤、原料、水源均具优势 (16)表14:酱酒均通过对标茅台或强调产地为赤水河以提升品牌力() (17)表15:赤水河流域有较多利于打造产业集群的政策及文件 (17)表16:酱酒运作模式多样 (18)表17:国台酒业渠道利润率高 (19)表18:规模以上重点酱酒企业扩产计划 (21)表19:业外资本不断涌入酱酒领域 (21)表20:酱酒在20年6月白酒企业品牌影响力排行占比近过半 (22)表21:酱酒发展路径 (23)表22:各主要地区酱酒发展情况 (23)表24:预计2019-2024年酱酒行业规模CAGR将超14% (25)表25:郎酒产品一览 (27)表26:17-19年郎酒不同价格带产品销量情况 (27)表27:17-19年郎酒不同价格带产品吨价 (27)表28:郎酒于19年起开始通过频繁提价以提升品牌力 (28)表29:17-19年郎酒酱酒基酒产量情况及产能扩建计划 (29)表30:郎酒高端白酒毛利率提升 (29)表31:国标二代产品从多方面进行再升级 (32)表32:国台酒业多措并举扩产,未来公司基酒产能较为充足 (32)表33:国台产品情况一览 (33)表34:17-19年国台成品酒销量情况 (34)表35:17-19年国台分产品吨价情况 (34)表36:国台经销商持股比例近20% (35)1. 酱香品类崛起,中国白酒二次替代效应显现贵州茅台三种典型酒体的发现为白酒香型划分奠定基础,第三届全国评酒会首次对白酒香型进行了划分。

在中国白酒香型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尚未出现时,白酒统称为烧酒;1964年李兴发率领科研小组对三种不同香型的茅台酒酒体进行了命名——把酱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把用窖底酒醅酿烤、有明显窖泥味的称为“窖底”,把香味不及酱香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1965年,在四川泸州召开的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季克亮宣读了《我们是如何勾酒的》,从而对外正式公布这一分类,几个月后,轻工部在山西召开的茅台酒试点论证会上,正式肯定茅台酒三种典型酒体的发现,确定了茅台酒酱香酒的命名。

茅台酒三种经典酒体的确立拉开了白酒香型划分的序幕,此后,专家按茅台酒划分思路,对白酒香型进行了系统研究,1979年第三届全国白酒评比会上,明确将白酒划分为酱香型(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浓香型(窖香浓郁、绵甜甘洌、香味协调、尾净味长)、清香型(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和、余味爽净)、米香型(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洌、回味怡畅)和其他香型,至此,香型划分白酒的做法正式得到确定。

1988年轻工业部在辽宁省召开“酒类国家标准审定会”,通过了浓香型、清香型白酒、米香型的国家标准。

2016年11月,陶融香型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专家组鉴定,至此我国白酒形成了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兼香型、药香型、凤香型、特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馥郁香型、豉香型和陶融香型,共13种香型。

表1: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名优白酒信息表资料来源:《中国白酒香型发展的进展研究》,浙商证券研究所1.1 清香型酒发展鼎盛时期——汾酒为王时代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出酒率高等特点使得清香型酒具有先天产能优势,90年代前清香型白酒市占率达75%以上。

改革开放后,白酒行业走入市场经济使得白酒需求迅速提升,供不应求成为主要市场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受益于清香型酒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出酒率高等特点,清香型酒在产能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在价格由国家管控的年代,高生产规模约等于高收入规模,在汾酒决定大力挖潜改造后的第二年产量便提升了约3200吨,1985年产能达11500多吨,为市场第一,1986年汾酒销量在市场中遥遥领先。

1988-1993年汾酒销量及收入连续6年位居行业首位。

表2:各地区白酒市场消费调查情况图 1:山西汾酒1993年后收入下降明显资料来源:《清香型白酒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河南白酒市资料来源:Wind,浙商证券研究所场调查思考》,浙商证券研究所1.2 浓香型酒发展鼎盛时期——五粮液为王时代全国化速度加快叠加OEM模式创立,浓香酒进入发展鼎盛时期。

受益于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施,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逐步使得清香型酒耗粮低的优势不复存在,白酒行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香型替换——从清香型为主走向浓香型为主时代。

浓香型酒能得以完成香型替换,主因:1)粮食供应充足;2)浓香型氛围得到培育,市场认可度较高。

上世纪50-80年代,浓香型名酒企业泸州老窖不断向全行业输出技术人才的同时,接纳各大酒厂技术人员前来交流学习,使得浓香型酿酒技术迅速传播开,氛围逐步得到培养;3)浓香酒开启全国化扩张道路,五粮液通过提价实现品牌力的提升,通过开创OEM模式实现销量的迅速增长。

1988年国家开放名酒定价权后,五粮液、古井贡、洋河等浓香酒企业开始了全国化拓展进程,其中五粮液坚定提价策略,于1989年、1994年、1998年分别进行提价,价格先后超越了泸州老窖、山西汾酒、贵州茅台,在1998年时占据名酒价格制高点,成为价格标杆。

提价使得五粮液品牌力不断增强,同时公司通过开创OEM模式使得销量迅速上升,在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迅速实现了全国化,稳坐行业龙头宝座。

相关主题